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南明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20:1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确定的说南明绝对没有几百万的兵力,这里面出入很大。但南明的兵力也绝对不在少数,至少比满清的军队数量要多,这是可以肯定的。

南明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

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了,大明朝随之宣告灭亡。但其实李自成并没有完全占领大明的地盘,尤其是长江以南,所以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后来又称帝了,短暂的南明开始了。

在南方,明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存在。刘泽清部、高杰部、黄得功部和刘良佐部这四处军事力量,也就是江北四镇,每镇“有兵三万、马骡九千”,但各镇也都在扩充军队,所以实际兵力远远不止三万。特别是高杰,他自称其是坐拥四十万兵马,但这里面水分很大。

占据在荆襄之地的左良玉,号称统领百万大军,这里面水分也不小,不过大几万是有的,一般的说法是达到了八十万,不过后勤什么非战斗人员也得算上。

还有驻守南直隶、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以及活动于东南沿海的郑芝龙、郑鸿逵所率领的水上部队。

此外,农民军中还有不少归顺南明的军队,这个数量也不在少数。这还没有算地方上的一些散兵游勇,加起来数量更加多。

所以整体而言,南明的军队绝对超过了一百万。但这其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郑芝龙的部队,他们仅仅是隆武政权主要军事力量,监国鲁政权主要军事力量为方国安部、王之仁部、张名振部。

也就是说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的支持者,而他们之间联系并不深,虽然我们全都算上了,但严格说他们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单从数量上看,绝对不是满清的八旗可比的,但结果却输了。可见,军队的数量并不决定战争的胜利,这里面的因素是非常多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5 00: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李自成与清军从合作到对抗,怀庆战役的得失与明朝的覆灭
...,这一场战役的过程同时决定了三方势力未来的发展,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军、以清军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清政府以及并未参与战争的南明弘光政权。当时涉及到这场战争的三方当事人形势都不十
2023-09-18 21:13:00
南明、几十万大军在短时间内灭亡,和他的一道命令有关
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率军到达京城前便自尽殉国,京城在这之后便沦陷,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明朝已经消亡了,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明朝还统治着南方,在南京仍然存在着明朝的领导班子。那时候,清
2023-04-17 15:42:00
南明的弘光朝廷有几十万人的军队,为什么很快就垮掉?
...“借虏平寇”的国策,一厢情愿地幻想着联合清兵,消灭李自成,然后划江而治。这就造成了战略失误,错失了乘虚进入河南、山东的大好时机。另外,弘光皇帝是依靠江北四镇的武力支持,才登上
2023-07-04 12:42:00
李自成突然被杀,剩下的三十多万军队去哪儿了
1645年,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
2023-05-20 15:59:00
李自成余部夔东十三家,靠什么抗清到康熙年间?
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人生在达到巅峰时突然陨落,他们死后,他们各自的余部——大顺军余部和大西军余部却依然活跃,一直致力于抗清大业。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的抗清
2023-02-25 15:28:00
为何说“关宁铁骑” 是没有铁骑的
...后只剩下1万人和1000匹马可用。1644年1月,鼠,疫刚平,李自成大军开始逼近空虚的北京城。崇祯无可奈何,想从辽军抽调3000精锐。却未能实现。3月,李自成真的打到北京城下
2024-06-20 10:02:00
崇祯为何不选择南迁,以图东山再起
...军中满洲八旗兵只有七万人,其他都是汉军和蒙古八旗,李自成的闯军虽号称30万,除去老弱病残,真正的壮年士兵也就十多万人,明朝军队在数量上依然占有优势,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如果崇
2024-04-21 13:54:00
南明:百万大军与短命王朝的碰撞
...左良玉和刘泽清之流的在崇祯时期就经常不听调令,到了李自成进军北京之时,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亲自点名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等大将,结果也就是来了唐通的八千兵马而已。明朝没灭亡的
2023-11-14 16:21:00
南明王朝最不该被遗忘的英烈,竟然是一群反贼?
...历史来看,他说的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旧明兵将先是投降李自成,然后投降满清。他们剃了辫子,摇身一变成了清兵清将,成了屠杀自己同胞的刽子手。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曾经
2023-05-16 09: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