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9 11:30:00 来源:戏说三国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古训,似乎在强调古人对于男女关系的严格界限。

然而,你可知道,这句话的后半句才是精华,透露了老祖宗真正的智慧和思想。这段被我们忽视的后半句,竟然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我们对古人保守观念的看法。

那么,这个隐藏在俗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到底是什么?老祖宗们又是如何看待男女关系的?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礼崩乐坏: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整个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学说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应运而生。这种思想的繁荣,既是乱世的产物,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这个时期,儒家学说虽然已经由孔子创立,但还未能成为主流思想。孔子周游列国,力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却屡遭挫折。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位注定要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诞生了——孟子。他的出现,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孟子生于鲁国邹邑(今山东邹城),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体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在母亲的悉心培养下,孟子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为他日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孟子的人格,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在人性善的观点上。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男女授受不亲":孟子的礼法观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同样重视"礼"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孟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男女授受不亲"这一观点应运而生。孟子将礼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认为只有恪守礼制,才能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其原意是指男女之间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传递物品时,不应过分亲密。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日渐开放,男女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悖伦理道德的行为。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孟子的深思,他认为必须通过礼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孟子提出"男女授受不亲",意在规范男女之间的行为,维护社会的伦理秩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孟子主张男女之间应该完全隔绝。

相反,他的思想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智慧。孟子强调的是适度和分寸,而非绝对的禁锢,这体现了他思想的平衡性和实用性。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嫂溺援之以手":孟子思想的灵活性

孟子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一点在他与齐国使臣淳于髡的一次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次对话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机智,也揭示了儒家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法。

淳于髡向孟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嫂子落水,按照"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是否就不应该伸手相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到了道德准则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以及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个问题的提出,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面对这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灵活性。他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回答既坚持了礼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在特殊情况下变通的必要性,体现了孟子思想的圆融与智慧。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才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权"在这里指的是权变,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孟子认为,虽然平常应该遵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但在紧急情况下,救人要紧,可以变通行事。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人文关怀,也展示了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智慧。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曲解与误读:后世对孟子思想的片面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孟子的这一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简化和曲解。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起,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解读变得越发保守和僵化。这种曲解不仅偏离了孟子的本意,也对后世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中的欲望视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男女授受不亲"被进一步强化,甚至发展到了男女之间不能有任何接触的地步。

这种极端的解读,显然与孟子原本的思想相去甚远。它忽视了孟子思想中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将一种处世之道变成了僵硬的教条。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片面的理解导致了一些荒谬的结果。有史料记载,宋代有一位女子因为胸部生疮,却因坚持"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而拒绝让男医生诊治,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而死亡。

这种行为不仅被当时的社会所称颂,甚至还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当一种思想被过度解读和僵化应用时,可能会产生怎样荒谬和悲剧性的结果。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样的例子充分说明,对孟子思想的片面理解和机械应用,不仅背离了孟子的本意,更可能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它提醒我们,在理解和应用古人智慧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避免教条主义。同时,这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一思想的理解和诠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与时俱进:现代社会中的"男女授受不亲"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应用"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古训呢?这个问题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也涉及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孟子的原意。孟子提出这一观点,并非要将男女之间完全隔绝,而是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强调了在特殊情况下的变通。

这种思想的精髓在于平衡和灵活,而非僵化和教条。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避免走向极端,保持理性和包容的态度。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已成为普遍共识,男女之间的交往也更加自由和开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套用古人的标准,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辨别哪些传统观念仍然适用,哪些需要与时俱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思想完全过时了。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比如师生关系、职场关系等,保持适当的距离仍然是必要的。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在现代社会中,这一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尊重个人空间和维护职业道德的一种方式。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像孟子那样灵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既要遵守社会规范,也要懂得变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孟子思想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正确的行为准则。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我们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上。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结语

"男女授受不亲"这句古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9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老祖宗对君子和小人的三条描述,耐人寻味,值得每个人看看
老祖宗说:老祖宗对君子和小人的三条描述,耐人寻味,值得每个人看看一、君子乐于人同,小人乐与人异有些人读到这句话,容易产生误解,以为说的是君子喜欢跟别人相同,小人喜欢标新立异,其实
2023-05-09 22:34:00
俗语“人怕腊月死,更忌腊月生”,是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有用吗
...是人生的终点,所以国人自古以来对丧礼便十分看重。在老祖宗看来,我们之所以要传承子嗣,就是为了去世之后,有儿孙能够依据礼仪而将自己妥善安葬!以民间的风俗来讲,丧礼所延续的时间非
2024-08-18 19:44:00
俗话说“居家莫养花,花旺人不旺”,是科学还是迷信?
...能流传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肯定有它的道理。老祖宗说“花旺人不旺”,其实背后有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比如,有些花确实不适合养在室内,尤其是卧室。像夜来香、百合这些花香浓郁
2025-02-19 19:41:00
“人到六十,两不交,两不碰”:老祖宗的古训,一定要尽早明白
老祖宗告诫:“人到六十,两不交,两不碰”:老祖宗的古训,一定要尽早明白人过六十,两不交,指的是什么?01、不交言人到60,已经进入老年阶段,做事一定要谨言慎行。有些家里的隐私不能
2023-05-11 10:30:00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寒露时节要多吃,简简单单煮一锅,健脾补肾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寒露时节要多吃,简简单单煮一锅,健脾补肾寒露过后,雨季结束,进入深秋时节,气温会逐渐降低,最低温度接近10度了,非常寒冷,而且秋燥更加明显。天气冷了要养肾,俗
2023-10-09 18:07:00
人这辈子,会说话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
...机会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林黛玉初入贾府后,在老祖宗跟前谈及到伤心的事情,泪珠在眼里打转,也使得整个房间的氛围变得异常压抑。而就在此时,王熙凤出现后,仅仅只用一句话就打破
2023-04-18 14:12:00
古人言“桂花树门前,贵人立门内”,什么意思?老祖宗的美好寓意
王维有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皮日休有诗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白居易有诗云,“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在古代文人眼中,桂花是可以入诗下酒的良
2024-08-06 17:47:00
父母最高明的远见:子女结婚前,及时给他们这三方面的“提醒”
老祖宗说:父母最高明的远见:子女结婚前,及时给他们这三方面的“提醒”01、门当户对很重要,不要想着能够高攀。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嫁娶习俗,认为男女成婚,要讲究“门当户对”,是有一
2023-05-11 10:14:00
俗语:“女不过七,男不过八”,是什么意思?看看你中招了吗
...人老得慢,直到65岁左右,才开端呈现变老的趋势,可见老祖宗的这些谚语充满了智慧,直到现在仍然实用。男女要想“老得慢”日子中不妨这样做饮食均衡跟着年纪的增加,开端呈现偏食和挑食
2024-03-03 1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李文豪鲁网9月2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白光》新书发布和座谈会
2025-09-27 17:53:00
古人做的紫禁城圆明园纸质建筑模型,能有多精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月26日,“始作以成——从烫样说起”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展厅开幕
2025-09-27 18:19: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古人秋游玩啥?都在吉林这件扇面里
国庆将至,又到了秋游好时节。古人对秋日出游的喜爱,丝毫不逊于现代人。从流传千古的诗文到传世的书画,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秋日赏景的身影
2025-09-27 23:06:00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钟国楚,1912年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团东进至江南后在江宁
2025-09-2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