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精彩的历史时期,其中后汉政权、曹魏政权、蜀汉政权、孙吴政权和司马晋政权相继在历史舞台上兴衰崩溃,各色人物相继上演爱恨情仇的大戏,可以说是精彩绝伦。
不过三国时期有一个极有趣的历史现象,不同于战国间的残酷、楚汉间的对峙和后来五胡十六国期间的相互倾轧,三国时期的失国之君包括汉献帝刘协、蜀汉后主刘禅、魏元帝曹奂和东吴后主孙皓,都被后来者奉为王侯加以颐养,而且此后并未被加害,都是安然去世。这是为什么呢?
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儒家的“禅让”学说。
汉献帝和魏元帝都是通过“禅让”交出政权的,蜀汉和东吴虽然都是被灭,但晋王朝为了显示自己的雍容大度,也给予了两位亡国之君很高的待遇。
“禅让”这种说法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证。有学者推测“禅让”在上古时期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墨家的发明,是墨家“尚贤”学说的一部分。秦汉以来,禅让学说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而第一个实践这种学说的,就是王莽。虽然王莽的新政权最终覆灭,但是“禅让”这种政治行为还是产生了很深远的政治影响。
而第二次成功的“禅让”就是在汉献帝刘协和魏文帝曹丕之间。有学者认为,这次才真正是一次“禅让”,是政权的和平交接。这次“禅让”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禅让”,为后来的几次失国立了比较好的榜样。
公元220年,魏王曹操薨,王子曹丕继承王位,并造势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曹丕称皇帝之后,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继续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并且享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公元234年,汉献帝寿终正寝,曹魏政权还为他议定了谥号“孝献皇帝”,这就是后世“汉献帝”称呼的来源。
公元263年,魏国进军蜀汉国都城成都,蜀汉政权后主刘禅投降。后被迫迁往洛阳,魏帝封其为安乐公,建立安乐公国,食邑万户。刘禅本人最终确实在安乐中怡享天年,直到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去世,终年64岁,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而安乐公国仍然延续,直到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方才灭亡。
东吴后主孙皓在被俘后,也被司马炎封为归命侯,最终也是安享晚年。不仅如此,即使是被司马师废黜的皇帝曹芳,也被封为齐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也是正常死亡,终年四十三岁,谥号厉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2 20:12: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