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后期,蜀国人才匮乏,已到了“军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地步,先主刘备仅存硕果大将魏延,却在诸葛亮死后,全家惨遭杨仪毒手。表面看,这一切似乎是魏延与杨仪的个人私怨,其实背后隐藏着诸葛亮的稳蜀大计。《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第一道密令,是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前给丞相府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等人下的,告诉他们:自己死后,不要发丧,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带着队伍悄悄退回汉中。
如果魏延不服从军令,你们就不用管他了,继续执行退军计划。《三国志·魏延传》裴注引《魏略》记载: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
第二道密令,是诸葛亮单独给魏延下的,告诉他:我死后,你接替我管理好军队,密不发丧,迅速退回汉中。
对此,裴松之认为,这是敌国的传闻,不可为信。但是,祥子却认为这道密令是真实存在的。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前去魏延军营传达丞相的遗命,令其为大军断后。当费祎达到魏延军帐,将丞相的遗命告诉了魏延。这时,魏延的第一个想法怕是“杨仪假传遗命”。因此,魏延才会毫不犹豫应道:“丞相虽然不在了,但是还有我吗,怎么轮得到杨仪来命令我。”
见此,费祎假意回应:“杨长史只是个文官,不懂军事,我会把你的意思告诉他,他会听从你的安排的。”
当费祎一出魏延营门,便飞马疾驰而去。这时,魏延感到中间可能存在什么误会,想要追赶费祎问个清楚,却是已经来不及了。魏延暗叹一声,派出亲信哨探前去了解杨仪等人的动静,谁知哨探回报,杨仪他们已经带着大军向汉中缓缓撤退。
这一下可把魏延气得不轻,自己被当成弃子丢在了这里。
随后,魏延只得率领手下的小股部队快速绕至杨仪等人前方,并将沿途所遇栈道尽数烧毁,将杨仪等人堵截路途。这时,魏延、杨仪二人先后给刘禅上书,相互控告对方叛变。接着,杨仪命令军队重新打通一条前往汉中的道路,并率领军队日夜赶路。见此,魏延又率领麾下提前赶到南谷口,准备在此阻击杨仪等人。
杨仪闻报后,立即遣大将何平前去攻打魏延。何平来到谷口,大骂魏延不仁,趁着丞相尸骸未寒欲图叛乱。魏延士兵听后,深恐落下叛贼之名,纷纷逃离魏延而去。魏延心下惊慌,急忙带着儿子以及少数亲信逃向汉中。杨仪心下大喜,立即派马岱率领骑兵追杀。最终,马岱提着魏延的首级赶回交令。杨仪当即起身对着魏延的首级猛踩几脚,恨声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又将魏延三族诛杀。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杨仪返成都,本以为自己有平定“魏延叛变”之功,还是大军撤退的主事人,想着诸葛丞相职位一定会由自己来接任。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刘禅任命他为中军师,却没有部属,如同一个“光杆司令”,显然有明升暗降之嫌。同时,因魏延之事,杨仪在朝中颇受非议。而诸葛丞相之位却由威望大不如他的蒋琬接任,被刘禅加封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先被削职为民,并流放到汉嘉郡。后来,仍不思悔过,又上书诽谤大臣,而且言辞激烈,最终被朝廷捉拿下狱,不久自杀身亡。
说白了,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激化,应该是被诸葛亮一手挑起的,而杨仪所做的一切,明显又是为蒋琬“作嫁衣裳”,从而也引出了诸葛亮的第三道密令。
第三道密令,是在最后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曾密告刘禅: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提议百年后由蒋琬接任,蒋琬之后由费祎接任。
那么,诸葛亮三道密令的目的究竟何在呢?
杨仪、魏延皆是刘备生前重用之人,到了诸葛亮作为第二代蜀汉政权的领导核心,还勉强可以压制杨仪、魏延两位蜀汉老臣。如果杨仪、魏延二人尚在,作为威望不足的蒋琬想要成为蜀汉的第三代政权领导核心,绝对会遭遇重重阻力,稍有不甚,极有可能引发蜀汉内部大乱。
想想杨仪连魏延这样的大将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后辈”蒋琬呢。当初,杨仪便是先主手下的尚书,而蒋琬只是个尚书郎。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的三道密令,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从而保障了蜀汉政权的顺利交接与平稳过度,只是大将魏延死得太过可惜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