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今晚报
徐志摩,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是,徐志摩曾在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求学的经历和他三次来津往事。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孙玉芳等师生查阅《徐志摩年谱》《徐志摩评传》等史料,并按照在天津大学校史档案馆中发现的徐志摩在北洋大学的《学籍书》推算,徐志摩应该是1916年冬,首次来津入北洋大学“法科”就读的。
徐志摩评传《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的译者宋绍香教授说:“当年徐志摩是慕名来到北洋大学,因为北洋大学是全英文授课。那时北洋大学位于北运河的右岸,在桃花堤与北洋桥之间。桃花堤的桃花,运河的涛声,美轮美奂,也符合徐志摩的性情。”
据徐志摩昔日同窗吴经熊回忆的《超越东西方》等史料显示,当时只开设中英文学、历史、数理化等课程的上海沪江大学,不能满足徐志摩的求学志愿,而有西学东渐办学风气之先、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则给了徐志摩希望——以法制改造社会,拯救国运。
当年,徐志摩曾站在天津的北洋桥上,仰望天空,只见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苍穹,清新明亮,犹如冷玉雕成,使诗人印象深刻。
1918年6月,徐志摩第二次来津,拜师天津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成为这位中国近代史一代宗师的弟子,使其思想境界和志向渐趋开阔。梁启超对徐非常赏识,为之题联曰:“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海棠”即指北洋大学)
徐志摩1922年从英国归国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在国内引起关注,很多文学青年都是他的“粉丝”。当时天津也新崛起一些年轻诗人,希望与徐志摩进行交流。有个叫赵景深的年轻人,和几个文学青年在天津发起组织了一个绿波社。如《他乡》的作者焦菊隐、《晨曦之前》的作者于庚虞等都是成员。这个社团的成员对徐志摩的“西洋体”诗颇感兴趣。
徐志摩第三次来津,是在1923年夏天,南开大学举办暑期系列讲座,他受邀前来讲学。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英文文学》十讲及一次讲演《未来派的诗》。绿波社天津总社的成员一起报名听课。讲座持续了两个星期,一共十个小时。这两种演讲都被赵景深记录下来,收录在1925年出版的《近代文学丛谈》里。徐志摩在讲座中曾拿一首歌德的诗让全班听课的学生翻译,结果赵景深得了第一名,获得徐老师奖励——一帧大幅歌德照片。
徐志摩此行虽然只在天津停留了短短十五天左右,却为天津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9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