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末辽军,总是被习惯性称为“关宁铁骑”,在朝鲜对日战争期间,这个说法相对符合事实。仅在平壤之战,明军投入的2万骑兵当中,约有一半来自明辽军。
可是仅在朝鲜战场,明军就战损或饿毙了两万匹马。此后,明辽军又被不断用于西北、西南、对蒙战争,损失不断扩大,而损失最严重则为骑兵。
到1600年,名义上94000人的明辽军,实际只有4万人,包括约数千名可用骑兵。
利用明辽军不断被调走和遭受重创的机会,努尔哈赤趁机吞并了大量部落,到公开对抗明廷之际,努尔哈赤已经拥有不少于6万军队,包括数万骑兵。后金集团的兵力总数已超过明辽军,骑兵数量优势更是压倒性。
从此明军就需要从关内另外调集大量客军,才能勉强维持辽地战场。而这些客军往往来自天南海北,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一旦失败,客军主力就会退出战斗,留下兵力越来越少的明辽军。
到天启末年,明辽军在关内关外名义上有12万人(辽地8万、山海关4万),有马骡4万匹。而在辽地的8万军队,约5万人是守卫城堡的守备部队,机动部队只有3万人(步兵和骑兵混成)。
可是以上也只有账面上的数字。由于明军普遍的吃空饷报虚数做法,所谓12万人,实际只有5万人(辽地3万人、山海关2万人)。有马骡2万匹。可用骑兵不过数千人。
同一阶段,后金集团可用兵力已达到10万人,约6成以上是骑兵。后金集团的兵力数量优势越来越大。
无疑,明辽军不但长期处于兵力劣势,也根本谈不上什么铁骑集团。本来就很有限的兵力,也以固定驻防堡垒的射手为绝大多数。步兵和骑兵组成的机动部队少得可怜。
这样,明辽军实质上变成了毫无机动能力的堡垒防守集团。可怜的5万军队,分散在47个堡垒内。其中最大的堡垒,守军也不过万人左右。这就决定了明辽军只能防守和被动挨打。
后金集团非常清楚明辽军的劣势处境。早在天启末,皇太极就讽刺说明辽军是一些靠火器防守的“死鬼”,兵力缺额严重(靠几个火器,兵如死鬼,点阅时东挪西补),有限的马只能拿来运输后勤物资(马匹将来驮载柴火过日)。后金和满清集团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分散堡垒中的一个,长期围困就能将其搞死(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
由于明辽军极度缺少强大骑兵,几乎无法支援被包围的堡垒,否则援兵自身就会在途中被优势的满清骑兵截杀。
皇太极的预言很快在大凌河之战体现出来。明辽军主帅、也是辽军世袭集团最重要一员的祖大寿,在这场战役中被死死包围。他的亲戚吴襄(明辽军世袭集团另外一个最重要成员)也没法救他。守军沦落到靠吃人维持的地步,最终被迫投降。
可是到这一时期,明辽军主力犹存,依然死守着绝大部分堡垒。甚至祖大寿也设法逃回明军阵营。
可是明辽军的兵力劣势依然。1637-1641年间,辽军(不含山海关守军)也只有5-6万人,其中机动部队只有16000人。且不提以上数字是否仍有虚夸,就算全部属实,也依然是处于兵力绝对劣势且绝大多数蹲在堡垒里。洪承畴提出把辽军机动部队增加到3万人,其中有1万骑兵。但也只是目标而已,鬼都不知道是否曾经达成这个目标。即使这个目标相当可怜。此时,满清集团可用兵力已经达到15万左右,骑兵至少有6万以上。数量上对明辽军依然是碾压优势。
财政破产又面临关内大规模起义的明廷,根本无力增加明辽军的兵力,更不用说重建骑兵集团。明廷的选择是再次拼凑了几只关内援军(每个集团有数千人),试图展开决战。这点援军根本改变不了辽地绝对的兵力劣势尤其是骑兵劣势。结果松锦之战又是大凌河之战的重演。来援的一点点可怜骑兵被数量优势的满清骑兵击败,固定防守部队一个个弹尽援绝走向灭亡。曾经投降的祖大寿居然还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人。
可是松锦之战远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明辽军的末日。战后,退守到宁远-山海关防线的明军不少于6万人,辽军主力犹存。其中4万人(包括3000骑兵)集中到了吴三桂一人手中。讽刺的是,丢失了松山和锦州后,明军在辽地的防御密度反而空前稠密,形成了宁远和山海关两个重兵把守的巨大要塞。
1643年8-12月,北京爆发大规模鼠,疫,名义上有12万人和27000匹马的北京守军,事后只剩下1万人和1000匹马可用。1644年1月,鼠,疫刚平,李自成大军开始逼近空虚的北京城。崇祯无可奈何,想从辽军抽调3000精锐。却未能实现。3月,李自成真的打到北京城下,崇祯被迫命令吴三桂全面放弃辽地,火速赶往北京救驾。
3月6日,吴三桂开始着手将宁远军民(兵4万、民8万)撤走。3月16日,大军抵达山海关,与当地守军1万人合兵一处。这样吴三桂就有了5万军队。撤退非常成功。直到吴三桂退入山海关,满清才发现明军已经放弃了宁远。清军措手不及,要等到4月初才能组织追击,却为时已晚。
可是吴三桂也来不及救援北京了。3月19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此后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历史了:没有了皇帝,父亲也被捕的吴三桂,在一番左右摇摆后,没有投降李自成,而是跑去迎接多尔衮带来的10万清军(满蒙八旗约7成兵力以及汉军旗主力)。吴三桂从此将自己和辽军带入了万劫不复的历史深渊。
山海关大战,清军10万+吴军5万,打败了李自成的7万军队。可是吴军也蒙受了重大伤亡。加上有大量部队逃亡,吴三桂可用兵力减少到约2万人左右。
可是满清始终不相信吴三桂,尤其是不允许吴三桂率军进入富裕的东南地区,而是把吴军长期放在相对贫瘠的西北和西南,去血拼李自成和张献忠部。吴三桂最初很喜欢这种安排。这样他就可以避免与南明军交战,让自己的叛徒名声好一点。可是南明官军主力早在1645年就崩溃了。此后所谓南明军几乎全部为李自成和张献忠部所替代,吴三桂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屠杀自己人的命运诅咒。
照说,吴三桂把军队带入叛徒集团的深渊,明辽军的历史也就此结束了……可是三蕃反清义旗,无论吴三桂出于什么动机,他手下2.6万兵(一半是明辽军的直接血脉,一半是原李定国部等降军),又走到了反清战争的第一线。整个三藩战争,击杀约700员八品以上八旗将佐,杀死八旗军不少于数万人。明辽军就这样以惊人的轰轰烈烈回归初心,拼个鱼死网破,以令人惊异的勇猛方式走完了最后的历史。
回顾明辽军的历史,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军事集团。明末对清战争25年,明辽军在多数时候的巨大兵力劣势下,死守辽地直到最后。回军山海关,也算是了完成了崇祯下达的最后命令。此后吴三桂投降满清,却又是永远无法抹杀的历史耻辱。可是最后奋起与八旗军血战到底,所爆发出的惊人战斗力,还是给这支军队蒙上了错综复杂难以定义的悲情英雄色彩。
其实涉及明辽军的骑兵数,很多都是出自一些来源可疑、含糊不清的记录。却被一些人以讹传讹,说成是确实无疑的事情。
比如很多人言之确确说,赵率教带了4000“骑兵”支援遵化。
真如此吗?
其实就我所能找的明方记录(个人笔记或官史或档案)来说,并未见到有赵率教带了多少军队以及兵种性质的具体记录。《辽师入卫纪事》只说“先令赵总兵率教统所部援遵”。
所谓赵率教带4000人增援的说法,出自满清的记录,共有两处,一处说赵率教带了“山海关兵四千”,一处说是“精兵四千”。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所谓赵率教带了4000人,根本不是明方记录(至少我没找到明方记录,有找到的请告诉我),而是满清记录。则这个数字也可能是夸大。或不大准确。
满清夸大明军兵数和损失的实例是很多的,笔者以前举过一些。再举个例子:崇祯七年万全左卫之战,满清方面说消灭明军1000人。可是根据明廷档案,经过战后清查,明军战死、战伤、被俘,总计也只有144人。满清把明军损失夸大了七倍多。
第二,即使根据满清方面可能有所夸大的记录,也没有说这4000人全部是骑兵,而是称为所谓“山海关兵”或“精兵”。
关于骑兵人数,往往和家丁数联系在一起。就有人说,只要是明军的总兵一级高官,都有大量骑兵或家丁(至少数千人吧)。
是这样吗?根据大同巡抚于崇祯二年的报告,大同总兵满桂,手下只有400个家丁……
没错,明军最重点要塞的大同,总兵也只有400家丁而已。
最后,我们来谈谈松锦之战。有人强辩说,这一战明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包括众多骑兵。
实际呢?
按1637年统计,在所有辽地,明军总计只有64080名(是否有虚报还不好说,包括16341名机动部队)。而在1641年,洪承畴又要求辽东三镇,必须拥有一万骑兵、两万步兵的机动部队。
此时,锦州松杏三城并大兴、大镇、大胜、大福等堡,据称总计有22500人,其中机动兵力仅有1万人。配属4802匹马。而这不到5000匹马,涵盖了“前锋一镇镇标及协路收敛边堡马兵兵丁之总数也”。
综上所述,在这个阶段,明军在辽地,账面总计不过6万多人。按要求应该有3万人的机动部队,内含1万骑兵。但也只是理论上的兵数。实际未必有。
至于所谓援军,如左光先、张汝行实际出动的兵力合计也只有8883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0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