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
持续加码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我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进展迅速,“十四五”期间将完成一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
◆本报见习记者 韦璐
前有为答谢广西送出的砂糖橘回赠蔓越莓,后有为答谢云南的“雨林物资”回馈乳制品、玉米等“黑土地宝藏”。这个冬天,热情宠客的“尔滨”带火了许多黑龙江的物产,而这背后,正是孕育它们的黑土地。黑龙江位于“世界黄金种植带”,被誉为“中华粮仓”。坐拥1.56亿亩黑土地,在推进黑土地保护方面,黑龙江没少下功夫。近日,《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进一步完善其黑土地保护机制。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黑龙江省,在保护黑土地方面,我国相关省区先后印发多项地方条例,国家层面一系列法律法规也持续加码,这为我国粮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土壤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也将推动我国黑土地保护实现量、质同升。
多项法律法规加码促粮食供给由“稳量”到“提质”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它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农业价值。黑土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的黑土地虽然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2%,却能够提供全国1/3的商品粮。不仅如此,这一肥沃的土壤资源有利于生产优质农产品,提高农民的劳动效率和收益,为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供保障。”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流通专家洪涛告诉记者。
宝贵的黑土地是大自然对人类来之不易的馈赠。研究显示,大约每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就需要200—400年的时间。因此,享受馈赠的省区,也相应背负着黑土地保护的重任。
据了解,黑龙江省典型黑土耕地面积为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的56.1%,其黑土地面积最大、保护任务最重。2021年12月,黑龙江就曾通过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并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条例》结合省内黑土地保护工作实际,在2021年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与增设。
2022年11月,吉林省通过新修订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辽宁省先后印发《辽宁省黑土地保护规划(2021—2030年)》《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内蒙古也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方案(2020—2025年)》。
在国家层面,202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将“长牙齿”的护土、管土和治土的硬措施纳入法律体系,推动我国黑土地保护走向纵深。
辽宁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奇表示,作为全球三大黑土地分布地之一,我国为黑土地立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保护东北地区的土壤环境,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黑土地保护制度”。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让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可监、有法可行,为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为完善粮食供给由‘稳量’到‘提质’提供了依据。”洪涛表示。
以保护性耕作攻克“可持续”难题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提升黑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将是“攻坚”的下一落点。
“东北黑土地黑土层的厚度已减少了30%—50%,一些地区不足20厘米,而且仍以每年1毫米—2毫米的速度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5%—10%下降到2%—4%,甚至有些地区低于1%……”中国科学院2021年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中,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在长期的高负荷利用下,黑土地面临着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丧失、土壤结构变硬等多重风险和潜在生产力下降的挑战。这提示我们,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迫在眉睫。”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分析,下一步,我国应着重加强黑土地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同时加大监管力度。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正在进入大众的视野。根据我国相关定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地表覆盖,达到降低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探索进展迅速。2023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过9000万亩,“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一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相关地区也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黑土地保护“亮点”措施。
例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的梨树县就在黑土地保护行动中打响了“梨树模式”的招牌。自2007年起,这里开始探索以玉米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全过程机械化种植为核心的耕作模式,形成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秸秆连年覆盖还田,能把更多的雨水留在耕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土壤中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实现了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增产的双赢。
很快,梨树县建立起了100个“梨树模式”示范推广核心基地。2023年,吉林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达到6800多万亩,因地制宜推广“梨树模式”的面积扩大到3700万亩。
辽宁省则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小了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内蒙古自治区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加强对黑土地的保护,均取得显著成效。“今后,4省区还可形成协同合作机制,建立跨地区的黑土地保护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黑土地保护的难题等。”袁帅说。
根据《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我国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平均提高10%以上。
多部门合力守护生态屏障
在充当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之外,黑土地还是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黑土地上生长着丰富的植被,如森林、草原、湿地等,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群落,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洪涛告诉记者。
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此次《条例》增设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章节,从提升生态功能、加强黑土地周边山地保护、林地保护利用、农田林网体系建设、草原保护、湿地保护、土壤生物保护等8个方面,对山地、水生态、林地、草原、湿地以及黑土土壤生物多样性实施全方位保护。
刘佳奇还提到,对黑土地的专门保护,还要求土地、耕地保护的相关制度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加强执法的协调性,有关地区加强管理的协同性。”
此次《条例》也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行政、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信息共享。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行政、生态环境、林业和草原等主管部门制定黑土地质量标准和其他保护标准。”
金融支持在黑土地保护中必不可少。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日前联合省内多部门印发了《黑龙江省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若干措施》,围绕黑土地保护六大重点领域提出12条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满足保护性耕作主体融资需求、畅通耕地保护修复项目贷款渠道等,助力现代化良田建设和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此前,4省区中已有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试水黑土地政策性贷款业务。
“这将为黑土地高效保护注入‘强心剂’。下一步,建议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提高黑土地保护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黑土地保护事业发展。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逐渐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袁帅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12: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