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02 00:38: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写在前面】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80年后的今天,西南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贵州、云南、重庆三地,循着“抗战生命线”的脉络,追忆那段山河泣血的岁月,重走那条浸满奋斗与牺牲的道路,唤醒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烽火记忆。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北盘江是珠江水系落差最大的河流,全流域落差高达1900多米,沿途形成诸多峡谷,“天险”直观呈现眼前。

在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切割下,黔西南州晴隆县,切深为500米至700米,最大海拔高差达1482米。全县地势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鸦关上的抗战车痕

“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路过黔西南州晴隆鸦关时留下了这首诗。

这个被称为“鸦关”或“乌鸦关”“半关”的地方,位于晴隆山和磨盘山之间,意思就是连乌鸦也难飞过去。明清时代,此处是通往滇缅的古驿道。

这条古驿道曾经热闹非凡,商贾马帮来往不息。1935年,这条古驿道在两次修建后,成了滇黔公路的必经之所——二十四道拐。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1943年秋后,为了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美国陆军1880工兵营开始进驻晴隆。随后,协助当地再次征集大量民工,克服了日军轰炸、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扩宽、取直。

“这面墙是用五面石和当时的‘洋水泥’修建的,五个面都修整整齐后才使用,上面也保留了排水口等。”原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指着路边的挡土墙说,这个墙面看起普通,但也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原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正在介绍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二十四道拐宽6米、长4公里,从第一道拐到第二十四道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因此处山坡的倾角达到60度,公路只能以“S”形顺山势修建,蜿蜒盘旋而上,大部分修建在喀斯特岩层之上,修建难度大,为了保证道路运输安全,挡土墙就是重要组成部分。

滇黔公路作为滇缅公路连接内地的延伸线,晴隆境内长50公里,东起晴隆与关岭交界处的北盘江,南至晴隆与普安交界。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当东部沿海交通要道被日军封锁后,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进入昆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抗战前线。

“进来的物资主要是枪支弹药、生活用品和医药。”陈亚林介绍道,抗战后期,公路运输繁忙时,每天途经晴隆二十四道拐的车辆高达上千辆。

拐道处的抗战生命线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加快了进攻中国的步伐。1945年1月西南公路局接到命令:短期内对沙八公路进行全面整修,保证运送物资的任务。当时晴隆县迅速组织了11个大队,共计3000余名群众,在美军1880工兵营的技术指导下,对沙八公路晴隆段开展整修。”陈亚林介绍道,当时参与修建的民工不只来自晴隆县,更多是来自周边县。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机械设备匮乏,当时修筑公路的民工,要自带口粮和锄头、锤子、扁担、粪箕等工具,非常艰辛。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沙八公路的建成通车后,当时支援广西前线对日作战的国军和联军,以及大批支前物资,多数经此送到前线,前线的不少伤员经过这条公路,被转送到建在兴仁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的。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从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道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其后,抗战形势日益紧张,西南公路成为战时交通命脉,晴隆便逐渐繁荣。三十三年(1944)的夏天,美国陆军在晴隆设立运输联络站,英国的军事机关亦在这里成立通讯处,至于中国军政、交通两部在晴隆设立的单位多至50余个。三十四年,该是晴隆空前繁荣的时期,单是美国人即有三四百名经常驻留,上万的我国士兵在这里训练与医疗。”江苏人耿修业(1915—1998)曾于1943至1946年在晴隆县担任县长,他在作于1947年的文章《忆晴隆——一个山岭上的小城》写道。

根据陈亚林的走访调研,当时的晴隆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地因繁忙的物资运输而有了抗战时期105陆军医院、沙子岭美国车站、加密时咖啡店、汽车保养站、国际大酒店等,“当时的晴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引擎声中见山河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为了保护二十四道拐,重新在旁边修建了翻越“鸦关”的公路。曾经繁忙的二十四道拐,一度沉寂了下来。

在陈亚林幼时的记忆中,这里是回老家必须经过的山路,在车上从未数清过到底有多少个拐弯;这里是大年初二,群众聚会欢庆过年的地方;这里是大山里一条普通的公路。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上的拐弯。

30多年前,陈亚林在昆明举办的一次二战图片展上,见到了这张二十四道拐图片,他才发现,家乡有着这样一段历史。

1987年,陈亚林负责全县文物统计、申报工作,他开始大量收集有关二十四道拐的史料、照片,四处寻找了解、经历这段历史的老人,记录那段历史。

在各方努力下,2006年以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退役军人邬先生带着家人来到二十四道拐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7月18日20点30分,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游客依次点燃手中的火把,车辆的灯光也依次在二十四道拐上亮起。800架无人机飞跃在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不断变换出“凤凰”“火焰”“抗战生命线”“南桥机工”等图案和文字,介绍着二十四道拐的历史。

“对文物的保护,不仅是让它保存下来,而是要蓬勃发展,今年举办了马拉松、山地越野跑、千人点亮等活动,希望大家沉浸式感受这段历史。”晴隆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龙予说,近年来,晴隆县致力于让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活起来、火起来。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张璎菲正在和父亲参观二十四道拐纪念馆。

“我们家一直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历史文化教育引导,暑假中七月有‘建党节’、八月有‘建军节’。每年都在旅行中带孩子过节日,到途经城市的红色基地参观。今年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所以这次来晴隆,特地到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看看。”退役军人邬先生表示,这样能让孩子能体会到家庭对节日的重视,让他们知道不能遗忘历史,“也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都是革命先烈经历烽火岁月换来的”。

来自北京市培新小学的学生张璎菲这个暑假和父母一起来到贵州旅游,其中一站就是晴隆,在二十四道拐纪念馆里,父母指着一张张旧图向她说着过去的不易,“我们一路过来也看到了贵州如今的路、桥,在全是山地的地方非常不容易,何况在抗战时期。”张璎菲母亲赵女士说,感触非常深,希望孩子能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当下。

近年来,晴隆县以保护原貌为基础,将二十四道拐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抗战军事展览馆运用声光电、VR体验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晴隆抗战文化”与“筑路往事”。

黔滇渝共筑“抗战生命线”|晴隆二十四道拐:45万吨战略物资从这里运送到抗战前线

7月18日,千人点亮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活动。

此外,通过举办汽车拉力赛、越野摩托、徒步等“红色旅游+”文旅体融合项目让公路再显活力。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带动晴隆旅游综合收入670万余元,成功蜕变为“最美旅游路”。

当车辆行驶在二十四道拐上,远处的晴隆县烟火正起,旁边山头的纪念馆里游人如织,引擎轰鸣间,好像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策划 刘丹 覃淋

文字/视频 陈祖嘉 李明栩

海报/徐小迪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现代光影对话烽火岁月,火把和车灯点亮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在当晚举行,场面震撼人心。 这条曾见证抗战烽烟的“生命线”在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火光中焕发新生。此刻,历史与现代相拥。7月18日,被火把和车灯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无人机正在表演
2025-07-20 18:45:00
黔西南晴隆: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蔚为壮观
...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也被称为“二战活化石”“抗战生命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约有45万吨武器
2025-08-10 01:01: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条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公路,就是贵州人徒手修筑“抗战生命线”,在悬崖峭壁上,8万多军民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凿出了一条让日军胆寒的“魔鬼公路”。 那时晴隆全县人口仅5万余人,可沿
2025-09-03 21:59:00
“穿越时空的贵州抗战印记”探访报道 | 二十四道拐: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具体的重要历史见证
...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二十四道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二战”史研究专家、晴隆“二十四道拐”的发现者云南昆明戈叔亚曾说:“贵州的公路运输数量超过云南任何一条公路……”“
2025-07-04 22:54:00
全国生态日 |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司法保护基地揭牌
...要通道。“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是抗日战争大后方重要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
2025-08-15 03:56:00
见证抗战岁月的二十四道拐,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找到了这条公路。他谈到,云南的滇缅公路作为抗战物资生命线已被广泛传颂,而贵州的滇黔公路同样承担了大量战略物资的转运任务,却几十年来很少被人知晓。“滇黔公路为抗战付出了很多,它
2025-08-23 05:46:00
...参观的游客,无不被它的雄壮所折服。这里被誉为“抗战生命线”,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这张照片轰动世界,成为二战期间著名的照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久菊
2025-09-03 04:46:00
在二十四道拐 二战援华医生后人感慨:祖辈若看到今日中国,必感震撼而欣慰
...峻的山路,更是救治生命的通道,是战火中维系希望的“生命线”。二十四道拐蜿蜒盘旋,被誉为“抗战生命线” 邓冰摄林可胜在贵阳期间,统筹救护、整训队伍,组织战地医疗救治,并推动现代
2025-08-29 06:34:00
...人员对自救器操作技能和自救知识的掌握,筑牢煤矿安全生命线。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个个精神抖擞,全神贯注,争分夺秒,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展开比拼,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操作技巧。
2024-01-05 02:4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
豫味儿月饼!快来品品
中秋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文物是历史馈赠的璀璨瑰宝当中秋月饼遇上河南文物每一款都是时光与美味的交融每一口都饱含中原大地的深厚底蕴这个中秋让我们来一场月饼与文物的浪漫邂逅吧 这
2025-10-06 08:19:00
万家共盛世,灯火话团圆,今天中秋节,最圆的月亮是家国同庆,最美的团圆是国泰民安。
2025-10-06 13:10:00
开栏语白山松水,藏百年风骨;林海雪原,记千秋英魂。当科技的光影唤醒尘封的记忆,那些镌刻在吉林史册上的名字便有了鲜活模样
2025-10-06 20:48:00
巾帼卫山河 丹青诉忠魂————《八女投江》佳作赏析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八女投江”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
2025-10-06 22:54:00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