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电动自行车管理顽疾难治?
业内人士呼吁加快立法
广州天河一小区楼栋门口停放的电动自行车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郭思琦 实习生 晏西雅
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不能入楼入户”“电池不能拿回家充电”等安全规范一直被宣传和呼吁,但仍有车主“铤而走险”。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
为何电动自行车管理顽疾“久治不愈”?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电动自行车车主、业内专家等了解到,充电难、停放难、法律法规缺失是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的三大问题。
一问:充电之难何以破?
充电成本较高、充换电设施缺乏标准
日前,记者走访广州市天河区棠悦花园小区,小区内的许多住户是电动自行车使用者,阿乐便是其中一位。“我们小区内设有充电桩,我的楼下便有3个。日常充电需要排队,我偶尔会遇到充不上电的情况。”在阿乐看来,目前她所居住的小区设置的充电桩总体能满足车主需求,充电桩位置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合理。
“但用充电桩充电的价格偏高,一辆电动自行车充满电需要4.5元左右,是在家充电成本的三四倍,充满一次仅能骑两天。”阿乐告诉记者,她经常看到一些车主为了方便或降低成本提着锂电池回家充电,年前几乎每天都能遇到。
充电成本为何居高不下?据一些充换电企业反馈,目前充换电设施进入小区、街道需要一定的进场费、场地费、物业街道抽成等费用,这些费用导致充电成本增加。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呼吁,充换电设施应作为民生工程,不设置场地费和叠加电费,尤其是物业不应将该项目作为商业项目运营。
南京市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后,群众对于充换电设施在小区内安装是否有规范的流程、进入小区是否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充电选址谁来定等问题尤其关注。
“目前,充换电设施没有国家性标准,进入小区、街道不需要部门审批或验收,主要由物业或街道规划选址。”广州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黄焕杰表示,充换电设施近几年才兴起,目前没有归口的监管部门。他认为,充换电设施核心问题在于国家性标准的缺失和无法对相关设施合格性进行验收。
黄焕杰还透露,广东已推出充换电设施的团体性标准,但问题在于团体性标准仅为推荐性标准,不具有约束力,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按照该标准执行。如今充换电设施竞争大,进入小区成本高,也导致一些充换电设施平台公司压缩设施材料成本和基建成本。这些都可能导致一些劣质充换电设施出现。“为此,我们成立了充换电设施专委会,推行充电桩和换电柜两个产品的标准。我们也想在广东尝试推行充换电设施白名单,依据团体标准实施充换电设施验收、规避风险。”不过,在黄焕杰看来,有关标准想要真正起到作用,还需要地方或者全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起到强制性约束。
二问:停放难题怎么解?
停车场所的设置应编制整体规划
日前,记者走访多地发现,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较为常见。在广州市白云区棠溪村邻近南天西街的区域,记者看到该区域没有设置电动自行车停车棚,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于附近较空旷的地方,由于电动自行车数量非常多,出现了占用人行通道情况。
在广州市天河区棠悦花园,该问题同样存在。在棠悦花园单元楼门口,记者白天走访时看到有大量电动自行车杂乱停放着。到了晚上,问题则更加突出。此种情况造成单元楼出入口狭窄,甚至堵塞救援通道、逃生通道。
电动自行车车主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棠悦花园小区内没有专门的电动自行车停车棚,一些车主为了避免电动自行车淋雨,将车辆停在单元楼内、架空层或充电桩的位置,影响了行人通行和其他车主使用充电桩。不过在2月27日,该小区物业已统一在架空层张贴禁停标识,并将车辆清理到了小区楼栋前。她建议,小区内应分别设置充电桩与停车棚区域,解决小区内电动自行车杂乱停放的问题。
另据相关报道,在海珠区雅景苑小区内,邻近小区北门的一楼架空层停满了电动自行车。小区物管人员表示,由于小区场地不足,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业主停车难的问题。白云区富力桃园小区架空层同样停满了电动自行车,甚至占用了人行通道,街道办负责人称“小区几乎没有什么空地设置停车棚”。
群众的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与场地不足、整体规划缺失的矛盾该如何解决?黄焕杰指出,单靠物业某一方的力量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尤其对于停车场地不足的老旧小区,这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规划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场所建设。同时,充电区域和停放区域应加以区分,避免车主因停放电动自行车而占用充电设施。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谭国戬长期关注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放难等问题。他建议,编制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居住人口较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较大的既有住宅停放、充电设施建设。
三问:“久治不愈”根何在?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实质性约束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为3.5亿辆左右。电动自行车已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但相关问题层出不穷,管理顽疾“久治不愈”。在黄焕杰看来,全国层面的立法十分重要。
“就像充换电设施还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样,标准的缺失、制度的不完善给隐患存留了空间。”黄焕杰认为,针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登记、通行等环节,应出台专门的法律进行实质性约束。虽然部分地方已经在探索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地方性法规,但存在条款空泛等问题,要避免形式上的立法。
此外,广东探索了电动自行车赋码溯源的管理方式。“赋码管理使得电动自行车各环节质量安全可溯源查验,例如市场监管等部门可通过扫码追溯车辆是否存在非法改装,路面交警执法可快速查验是否改装等问题,不需要到第三方机构鉴定,大大降低了劣质产品的流通空间。”黄焕杰建议,广东可以先行先试,将赋码管理写进地方性法规。
在立法层面,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目前电动自行车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执法、司法裁判缺乏依据,对相关行为的约束力度有限,建议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法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