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既要产好粮,也要护好地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10-28 03:2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既要产好粮,也要护好地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发保护性耕作技术护佑亿亩农田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其中将“在主要风沙口、沙源区和沙尘路径区推行冬季免耕留茬制度”列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措施之一。

免耕留茬,看着有些专业的字眼,但在内蒙古的农村,很多农户都熟悉。“土地少翻耕,秸秆一覆盖,风起不卷沙。”短短十几个字,道出了以免耕留茬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方法与效果。为了研发和推广这项技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进行了20余年的耕耘与探索。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其中70%以上位于内蒙古。然而这里干旱多风、沙尘暴频发,肆虐的沙尘暴带走了农田肥沃的表土,退化农田占内蒙古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为了使农田土壤恢复健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带领团队在农牧交错区研究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守护了农田安全,也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用科技力量让大地丰收

10月初的黑土沃野,秋收正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联合收割机在田野上“画”出笔直的线条,丰收的大豆和玉米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使黑土地逐渐恢复到以前‘捏把黑土冒油花’的样子,地里的收成也是越来越好了。”驾驶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上,阿荣旗福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福高兴地说。

近年来,阿荣旗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全旗497万亩耕地中30%以上实施保护性耕作。秋收时节,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保护性农业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来到阿荣旗的示范应用地块进行测产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大豆亩增产20公斤左右,玉米可增产50公斤以上。

路战远投身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20余年,他介绍说:“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既能保护农田生态,也能培肥地力,实现丰产稳产的可持续耕作技术,其核心技术就是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杂草防控和作物轮作等技术。”

常年奔走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路战远带领团队成员致力于恢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土壤健康。“农业的根基是耕地,没有健康的土壤,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保护好利用好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我们农业科研人的宗旨。”路战远说。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研究发现,秸秆留茬覆盖能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结合合理的耕作措施、施肥技术和水肥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地力。经研究测算,5年能提升农田地力0.5个等级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有效改善农田质量。此外,这种留茬覆盖和免少耕播种还能降低冬春季节大风对农田土壤造成的侵蚀,阻截农田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扬尘50%以上。

“‘懒’了农田,省了人力,反而收成更好了。”崔福说,“这真是用科技的力量,让大地丰收,让农民欢笑。”

这项“让大地和农民都开心”的农业生产技术,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肯定。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组评价:成果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退化严重,风蚀阻控与地力提升技术缺乏,系统研究了农田风蚀退化机理、固土减蚀技术与装备、地力提升技术以及保护利用模式,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今年9月公布的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路战远主持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产能提升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沙尘暴引发的农业研究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源于对多产粮、产好粮的期盼,也和二三十年前北方地区春季漫天的沙尘暴有关。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科学家在研究沙尘暴主要来源时发现,飞扬的沙尘中有大量来自农田的肥沃表土。

“初耕欲深,转地欲浅”,我国农业生产以往大多采取的是深翻耕作制度,这样翻耕裸露的农田,在冬春季干旱大风和冻融交替的条件下非常容易造成风蚀和水蚀,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农田的表土就成为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

20世纪90年代,正在研究旱作农业的路战远发现,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过度开发利用和翻耕造成的地表裸露,不仅会造成沙尘暴危害,也会导致土壤退化。他深刻意识到,提升耕地质量已经迫在眉睫,这既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种粮百姓的深切期盼。2003年,路战远和几名同事借助旱作农业的研究优势开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的研发。

冬春季节是保护性耕作进行田间观测研究的关键时期,研究刚开始那些年,科研人员经常在田间地头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进行采样、测量,直到手脚冻僵,耳朵眼里都灌满了沙土。有时为了赶农时,他们中午只能就着凉水啃两个干馒头,团队里多名上了年纪的研究人员从那时落下了胃疼的毛病。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常年合作研究的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德健回忆说:“最头疼的是安排铺位,那时我们常住在老乡家,男女科研人员只能都挤在一张大通铺上。”

有一年春天,团队里的几名研究人员到呼伦贝尔市特泥河农场进行田间土壤剖面取样,突然远处袭来滚滚沙墙,吹得人都站不稳,摇摇晃晃一铁锨下去刚把土挖出来,狂风裹着沙尘又把取样坑埋平了。“我们一锹一锹地挖,怎么都赶不上风埋的速度,那天两个小时内吹走了翻耕农田5厘米的表土层。”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建国回忆说。

“农业科研要比耐力、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路战远说,农业科研周期长,成果产出慢,直接效益小,一般经过3年才有初步结果,验证试验和生产示范还需要两三年,进入推广阶段也就是第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

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在保护性耕作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探明了多方式秸秆覆盖和免少耕播种在降低风速、减少风蚀和水分蒸发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明确留高茬覆盖是该区域抑制起沙扬尘的最佳途径,量化了主要作物秸秆留茬高度、覆盖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要保护生态也要农民增收

“出差忙在地头,回来忙在实验室”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多年来的工作写照,来自田间的样本和数据,经历千辛万苦催生出了新技术新模式,而将这些成果从实验室再带回田间,同样免不了一番波折。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改变农民传统的深耕作业,很多农民一时难以接受。”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向前说,“而且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生态效益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短期内对粮食增产的影响不大,农户更是不能理解这种‘懒汉种田’式的种植模式。”

在示范田见了成效的技术却在大范围推广时屡屡碰壁,研究团队成员不甘心,“科研的难关攻克了,不能绊倒在推广的门槛上”。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团队科研人员自筹经费40余万元,编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蒙汉对照》科普画册,并印制了17万册免费发放给种植户。张德健说:“最好让农牧民一到刮风就想起保护性耕作,灶头烧火拿起秸秆就想起秸秆覆盖。”

在向农户进行技术宣讲时,科研人员总会问问他们种粮时的需求和困难,并将农户增收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协同起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程玉臣说:“我们的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既实现农田生态的保护,又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在传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基础上,创建了以秸秆还田和免少耕为主体、少免交替定期深松浅翻的轮耕沃土等新制度新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也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为了降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时的成本,研究团队还将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农机制造企业,与农机企业联合开发制造高性能的农机装备,并以低于市场价的形式销售给农户,尽管团队收益少,但成果快速实现转化,技术推广了,农民逐渐富裕了。此外,研究团队还与肥料企业合作研发保护性耕作专用的复合肥、缓释肥和微生物菌肥,在内蒙古及周边省份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买肥就认准内蒙古农科院联合研制的,用在地里效果就是不一样。”内蒙古扎赉特旗八一农牧场种植大户苏宝林说。

截至目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的技术成果已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乌兰察布等8个盟市大面积推广,并在吉林、河北、山西、甘肃、宁夏等生态相近的典型农牧交错区示范应用,技术累计推广2.6亿亩,作物增产192亿斤。

为了实现“让健康的土壤产好粮”的目标,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团队仍然耕耘不息。程玉臣说,内蒙古有耕地面积1.72亿亩,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但内蒙古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20毫米左右,拥有全国9%的耕地却只占全国地表水资源的1%,水土资源矛盾异常突出,在北方农牧交错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迫在眉睫。

一进入秋收时节,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们又马不停蹄地到各地调研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果,他们总说:“摸到了土壤,看到这粮食,心里才踏实。”在农田里“扑腾”了一辈子,他们希望这样的时间不要停止,这样就能找到更多适宜技术,让更多农田土壤恢复健康。(本报记者张云龙 魏婧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8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年来,内蒙古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项目提升现有东北黑土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为黑土地“减压
2023-01-04 08:56:00
保护性耕作新模式受青睐
...蒙古日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护性耕作新模式受青睐 □本报记者 韩雪茹一场春雨过后,兴安盟扎赉特旗机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农田里,“铁牛”轰鸣、犁
2023-05-10 03:35:00
藏粮于地如何承载粮食安全
...剩余的还将被粉碎抛撒变成黑土地的“营养餐”。这也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步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以免耕和秸秆还田为重点,结合耕作方式、技术措施等将秸秆科学还田。同时,不断探索将免耕播
2023-09-20 09:42:00
用好、养好黑土地 让土地“家底”更厚实
...且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加至8300万亩。如何建立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是关键。近日,《中华人民共
2024-01-11 11:32:00
路战远荣获全国 创新争先奖状
...争先奖状,是我区唯一一名获此殊荣者。路战远长期从事保护性耕作研究,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培育、产能提升等重大生产需求和科技难题,他带领团队历时20余年研究攻关,
2023-06-02 07:04:00
...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兴安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耕地轮作等系列措施,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今年,兴安盟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随着项目的陆
2022-12-31 02:41:00
持续加码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国环境报持续加码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进展迅速,“十四五”期间将完成一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本报见习记者 韦璐前有为答谢广西送出的砂糖橘回赠蔓越莓,后
2024-01-24 09:54:00
夯实基础  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
...关科研机构在耕地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破解保护性耕作防治农田风蚀、地力定向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
2024-01-25 04:28:00
...,突破47亿斤,实现“十九连丰”,随着扎赉特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有力推进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丰饶美丽的“金土地”必将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往“中国碗”多装粮、装好粮
2023-07-31 12:39: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