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写在前面】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80年后的今天,西南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贵州、云南、重庆三地,循着“抗战生命线”的脉络,追忆那段山河泣血的岁月,重走那条浸满奋斗与牺牲的道路,唤醒那些沉睡在时光里的烽火记忆。
北盘江是珠江水系落差最大的河流,全流域落差高达1900多米,沿途形成诸多峡谷,“天险”直观呈现眼前。
在北盘江及其支流的切割下,黔西南州晴隆县,切深为500米至700米,最大海拔高差达1482米。全县地势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
鸦关上的抗战车痕
“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路过黔西南州晴隆鸦关时留下了这首诗。
这个被称为“鸦关”或“乌鸦关”“半关”的地方,位于晴隆山和磨盘山之间,意思就是连乌鸦也难飞过去。明清时代,此处是通往滇缅的古驿道。
这条古驿道曾经热闹非凡,商贾马帮来往不息。1935年,这条古驿道在两次修建后,成了滇黔公路的必经之所——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1943年秋后,为了满足每月运输1.5万吨战略物资的运输需求,美国陆军1880工兵营开始进驻晴隆。随后,协助当地再次征集大量民工,克服了日军轰炸、物资匮乏等诸多困难,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扩宽、取直。
“这面墙是用五面石和当时的‘洋水泥’修建的,五个面都修整整齐后才使用,上面也保留了排水口等。”原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指着路边的挡土墙说,这个墙面看起普通,但也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正在介绍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二十四道拐宽6米、长4公里,从第一道拐到第二十四道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因此处山坡的倾角达到60度,公路只能以“S”形顺山势修建,蜿蜒盘旋而上,大部分修建在喀斯特岩层之上,修建难度大,为了保证道路运输安全,挡土墙就是重要组成部分。
滇黔公路作为滇缅公路连接内地的延伸线,晴隆境内长50公里,东起晴隆与关岭交界处的北盘江,南至晴隆与普安交界。
当东部沿海交通要道被日军封锁后,国际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进入昆明,必须经过二十四道拐所在的滇黔公路才能运送到抗战前线。
“进来的物资主要是枪支弹药、生活用品和医药。”陈亚林介绍道,抗战后期,公路运输繁忙时,每天途经晴隆二十四道拐的车辆高达上千辆。
拐道处的抗战生命线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加快了进攻中国的步伐。1945年1月西南公路局接到命令:短期内对沙八公路进行全面整修,保证运送物资的任务。当时晴隆县迅速组织了11个大队,共计3000余名群众,在美军1880工兵营的技术指导下,对沙八公路晴隆段开展整修。”陈亚林介绍道,当时参与修建的民工不只来自晴隆县,更多是来自周边县。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机械设备匮乏,当时修筑公路的民工,要自带口粮和锄头、锤子、扁担、粪箕等工具,非常艰辛。
沙八公路的建成通车后,当时支援广西前线对日作战的国军和联军,以及大批支前物资,多数经此送到前线,前线的不少伤员经过这条公路,被转送到建在兴仁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的。
据统计,抗战期间,约有45万吨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从二十四道拐运送到抗战前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十四道拐,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生命线”。
“其后,抗战形势日益紧张,西南公路成为战时交通命脉,晴隆便逐渐繁荣。三十三年(1944)的夏天,美国陆军在晴隆设立运输联络站,英国的军事机关亦在这里成立通讯处,至于中国军政、交通两部在晴隆设立的单位多至50余个。三十四年,该是晴隆空前繁荣的时期,单是美国人即有三四百名经常驻留,上万的我国士兵在这里训练与医疗。”江苏人耿修业(1915—1998)曾于1943至1946年在晴隆县担任县长,他在作于1947年的文章《忆晴隆——一个山岭上的小城》写道。
根据陈亚林的走访调研,当时的晴隆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地因繁忙的物资运输而有了抗战时期105陆军医院、沙子岭美国车站、加密时咖啡店、汽车保养站、国际大酒店等,“当时的晴隆,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引擎声中见山河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地为了保护二十四道拐,重新在旁边修建了翻越“鸦关”的公路。曾经繁忙的二十四道拐,一度沉寂了下来。
在陈亚林幼时的记忆中,这里是回老家必须经过的山路,在车上从未数清过到底有多少个拐弯;这里是大年初二,群众聚会欢庆过年的地方;这里是大山里一条普通的公路。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上的拐弯。
30多年前,陈亚林在昆明举办的一次二战图片展上,见到了这张二十四道拐图片,他才发现,家乡有着这样一段历史。
1987年,陈亚林负责全县文物统计、申报工作,他开始大量收集有关二十四道拐的史料、照片,四处寻找了解、经历这段历史的老人,记录那段历史。
在各方努力下,2006年以来,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退役军人邬先生带着家人来到二十四道拐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7月18日20点30分,二十四道拐、观景台上,游客依次点燃手中的火把,车辆的灯光也依次在二十四道拐上亮起。800架无人机飞跃在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不断变换出“凤凰”“火焰”“抗战生命线”“南桥机工”等图案和文字,介绍着二十四道拐的历史。
“对文物的保护,不仅是让它保存下来,而是要蓬勃发展,今年举办了马拉松、山地越野跑、千人点亮等活动,希望大家沉浸式感受这段历史。”晴隆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龙予说,近年来,晴隆县致力于让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活起来、火起来。
张璎菲正在和父亲参观二十四道拐纪念馆。
“我们家一直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历史文化教育引导,暑假中七月有‘建党节’、八月有‘建军节’。每年都在旅行中带孩子过节日,到途经城市的红色基地参观。今年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所以这次来晴隆,特地到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看看。”退役军人邬先生表示,这样能让孩子能体会到家庭对节日的重视,让他们知道不能遗忘历史,“也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都是革命先烈经历烽火岁月换来的”。
来自北京市培新小学的学生张璎菲这个暑假和父母一起来到贵州旅游,其中一站就是晴隆,在二十四道拐纪念馆里,父母指着一张张旧图向她说着过去的不易,“我们一路过来也看到了贵州如今的路、桥,在全是山地的地方非常不容易,何况在抗战时期。”张璎菲母亲赵女士说,感触非常深,希望孩子能了解这段历史,珍惜当下。
近年来,晴隆县以保护原貌为基础,将二十四道拐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抗战军事展览馆运用声光电、VR体验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晴隆抗战文化”与“筑路往事”。
7月18日,千人点亮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活动。
此外,通过举办汽车拉力赛、越野摩托、徒步等“红色旅游+”文旅体融合项目让公路再显活力。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带动晴隆旅游综合收入670万余元,成功蜕变为“最美旅游路”。
当车辆行驶在二十四道拐上,远处的晴隆县烟火正起,旁边山头的纪念馆里游人如织,引擎轰鸣间,好像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统筹/策划 刘丹 覃淋
文字/视频 陈祖嘉 李明栩
海报/徐小迪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