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12 20:00: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工作室清明节前完成播种后,江西省遂川县碧洲镇农民王头生隔三差五就会来到水田边,查看“太空莲”的长势,“你瞧,现在都长出立叶了,后期管理好,收成错不了。”

“上过太空的莲子就是不一样,亩产翻番、口感鲜甜。”王头生打开了话匣子,“亩产1000斤,毛收入6000元,真是实实在在的致富莲。”

王头生所说的“上过太空的莲子”,便是航天育种的成果“太空莲36号”,如今推广面积超2000万亩,占全国白莲种植面积的80%以上。

“航天育种也叫太空育种,是让种子搭乘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再选择可遗传的优良变异用于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植物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介绍。

1987年8月,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据介绍,目前我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云南省锦科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里发芽的太空种子。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航天育种的一大批新品种已走入市场、走上餐桌,进入日常生活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小朋友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采摘太空西红柿。

胡学军 摄

在“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10号馆的航空育种展区里,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长势良好。“这里共展示了13个新品种,都是航天育种成果的代表,具有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优点。”场馆负责人马尊娟介绍。

早年间,来自山东省平度市的47克青丰一号小麦种子、20克马家沟芹菜种子、21克明村大黄埠西瓜种子、10克樱桃番茄种子随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一起飞上太空,种子返回地面后,运用选育、杂交等技术,丰富了育种遗传资源,为培育出产量更高、抗性更强、品质更优的新品种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参考与支持。

“太空西红柿现已经过5代繁育了,今年夏天市民就能尝鲜了。”这些西红柿色泽比较深,而且个头相对较大。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村党支部书记吴仁杰说,今年村里种了5亩太空西红柿,长势好、个头大、产量高,而且非常甜,“据专家检测,它所含的番茄红素要比普通西红柿高出4到6倍。”

原产于北美地区的蔓越莓,如今成了黑龙江特产。为了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蔓越莓新品种,黑龙江省抚远市的蔓越莓种子曾两度搭乘神舟飞船。比拳头大的彩椒、又大又甜的草莓……太空种子落地发芽结果,扮靓百姓餐桌,丰富着人们的味蕾。

“从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到花卉牧草等,航天育种的一大批新品种已走入市场、走上餐桌,进入日常生活。”刘录祥介绍,我国先后利用各类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等,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主要粮棉油作物,以及番茄、辣椒、黄瓜等园艺作物中,育成和应用了一系列新品种,在牧草、林木、花卉等领域也有一定规模的推广应用。

“太空旅行”后,距离成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还有很长的路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在观察太空马铃薯种子组培苗。

贾鹏 摄

不是所有的种子上天后都会发生奇妙变化。有的种子在空间飞行一周,最长的在太空中遨游了27天,能够改变的概率可能只有千分甚至于万分之几。“不管是航天育种,还是其他育种方法,归根结底都是创造变异、选择变异,然后利用变异的过程。育种专家培育太空种子,不仅追求产量,同时也看重品质提高、营养改善等优良性状。”刘录祥介绍。

种子筛选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航天器的每一克载荷资源都很宝贵,上天的种子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刘录祥说,航天育种材料种类丰富,既有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等种子,也有不同地方特色品种和珍稀物种的种子,还有微生物菌种等。近年来,在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和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下,一批批“希望的种子”乘着神舟飞船升空、跟着“嫦娥”航天器绕月,实现批量化航天育种。

“太空旅行”是第二步,在这之后,距离成为真正的太空种子还有很长的路。据介绍,要培育出比较成熟的品种,至少要8—10年时间。漫长的选育过程中,产量、抗性、品质、市场价值等每一项都要过关。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大量的品系在试验的过程中被淘汰,留下来的只有通过专业机构品种审定(或鉴定)的,才叫太空种子,比例非常小。”刘录祥说。

如今,经过航空育种的小麦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的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航天育种只是一种诱变方法,回到地面后的选育方法与常规育种没有太大区别。”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农牧场有限公司技术员杨光伟介绍,种子回来后,要进行地面第一次试种,出苗后选择有良好变异的单株进行第二代种植,然后把好的突变体后代再进行第三代种植,经过多代繁育最终获得稳定的新品种。

3月8日,北大荒薯业集团与航天生物集团广梅航天育种研发中心签订空间生物搭载试验项目合作协议,合作期限3年。试验过程中,北大荒薯业将提供马铃薯薯粒(三个品种)、马铃薯实生籽(三个组合)进行搭载试验。“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航天育种已成为创制新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北大荒薯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马力说。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安徽省歙县,航天育种基地的工作人员向小朋友介绍太空种子培育出的植物。

施亚磊 摄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厅,各式各样的太空种子被装在一排排贴有品种标签的透明罐子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1994年开始航天育种研究工作,至今已有30年。

“鲁原502”就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合作选育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也是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中单一品种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鲁原502’解决了小麦大穗型品种易倒伏的难题,已成为全国主导品种,累计推广1亿亩。”刘录祥说。

水稻、小麦、棉花、蔬菜……利用航空育种技术,我国已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国审超级稻品种Ⅱ优航1号,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协同改良,创造并保持了再生稻百亩单产世界纪录;2021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高产优质面条小麦品种航麦802,耐盐性和综合抗病性突出,适应性强;2022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定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航麦106,抗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能力强,膳食纤维含量高。

航天育种的关键之一是种子材料的空间搭载。2006年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组建,联合有关方面启动航天育种工程,发射首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根据计划,2024年将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推进可重复利用返回式卫星工程,发射第二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同时,目前利用地面高能加速器模拟宇宙粒子开展的航天诱变机理研究也取得良好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航天育种。”刘录祥说,育种专家可以通过开发空间辐射生物学舱外暴露装备与技术,开展真正的太空诱变育种,构建基于空间站的航天育种新体系,一方面可以精准设计和深度解析航天诱变机理,另一方面可以开展航天育种关键技术及重大基因诱变发掘与性状整合,开发多样化的新品种。接下来,将结合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等重大工程,发挥航天育种在新种源创制中的优势,开展协同攻关。

想不到!你吃的蔬果主粮,很多来自太空育种

刊于《人民日报》2024.4.12 第7版

人民日报记者 常钦

本期统筹:卢涛、娄霄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2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颗种子的太空“镀金之旅”
...介绍,目前我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余个,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太空是一个“超级实验室”“太空育种就是把精选出的种子放在返回式航天器上
2024-04-23 03:19:00
航天育种: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本文转自:中国纪检监察报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40多个 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航天育种: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本报记者 柴雅欣图为刘录祥(左二)与相关育种专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田间
2023-09-07 01:43:00
50公斤“太空种子”返航 将在海南选育出一批“当家品种”
...此次海南50公斤植物及微生物等空间育种载荷,重点开展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空间育种。在当天的空间育种材料移交仪式上,海南23家航天育种单位代表接收该批育种材料。海南省农业
2024-11-02 00:09:00
“太空鲜花”首次大规模售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且看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近日,太空育种鲜花入驻中国电商平台,首批上线的有山丹丹、月季、康乃馨等品种,这也是国内太空育种鲜花首次大规模面市。植物在外层空间的生长,一直是科学界非常感兴趣的课题。一粒种子被带
2024-04-11 11:44:00
准格尔旗:航天育种赋能乡村振兴
...特点。目前中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品种24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数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接下来,我们
2024-11-01 19:25:00
乐陵2万粒马铃薯种子“回家”
...亩产9.58吨的产量刷新世界纪录。马铃薯作为我国第四大主粮,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而要想在世界马铃薯生产中保持领先地位,作为“芯片”的种子尤为关键。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
2023-01-17 09:43:00
科技赋能让太空果蔬不断丰富百姓餐桌
...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晏武“利用航天育种可以加速改善果蔬品种的质量,让百姓餐桌增添‘太空味道’。”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舟绿鹏)研发中心主任晏武说
2024-05-01 00:32:00
...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主粮作物,育种家需要获取新的突变性状,培育新品种,增强作物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求高产的同时,还要重优质。”刘录祥说,要筛选有
2024-10-24 21:18:00
安徽种子今年将再次登上太空
...之旅。目前中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而在农业大
2024-07-28 15:22: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今日寒露,健康养生注意这些→
大河网讯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天气由凉转寒,露水渐浓,昼夜温差增大。此时养生应注重“防燥、保暖”,以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
2025-10-08 21:07:00
今天8时41分,福州正式进入……
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今天8时41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
2025-10-08 09:37:00
本草茶饮飘香武当,健康理念“圈粉”中外游客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柴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武当山景区内外,数家以“本草茶饮”为特色的体验店,以其独特的健康理念与清新口感
2025-10-07 17:40:00
四川友谊医院蒋林君介入治疗技术怎么样?
宫颈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防治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手术与放化疗之外,微创、精准的介入治疗
2025-10-07 18:04:00
成都平安肿瘤医院邓文志主任:中西汇通,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诊疗观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西方医学虽然占据主流地位,但中医药学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独特价值与临床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成都平安肿瘤医院邓文志主任
2025-10-07 18:05:00
素颜霜选对不浪费!五大高性价比品牌,学生党也能入
在日常美妆护理中,众多女性正受困于素颜霜选择难题:早八通勤想快速提亮却怕假面感;敏感肌换季泛红时,既想遮盖瑕疵又担忧成分刺激
2025-10-07 18:05:00
痔疮膏怎么选?2025年痔疮护理膏7款权威推荐:细分场景精准适配
《2025 中国肛周健康消费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痔疮患病人群突破 6.1 亿,25-50 岁群体占比 85%,细分场景痛点显著
2025-10-06 23:03:00
四川友谊医院:为不同病情患者制定更贴合实情的诊疗方案
针对肺癌、宫颈癌治疗“分期不同、需求各异”的痛点,四川友谊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依托多学科协作、尖端设备与个性化方案
2025-10-06 23:04:00
津力达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助力糖尿病的“防”与“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攀升,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推荐津力达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
2025-10-06 23:06:00
节日餐桌鲜味足 时令蔬菜扎堆上市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养生美味上餐桌、“药食同源”受青睐、火锅食材花样多。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厦门各种秋季时令蔬菜丰富“菜篮子”
2025-10-06 08:50:00
节日饮食“三注意” 吃得开心又健康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国庆中秋佳节,正是亲朋好友欢聚好时光。无论外出就餐还是居家团聚,市疾控中心提醒:节日饮食“三注意”
2025-10-05 08:34:00
假期作息不规律 当心麦粒肿找上门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陈芳)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过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接诊量增多
2025-10-05 08:34:00
“火烧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别再纠结方的圆的!这个假期跟着美食游河北
“驴肉火烧必须是方的!”沧州球迷的呐喊声响彻沧州体育馆“地球可以是方的,但是驴肉火烧必须是圆的”保定球迷则亮出巨型条幅坚定回应10月4日晚“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的赛场上球
2025-10-05 18:19:00
记者走基层·假日消费 活力涌动|麻油月饼 老手艺做出年轻味
10月3日,张家口市裕兴长糕点店的生产车间内,糕点师傅们正在制作麻油月饼。 河北日报记者 刘雅静摄“来五包麻油月饼,每包里各种馅儿都来一个
2025-10-05 08:36:00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患者增多 医生提醒:享美食也要有节制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各大医院获悉,假期以来,各医院急诊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急性胃肠炎患者增多尤为明显
2025-10-04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