• 我的订阅
  • 人文

商鞅为何从卫国跑到魏国,又跑到秦国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25 20:4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卫鞅(公孙鞅)之所以跑到卫国,是成为公叔痤的中庶子,可以掌管公族事务。

当时的魏国非常强大,卫国相对较弱,卫国国君昏庸,不重用卫鞅。在这种情况下,卫鞅在本国(卫)几乎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因此,他选择离开卫国,进入更有发展空间的魏国。

公叔痤是魏国的丞相,对卫鞅的才华非常赏识。他在魏惠王面前多次推荐卫鞅,但魏惠王并不重视这一建议。

尽管如此,公叔痤仍然对卫鞅进行了照顾和保护,甚至在临终前再次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这种师徒情谊使得卫鞅在魏国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公叔痤虽然知道卫鞅的才能,但他也清楚卫鞅是一个“刻薄之人”。因此,他不愿意让卫鞅去制造更大的混乱,而是把他控制在自己的周围。在病危之际,公叔痤劝魏惠王杀掉卫鞅,以防他为祸。但由于魏惠王不听从公叔痤的意见,卫鞅并未被立即处死。

在公叔痤病逝后,卫鞅失去了在魏国上升的希望。他决定前往秦国,因为秦孝公颁发了求贤令,吸引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秦孝公对人才的需求和重视,使得卫鞅看到了在秦国施展才华的机会。

卫鞅有着强烈的个人抱负和改革欲望,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在魏国,他虽然得到了公叔痤的推荐,但由于魏惠王的不重视,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他选择离开魏国,进入秦国,这是一个更加有利于他施展才华的地方。

综上所述,卫鞅之所以跑到卫国,并成为公叔痤的中庶子,掌管公族事务,是因为他在本国(卫)缺乏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在魏国则得到了公叔痤的推荐和保护。然而,由于魏惠王的不重视和公叔痤的复杂态度,卫鞅最终选择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改革理想。

卫鞅在魏国期间的具体贡献和影响是什么?

政治影响:卫鞅在魏国时期曾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麾下,担任中庶子。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接触并影响魏国的政治决策。公叔痤死前,还向魏惠王推荐了卫鞅,认为他年少有奇才,可用之为相。

法家思想的传播:卫鞅受到了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这些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卫鞅专研刑名之学,立志改革治国之道。他的法家思想在魏国也有一定的传播和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虽然卫鞅最终成为秦国的重臣和改革者,但他在魏国期间的经历和思想对他后来在秦国的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法家思想和以法治国的理念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公叔痤对卫鞅的评价和推荐的详细情况是怎样的?

公叔痤是魏国的相国,他在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了卫鞅。公叔痤认为卫鞅年轻有才,能够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及地区。他对魏惠王说:“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并且强调如果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这种言论显示出公叔痤对卫鞅的高度评价和极端的忠诚。

然而,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痤的建议。他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因此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表明公叔痤的推荐可能并未完全基于实际情况,而是出于某种试探或其他目的。

此外,公叔痤在推荐卫鞅时,确实对他的能力和潜力有所认可。他曾经多次举荐卫鞅,但未能成功,最终在病重时再次推荐。这说明公叔痤对卫鞅的能力有一定的信心,并希望通过他来改变魏国的法令。

公叔痤对卫鞅的评价是高度肯定的,他认为卫鞅年轻有才,能够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及地区,并且在病重时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魏惠王为何不重视卫鞅的建议,他的个人背景和决策过程是什么?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即梁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他在位期间,虽然曾经下诏书向天下求贤才,但并未真正重视卫鞅的建议。这可能与他的性格和用人观有关。魏惠王被认为是一个自私且有破坏力的君主,他的个人利益至上,这种性格使得他在用人方面也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态度。

此外,魏惠王对商鞅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用人观念。尽管宰相公叔痤临死之前力劝魏惠王重用商鞅,但魏惠王却对这位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不屑一顾。这种“崇儒抑法”的抡才政策,使得魏国错失了利用商鞅进行改革的历史机遇。

魏惠王的决策过程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他选择了庞涓作为上将军,这是他希望通过年轻出身清白的人才打破陈旧的用人思维,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然而,这种尝试并未能有效改善魏国的国势,最终导致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上跌落。

魏惠王不重视卫鞅的建议,主要是由于他的个人性格和用人观念,以及他在决策过程中的其他考虑。

卫鞅在秦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贵族的强烈反对:卫鞅的改革触动了贵族的利益,特别是土地私,有制的引入和赋税改革,这些措施剥夺了贵族的传统利益,导致他们强烈反对。这种反对不仅来自于社会层面,还涉及到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落后:在春秋时期,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关东六国,如齐、楚、燕、赵、魏、韩等国家及地区。这种落后状态使得实施改革更加困难,因为需要从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调整和改进。

改革的艰难推行:商鞅变法是一个分步骤推行的过程,整个变法准备了五六年才开始实施,这表明其过程之艰难而谨慎。每一步的推行都可能遇到新的阻力和挑战。

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不仅要应对国内的反对和阻力,还要面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例如,他曾二度率军破魏,但这也暴露了秦国在军事上的不足。

卫鞅在秦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包括贵族的强烈反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落后、改革的艰难推行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25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商鞅生于卫国后投奔魏国,为什么最后会在秦国主持变法?
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之一,其所创造的一系列变法措施,对于秦国的发展和强大,可以说起到了极为深远的作用。而得益于秦国的强大,直至最后秦国完成天下一统的历史使命,也使得著
2023-02-12 14:57:00
为何说卫国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嬴政的荆轲,也是卫国人。乃至于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商鞅,也是卫国人。同为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李悝和吴起已经成名已久。这俩仁兄,一个是文化巨匠,一个是战场杀神,那都是卫国的
2024-05-14 15:36:00
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涌现五位栋梁之才
...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
2024-02-15 06:00:00
商鞅来到秦国在哪些方面作出了变革
先大致的介绍一下商鞅的个人履历以及当时的大环境大背景。商鞅并不姓商,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大家都了解周朝分封天下,所以卫国国君是周朝国姓-姬姓公孙氏,往上推几百年和周天子都是一个老
2024-06-28 13:39:00
...。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三、商鞅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和吴起一样,商
2024-05-31 18:44:00
商鞅真的是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吗
...芒整整闪耀了几千年,依旧亮的刺眼,那么这个人肯定非商鞅莫属,与其说商鞅使落后的秦国强大了起来,最终一统了华夏大地,不如说商鞅的变法,历经了几千年,依然有它可取之处,一个人的生
2024-06-18 19:24:00
秦孝公的崛起之路,为秦国强大奠定基础
...,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织,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封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
2023-12-11 08:41:00
聊聊秦国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
2023-06-25 21:29:00
嬴政为什么没灭了卫国呢
...战国的乱世开始,各国战乱不断,百家争鸣。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幅增强。从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再到公元前221年攻破齐国,秦王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消灭了战国七雄中
2023-02-02 14: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纸上烽烟|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红色作家周浩然
编者按: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2025-08-27 06:43:00
抗战中的太原:血火王兴坪 忠魂护家园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兴坪惨案遗址(资料图片) 1938年2月,齐世铭的东山抗日游击队被整编成714团独立营,在王兴坪村建立了根据地
2025-08-27 07:04:00
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这样一位烈士,贺龙元帅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2025-08-27 07:55:00
1951年上映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传奇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
2025-08-26 09:23:00
中国空战史上对撞敌机第一人陈怀民,不要为我悲伤、不要为我难过,为了国家百姓,死的有价值!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不顾安危撞向日军飞机,壮烈牺牲,没想到女友竟纵身一跃,跳入
2025-08-26 10:42:00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佟麟阁女儿:父亲不会变老,我想再抱抱他,父亲牺牲时那年我只有15岁……
2025-08-26 10:42:00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就算没人监督,也能守住本心,不会因为环境隐蔽就放纵自己。然而现实中
2025-08-26 15:04: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在贵州西部,群山脚下、廻龙溪畔坐落着一座百年古镇——岩脚古镇。岩脚旧称羊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25-08-26 15:32:00
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 ——“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红色寻访之旅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
2025-08-26 16:56:00
泉畔寻踪,诗里访城—— 山师附小2024级8班雏鹰小队访泉研学记
鲁网8月26日讯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024 级 8 班雏鹰小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泉之旅。此次活动从充满古韵的百花洲出发
2025-08-26 16:56:00
大皖新闻讯 泛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穿越八十余载时空,静静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这便是珍藏在安徽省档案馆的《抗敌报》
2025-08-26 21:08:00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有人投诉认为不妥,理由是会误导青少年,并建议把鲁迅抽烟换成握拳动作。投诉是好心,但有些过度操心了
2025-08-27 01:56:00
巧设诈降计 杀敌显神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齐世铭故居。(资料图片) 如今,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有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叫窑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东山地区抗日游击队队长齐世铭的故居就在这里
2025-08-26 07:49: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
2025-08-26 08:00:00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编者按 在抗日战争中,燕赵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2025-08-25 0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