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李严之废、马谡之死、魏延之乱是诸葛亮时代的三大疑案,对于这一段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魏延是乱臣贼子,死有余辜,也有人说魏延一案是内讧,应各打五十大板。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呢?
很多人都熟悉《三国演义》里魏延谋反的那一段情节: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按照诸葛亮病重时的撤军部署,应该是由杨仪指挥,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就不管他,部队自行出发(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等人秘不发丧,打探魏延的想法,魏延果然不愿意服从命令,不愿意听从杨仪的指挥,自说自话的进行部署。杨仪等人决定按照计划进行退兵抛弃魏延,魏延得知这个消息,怒不可遏,抢在杨仪前面率领部队先行回国,而且过河拆桥,把路上的所有栈道拆的一干二净,与此同时还上表朝廷,告杨仪谋反。杨仪被魏延抢了先,又没有退路,也告魏延谋反。朝廷上下无人支持魏延,魏延最后被马岱所杀。
那么问题来了,魏延和杨仪在蜀汉政权里都属于荆州集团,刘备和诸葛亮对他们也都非常的器重。他们之间既无集团利益之争,也无方针路线分歧,这两个人哪里来的深仇大恨呢?
说起来还真没什么,两个人闹矛盾的原因居然是意气用事。《三国志·魏延传》说,魏延善待将士,勇猛过人,又生性矜持高傲,当时所有的人都让他三分,只有杨仪不买账,魏延便把杨仪恨到骨头里,水火不容(以为至忿,水火不容)。
如此说来,此案的发生,便错在魏延了。但是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代理人并不是杨仪,而是魏延。而且诸葛亮下达的命令很明确,是让魏延“摄行已事,密持丧去”。魏延遵命秘密行动,杨仪担心魏延害自己,就先发制人,攻击魏延。魏延原本并无反意,只能军走,最后被害。
如果此说成立,《三国志》里的记载又不能否定,那么诸葛亮的责任就大了,他居然下达了两个自相矛盾的命令,一方面命令魏延“摄行已事,密持丧去”,另一方面又命令杨仪“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不是存心让两个人打起来吗?难怪《刘备传》里张作耀先生说魏延的冤案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3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