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于北伐军中。他的丧事都还没来得及办,手下的二号人物魏延就同“大管家”杨仪打起来了。这个打可不是你一拳我一脚地互殴,而是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斗争。
魏延是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当年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汉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肯定会派张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觉得的,结果刘备却破格选择了魏延。
在刘备去世后,魏延也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他勇猛过人、精通战法,击败过魏国大将郭淮,射杀了诸葛亮的眼中钉张郃,当时蜀国名将凋零,魏延堪称将领中“最靓的仔”。
杨仪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诸葛亮多次出兵,通常都是由杨仪进行规划、负责部署、筹集粮草,计算军费。杨仪办事效率极高,绝无拖延症,别人一天才能干完的活,他往往一会儿工夫就能处理完毕。
按理说魏延和杨仪俩人一武一文,而且还同属于蜀国第一阵营——荆州集团,应该配合得挺默契才是,结果这俩人却互相看不起对方,一见面就掐架。
这两人压根也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就是意气用事。
魏延性格和关羽颇有相似之处,除却善待将士,勇猛过人外,都属于“被惯坏了的小孩”,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气这句话在魏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人都恭维他,遇事都要让他三分,偏偏杨仪就不买魏延的账。
两个人的画风往往是这样的:魏延和杨仪坐到一起,说不了几句就开始吵架。吵着吵着魏延就拔出刀来对着杨仪比划,手无缚鸡之力的杨仪就开始哭得跟泪人儿似的,那个可怜相啊,哭功堪比刘备。
其他人看到这种场景也都束手无策,通常都是费祎充当和事佬。他仗着胆子站到两个人当中去,一边劝解一边把他们拉开。
杨仪和魏延闹矛盾,最头疼的人是诸葛亮。这俩人都是有才华的人,也不能厚此薄彼,只能尽量把一碗水端平,在两人闹矛盾的时候打打圆场,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因为他们哥俩斗得太厉害,就连东吴都知道这事了。有次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喝高了,醉醺醺地对费祎说,杨仪和魏延就是两个卑贱小人,虽然有些鸡鸣狗盗的本事,却是一旦得意必定忘形。如果没了诸葛亮,这两个家伙肯定会作乱,你们可得防患于未然啊!
费祎被孙权的话惊得张口结舌不能作答,幸好副使董恢教他回答说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属于内部矛盾,并不像黥布、韩信那样不可驾驭,这事才勉强糊弄过去。
虽然孙权对杨仪、魏延的评价有失公允,但他不愧是政治家,看得比别人远几分,也可以说是一语成箴。
诸葛亮在临去世时,交代了自己死后的撤军部署。当时魏延不在,他的身边是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诸葛亮遗嘱交代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去管他了,杨仪带领部队自行撤兵便好。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派费祎去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服从命令,他勃然大怒说,即便丞相去世了,自己还可以继续和魏军作战,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耽误天下大事呢?他还指出一个关键问题,自己可是继诸葛亮后军队的最高将领,凭什么要听杨仪的指挥,还得累死累活为他断后?
诸葛亮的这段遗言在史学界争论颇多,有说诸葛亮压根就没留遗言,是杨仪他们伪造的;有说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提前做了安排的;还有一种普遍说法是诸葛亮料定魏延挡不住,就随他去吧,保住主力大军赶紧撤退才是王道。
诸葛亮的想法后人已经无从得知,但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说法。如果诸葛亮想要除掉魏延的话,只要下道命令说“如果魏延不听话就杀了他”便好,而不是说“如果魏延不听话就随他去吧。”
不管诸葛亮有心还是无意,他的遗嘱都导致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大爆发。
魏延才不管什么遗嘱呢,反正他不会听命于杨仪,他不理会前来试探自己态度的费祎,擅自做出军事部署,还要求费祎和他联名发布命令。
费祎当然不会签字,就骗魏延说自己要回去做杨仪的工作,杨仪就是个书生,压根没打过仗,肯定不敢违背将军的命令。魏延一时糊涂,就把费祎放走了。
费祎一出门拔腿就跑,魏延马上后悔派人追赶费祎,可惜没有追上。魏延又听说杨仪等人已经准备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撇下自己撤退了,更加气不打一处来。
怒不可遏的魏延便开始急行军,打算抢在杨仪之前先行南下回国。而且他一路上把所有的栈道全给烧了,其实这就过分了,这可不单单是和杨仪公开翻脸的问题,而是不给对方留后路的问题了。
于此同时魏延还上表朝廷,宣称杨仪谋反,杨仪被魏延逼到墙角,也状告魏延谋反。结果双方告状的信函同时不断地送到刘禅面前。刘禅不清楚内情,就去询问董允、蒋琬等人。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信誓旦旦说说杨仪不会谋反,几乎没有人支持魏延。
于是,刘禅派蒋琬率领宿卫营向北行军迎击魏延,杨仪昼夜修路从后面包抄魏延。魏延在南谷口阻击杨仪,杨仪派了一个叫何平的人前去抵抗。何平一见到魏延,就冲上去大声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
魏延的部下听了,知道自己没理,于是一哄而散。魏延只好带着儿子和亲信逃往汉中,最后被马岱所杀。马岱将魏延的首级带回来后,杨仪竟然用脚狠狠地踩,边踩边骂:“狗奴才,看你还能作恶吗?”
魏延不光被杀,还被诛了三族,这可是蜀国最大的冤案了。
魏延是不可能反叛的,因为他的行军路线是南行。如果他要谋反,只可能是投降曹操。
当时杨仪从战场撤退时,司马懿可是派了追兵的,这个时候如果魏延叛变反戈一击的话,整个蜀国大军都得被包了饺子。可他没有这么做,而且被何平打败后,他的逃跑路线也是朝更南边的汉中跑,这说明他压根就没有反叛的心思。
况且对于魏延的谋反,董允、蒋琬等人也只是怀疑,并不确定。
但魏延也有值得怀疑的理由,是他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在战争年代,如果不服从命令自作主张,就难免背上谋反的嫌疑。在当时那种他和杨仪都状告对方“谋反”的情况下,因为杨仪压根没有谋反的可能,所以为了国家安全,也只能先假定魏延谋反。
魏延并不想谋反,但他的行动细想起来也是有问题的。如果你想坚持北伐,自己留下来继续战斗就行,为什么要抢先南下还要烧毁栈道置杨仪于死地呢?
只能说,关键时刻这两个人都把个人恩怨摆在了国家利益的前面,互相想置对方于死地。
魏延死后,杨仪以为自己居功至伟,理应代替诸葛亮成为丞相,结果却是资历、才能和贡献都差一等的蒋琬接替了丞相之职。杨仪只是被封了个有职无权的中军师,手下一个兵都没有。
结果杨仪牢骚满腹,说话出格,搞得大家都纷纷远离他。结果祸从口出,在建兴十三年被废为平民并流放,杨仪仍不思悔改,还上书诽谤朝廷,而且出言不逊,在被捕入狱后自杀,距离魏延被杀也就一年多点,老哥俩又在地下重逢了。
所以魏延一案并不是谋反,而是内讧,直接责任人就是杨仪和魏延自己,诸葛亮也因为临终前奇怪的部署而脱不了干系。
魏延之死也导致蜀国的军事部署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以前的积极进取变为彻底的保守防御。
简单一句话,魏延的谋反罪是被强加的,他是被杨仪谋害了。术业有专攻,诸葛亮不擅长用兵,而魏延却完全不懂政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