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太行深处致青春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2-30 08:4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太行深处致青春

——月山工务段职工传承孔庄精神坚守岗位纪实

本报记者 吴 昊 周 琼/王占军

大雪过后,晋东南的太行山深处,群山披玉、万树生“花”。山脚下,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太焦铁路,宛如巨龙般蜿蜒伸展。不时有清脆嘹亮的风笛声,伴着煤龙穿山而过。在线路一侧,铁路工务人员正在进行设备巡查。件件明黄色的工装,成为这惟余莽莽间唯一的亮色。

这些忙碌着的铁路职工,来自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月山工务段西武匠线路车间孔庄线路维修工区。这个与太焦铁路同龄的养路工区,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一茬又一茬年轻人接续而来,在这莽莽苍苍的大山深处,为守护能源大通道的畅通,贡献着青春和热血,也勾画出一代代铁路人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成才的职业路径。

艰苦奋斗 守护晋煤外运“咽喉”

每天,坐落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的月山站,有一趟专供职工通勤的“绿皮车”。车辆一来一往、日复一日,带着职工进山出山,顺道给沿线的小站工区捎递物资。

乘坐这趟车,一路向北,跨过丹河铁路大桥,穿过一座又一座隧道,向着大山深处驶去,到达孔庄村时,已经完成了从豫到晋的穿越。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太焦铁路长治北至焦作段通车运营,晋煤外运铁路通道由此打开。从此,煤龙滚滚,南下北上,服务国计民生,孔庄养路和桥梁工区随之成立。第一批来自不同地方、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扛着行李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孔庄村。自此,17公里线路、21组道岔、12座桥梁、26座隧道的养护工作,成了一代代孔庄养路人的职责和使命。

孔庄远离城镇,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这里有“四大难”:吃水难、吃菜难、看病难、出行难。“四面环山一道沟,一沟浊水谷里流,风吹石头四处跑,想听歌曲自己吼。”一首打油诗,道尽深山养路人的寂寞孤苦。很长一段时间,工区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下班的职工都要轮流值班,挑满一缸水,作为第二天的工区生活用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一辈孔庄养路人不等不靠、艰苦创业,守护着设备安全,形成以“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为内涵的孔庄精神,并经过后期的丰富和发展固定下来,成为孔庄养路人的精神标识,在一代代年轻人的接续奋斗中传承下来。

2004年11月,工区原先的管理单位长治北工务段与月山工务段合并。随着时间推移,工区更名为孔庄线路维修工区。

60多年来,历经生产力布局调整,孔庄养路人吃苦、朴实、执着的价值取向,实干、坚守、青春的坚定信念,团结、拼搏、奉献的精神伟力,始终没有变。几代人接续奋斗,续写着山区铁路60多年的安全生产纪录。

砥砺韶华 把青春写在大山深处

从高空俯瞰,太焦铁路蜿蜒至孔庄村,弯曲成一个巨大的U形,孔庄线路维修工区就位于这一U形的底部。站在这里,风笛声不时响起,紧接着车灯出现,火车轰隆隆驶过。

走到工区门口,工长牛少雄快步迎了上来。这位工区“大家长”,其实是一名出生于1992年的年轻人,在大山里已经工作近5年。进入工区会发现,这里大多都是年轻面孔。19名职工中,有15名青工,其中还有7名是“00后”。

相比早期,住石头砌成的房子,吃水要用扁担挑,现在工区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职工们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宿舍,院内一口300米深的机井让他们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看电视用上了机顶盒。特别是随着移动基站建设,孔庄也有了移动信号,手机不再是摆设,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活改善之外,这里依然被大山阻隔、远离繁华。职工们的菜和粮,是牛少雄每周去30公里外的城镇一次性购买回来的。同在郑州局集团公司工作的解伟跃是牛少雄的老乡。在他的印象中,每次一起从河北老家回单位,自己行囊简单,而牛少雄总是背着大包小包,里面塞满了给工区兄弟带的生活用品。记者采访时,22岁的职工燕子轩说自己来工区不到半年,以前喜欢喝的奶茶已经好久没喝过了;21岁的李腾坤是同一批入路的青工,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网上购物了。

然而,看似艰苦的生活,也是对内心的磨炼。工区养护的17公里线路弯多洞长,只有1.6公里是直线,最小半径曲线有295米,桥多坡陡,设备状况复杂。正是这些复杂的设备,让他们见识了不同的设备状态和各种类型的线路病害。年轻职工们每天钻研琢磨的,就是如何保证两根钢轨平顺,把两根钢轨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在工区的院子里,种着8棵柏树。职工们都知道,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工长刘建忠带着当时的职工们从山里移来的,就是希望后来人能像柏树一样坚忍不拔,扛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耐得住寂寞,在艰苦的环境中扎根,干出一番成就。

柏树“咬定青山”、越长越高,老一辈孔庄养路人把安全责任扛在肩上的担当、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不忘初心 热血青年从这里出发

“赤胆化做铺路石,热汗铸就安全长……”在工区进门处的一块大石碑上,刻写着《孔庄养路人赋》,讲述着一代代孔庄养路人扎根大山,不惧环境艰苦,确保铁路畅通的故事。

走进工区办公楼二层,还有一个专门的孔庄精神展览室,里面摆放着早些年孔庄养路人使用过的工机具,还有当年在白水河挑水的扁担和水桶……那里对于孔庄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有比较翔实的介绍。

年轻的职工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孔庄精神是艰苦岗位上创造的一种精神力量,体现的是在艰苦条件下的一种坚守责任,一种不惧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力量。这是一种成长,更是一代代孔庄年轻人从前辈身上学到的坚守与奉献。

据介绍,2000年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职工有近20人走上了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为段发展输送了大批管理、技术人才。现如今,该段新入职青工的第一课就是到孔庄线路维修工区参观学习,通过了解老一代孔庄人的奋斗历程,感悟领会孔庄精神,从而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

“高素质人才是推进工务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月山工务段党委书记李拥军介绍,段里如今35岁以下青工共有755人,占到职工总数的43%,已成为中坚力量。在培养人才队伍时,他们会侧重把年轻人放到孔庄线路维修工区这样关键和艰苦的岗位历练,培养青工“干好工作、热爱生活”的职业观,提升工作能力、技术能力,进而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并把优秀的青年职工选拔到管理和技术岗位上。正是因为该段将建强人才队伍与培养青年人才相结合,改变了工务职工年龄断档的局面,破解了工务系统的老大难问题,才形成了如今孔庄线路维修工区青春洋溢的面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第一代孔庄工务人不惧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养护困难的线路,守住了深山铁路安全。同时,年轻人也源源不断进入大山接过接力棒,成为新一代的孔庄工务人,继续在大山里坚守,以青春之我续写精神荣光,护卫着山区铁路安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30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山深处无悔坚守
...检查曲线半径。王占军 摄孙 帅 王占军4月24日清晨,雨后太行,满眼翠绿。牛少雄和工友们早早携带工机具来到太焦线上行356公里处,只见牛少雄双膝跪在钢轨上,低头侧望钢轨状态,
2023-05-04 08:44:00
【发现最美铁路】用青春守护“东极”粮运大通道
...发现最美铁路”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抚远站,走近一群用青春守护“东极铁路”的“90后”养路人。“我的眼睛就是尺,这儿就差两毫米。”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工务段抚远工区
2023-09-14 21:19:00
...肥边2毫米,标志需要刷新。”6月24日7时30分,在太焦线孔庄站北岔区,月山工务段西武匠线路车间孔庄维修工区工长牛少雄带领5名团员青年检修7号道岔。孔庄维修工区精心维护的7号
2023-07-04 08:03:00
...即是对设备的每个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大机检修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刘恩福仔细查看各种指示灯、仪表是否异常,各个部件是否存在变形、松动、漏油等现象,并一一记录在册。“闻”即是对发动机的
2023-06-11 08:54:00
每天弯腰几千次垫平钢轨 双眼看出两毫米高低差
...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国家粮食主产区。”7年间,苗韦亭用青春守护“东极铁路”,在抚远市这座边境小城,他和同事们度过了春夏秋冬、看遍了四季变换,寒来暑往间褪去了青涩,从翩翩少年成长为
2023-09-17 07:06:00
...糊满了全身。一个和我同时入路的养路女孩,泥浆溅在她青春的脸庞上,她委屈得“哇”一声大哭起来。工区铁道线旁春天野花的芬芳、夏天轨道上的酷热、秋天热情四射的浪漫红叶,还有山口处冬
2023-05-07 09:04:00
...被分配到武汉铁路局管内京广线上一个名叫金家墩的线路工区。翌年冬闲时节,父亲从乡下来武汉看我,这是他第一次进城。当父亲近距离看到钢轨和往来的蒸汽机车时,禁不住惊讶地问:“这么多
2024-01-20 12:19:00
“最美铁路人”刘星星:千里诊脉 守护列车运行安全
...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工务机械段综合机修车间电气工区工长。太原工务机械段承担着太原局管内5343公里线路捣固、清筛、打磨、钢轨更换等重要施工项目。刘星星主要从事大机车辆电气
2024-03-25 20:16:00
回望青藏铁路西格段40年 一家三代接力守护
...藏集团有限公司德令哈工务段大柴旦线路车间小柴旦线路工区工长赵海忠一家三代就是这千万铁路人的缩影。赵海忠(右)为儿子赵明涛(左)送来棉衣(央广网发 鲍娜好 摄)据赵海忠讲述,他
2024-04-26 09:56: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