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16 13:0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包拯列传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今安徽省肥东县)人,北宋名臣。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包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请求到家乡附近任职,朝廷将他调任至和州(今安徽省和县)。父母还是不想他离开,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照顾他们。

几年之后,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坟墓旁筑草庐服丧。直到服丧期满,他还是不忍离开,乡里父老多次来劝勉,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41年,包拯担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盛产砚台,属于皇家贡物。前任知州趁机敛取超过进贡数量几十倍的砚台,赠送给京城权贵。而包拯命令制造仅仅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自己从不拿一方砚台回家。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三年后,包拯调到朝廷,升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臣王逵与两位宰相关系密切,多次担任地方财政官,借机立下很多名目剥削百姓,民愤极大。

王逵仰仗宋仁宗宠信,因此有恃无恐。包拯连续六次上章弹劾,仁宗不为所动,包拯第七次弹劾说:“陛下不顾及百姓的抱怨,一味任用酷吏,确实是王逵的幸运,却是老百姓的不幸啊!”仁宗终于罢免了王逵。

后来,包拯担任主管财政的户部副使。辽国在邻边地区集结军队,宋朝沿边州县都加强防备,朝廷命令包拯去河北路调集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的土地肥沃,百姓却无法耕种,还有几个州有一万五千顷民田,朝廷全部用来养马,臣请求把这些土地全都分给百姓耕种。”朝廷采纳照办。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1050年,包拯担任谏院长官。当时,宋仁宗宠爱贵妃张氏,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连年升官。有一次,趁着仁宗上朝,张贵妃请求册封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仁宗满口答应。

上朝后,仁宗正想宣布任命诏书,包拯站出来长篇大论,激烈反对,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宫后,张贵妃还想为叔父美言几句,仁宗无奈地说:“今天在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溅到了我脸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就不管包拯是谏官吗?”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贵,渐渐得了“包弹”的名号,传遍天下。

两年后,包拯离京担任多地的地方官,执法铁面无私。他在家乡庐州任职,亲人朋友借用他的名义,做了不少坏事。一个从舅犯法,包拯大义灭亲,在公堂上将从舅依法重打了一顿。从此以后,他的亲人都收敛行事,不敢胡作非为。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几年后,包拯担任代理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知府。因为他为人刚强坚毅,京城贵戚宦官都收敛行为。京城百姓认为包拯的笑和黄河水清一样难,小孩和妇女都知道他的名声。百姓们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只有阎罗王包拯。”

按照惯例,凡是到开封府衙打官司,只能将状子递交给守门府吏,府吏们趁机敲诈勒索。包拯到任后,打开官署正门,让告状的人能够当面陈述是非,府吏不再敢欺瞒。

1058年,宋仁宗已经年近五十岁,经常生病,还没有册立太子。包拯担任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台的长官,上奏说:“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缺,大家都感到担忧,陛下这么久还不做决定,是为什么?”仁宗问道:“你觉得立谁为太子好呢?”包拯回答道:“臣请求尽快册立太子,是为宗庙社稷考虑。陛下这么问,是怀疑臣。臣已经六十岁了,又没有儿子,臣请求册立太子,并不是为了自己!”仁宗非常高兴,说:“这件事还需要慢慢商议。”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第二年,担任三司使(类似于财政部部长)的张方平购买豪强的财产,包拯上奏弹劾,使他免官;大臣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罢免后,朝廷就让包拯暂时担任这一官职。

大臣欧阳修知道后,说:“包拯这是看见牛踩踏了农田,就夺了人家的牛。朝廷的处罚已经很重,可他又贪图富贵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更过分吗?”包拯觉得他说得有道理,避嫌待在家里,上奏辞去这一任命,朝廷不同意。很久之后,他才出来任职。

1062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突然生病,随后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为官清廉,不惧权贵,执法公正,勤政爱民,是典型的符合儒家伦理的官员。他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被改编成各种评书、戏剧、小说,如《三侠五义》《包青天》等,在后世的知名度很高。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王安石列传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最受争议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跟随做官的父亲走了很多地方,接触到各地百姓,体验了民间疾苦。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年少的王安石渐渐立志移风易俗,安邦定国。

王安石十七岁时随父入京,凭借文采获得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做京官的机会,先后在鄞(yín)县(今浙江省宁波市境内)、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等地担任地方官。

王安石在地方兴修水利、开办县学,初步实践关于青苗法和保甲法的一些前期设想,都获得成功。因为政绩显著,先后得到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的举荐,加上文采天成,名声日益鼎盛。

这时候,宋朝已经建立将近一百年,宋仁宗在位也将近四十年,长期和平,加上人口繁衍,执政者的懈怠,逐渐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进呈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国家积贫积弱,官员懒散、军队冗杂、财政紧张,契丹与西夏两个外敌环伺,社会正在走向腐败,主张立即实行全面变法,但仁宗没有采纳。

此后,宋仁宗、英宗期间,朝廷屡次以高官征召王安石入朝,但他多次拒绝。以至于满朝士大夫都认为他无意功名,纷纷以无缘结识而深感遗憾。

1067年,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神宗早就对国家面临的危机深感不安,心怀改革志向,又久慕王安石的名声,很快就召王安石入朝,两人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安石鼓励神宗下定决心,深入变法,彻底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十分认同,王安石从此深受器重。

1069年,王安石担任副宰相,跻身执政大臣之列,变法正式拉开序幕。第二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先后实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与此同时,保守派激烈反对改革,朝议纷纷,王安石不为所动,喊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与反对派展开激烈论战。

宋神宗坚决支持王安石,先后罢退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官员,这些人包括曾经推荐王安石的文彦博和欧阳修,以及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苏轼等赫赫名臣;而后又听从王安石的举荐,起用了一批新人。

但改革反对声仍越来越大,当时京城开封府的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知府上报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不能因为这些个案就不敢有所作为。宋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两人对变法开始出现了分歧。

后来,多地发生旱灾,朝廷内外都指责王安石变法残害百姓,甚至连后宫的太皇太后、皇太后都向神宗哭诉。宋神宗对变法产生了怀疑,也为了向反对派表示妥协,便接受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的请求,但接任者依然是王安石推荐的,以便继续推行新法。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第二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复相后也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王安石无奈地对神宗说:“天下的事,就像烧开水,添一把柴,又泼一勺冷水,什么时候才能烧开呢?”多次托病请求离职,最终辞去宰相之职,再也没有回朝。

与此同时,王安石积极参与当时正在推行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文、诗、词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诗歌风格多变,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他的词意境空阔,开拓了豪放派的先声。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面废除。第二年,王安石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也存在扰民的后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他一直被斥责为大奸臣,施行变法导致北宋灭亡;直到近代,他超前的改革措施才获得世人的一致肯定。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宋朝文人中的犟种,非此二人莫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司马光7岁砸缸救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却变得不懂得变通
...与他一样属于文坛泰斗的有很多人,比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这些人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其实他们都是宋神宗期间的人,而苏轼可以说是师承欧阳修。当时王安石主张变法,想
2023-01-06 16:24:00
为什么王安石会推辞入京做官呢
王安石是宋朝最著名的宰相之一,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后世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主持的“熙宁变法”也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积极有效的强宋政策。他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2023-05-15 12:02:00
宋仁宗的仁慈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熙宁二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持了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当时还在京任职的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极为不屑,干脆申请外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熙宁十年,苏轼调离京城,先后担任
2023-04-23 15:11:00
北宋名臣辈出,但为何传世的政绩却很少?
...些大知识分子,名臣们除了切实做出改革举措的范仲淹和王安石外,政绩大都乏善可陈。他们大都由于人品端方,敢于进谏而闻名,虽说他们有一连串的民间故事,却缺乏政绩,更像是道德上崇高的
2022-12-19 15:30:00
...瑗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桃李满天下的他不但得到了王安石、苏轼等同时代晚辈的称颂,还被明代官员程敏政称赞道:“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包
2023-11-02 20:36:00
宋神宗与王安石寻求变法改革,为何失败了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在初中课本中读到过,王安石在大家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位文质彬彬,充满了艺术气息的读书人,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位著名改革家,也是"靖康之难"的始
2024-04-19 15:51:00
...的神宗还能依靠谁来富国强兵呢?神宗思来想去,想到了王安石。在起用王安石前,神宗其实不认识他。但是,由于韩绛与王安石是老熟人,两人是同科进士,一个排第三,一个排第四。并且,韩绛
2024-07-23 20:56:00
王安石:北宋杰出改革家与淡泊名利的文人
王安石除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之外,亦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改革家,其在宋神宗期间推行的变法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只是最后因为守旧派极力打压而导致变法失败。虽然王安石从
2023-12-11 14:32:00
王安石: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化名人
...配一个壶盖;4、酒色财气。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2、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王安石影视像二、王安石的历史地位王安石〔1021—1086年〕,我国十一世纪
2023-09-04 12:2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河网讯(记者 王怡潇)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这支两千多人的“娃娃军”,怎样鏖战独树镇冲出险境
2025-11-20 12:57:00
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纪念邹韬奋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之“韬奋好书”暨“好书评”揭晓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两种出版物获评2025年“韬奋好书”
2025-11-19 08:36:00
10位无名烈士生前容貌被复原,26位烈士遗骸完成DNA鉴定,怀揣照片的烈士颅骨破坏严重,“可能战斗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见习记者:边义婷 剪辑:刘响)
2025-11-18 17:18:00
《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出版发行
日前,由历史文化学者孙万勇创作的《天地有正气——颜杲卿颜真卿双忠记》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该书忠于史实
2025-11-18 17:23:00
傅山园里遇良师
中华傅山园牌坊重阳时节,我所在的三立书画院一行30余人,赴中华傅山园参加纪念傅山诞辰418周年的临摹画活动。见群中张喜淯老师等现场拍摄的精彩视频与照片
2025-11-18 18:27:00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