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
游客甲:(看得到24道拐吗)有吗?
游客乙:有有有,快快。哇,来来。
到晴隆二十四道拐参观的游客,无不被它的雄壮所折服。这里被誉为“抗战生命线”,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这张照片轰动世界,成为二战期间著名的照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久菊:我现在的这个位置,是观看24道拐的最佳的位置,当年的这个记者,就是来到了这里,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如今,站在这里,我们仍然更能体会到这条用血肉筑起的抗战通道的伟大。
1942年5月,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所依赖的陆路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因缅甸沦陷而中断。为破除困局,时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提出,从印度阿萨姆邦修建经缅甸北部到云南畹町再接入原滇缅公路,直通中国西南的中印公路,重新打通路上补给线。1945年1月中印公路修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为了表彰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中印公路又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标志性路段,这条全长4公里垂直落差250米的公路,以平均60度的陡坡与二十四道急弯,成为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物资的最后一公里。
晴隆县原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这里也叫鸦关,就是说乌鸦都难飞过去的地方。在这里修这个路是崇山峻岭,在这个在那个年代那么就是资源匮乏的年代,还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基本上修路是用人工刨出来的。
2006年,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当地结合文物保护、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建成二十四道拐展览馆,陈列珍贵文物和影像资料;依托二十四道拐开发研学课程,推出重走抗战路等徒步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对那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作为当地研究二十四道拐的专家,晴隆县原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记不清接受了多少记者的采访。
晴隆县原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中央电视台,很多频道嘛,香港凤凰卫视,还有云南的。其他省台的,比如福建卫视,都到过都到过这里专访过,贵州的更多了。
真正的风景不只是表面的壮丽,而是深植于土地的历史记忆与生命印记。人们感兴趣的,是藏在背后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一次次挖掘探访,就是想揭开被尘封的记忆。
二十四道拐不仅保存了作为公路的物质形态,也在无声中传承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桥梁,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历史在场感、一种与先辈的精神对话。
游客黄大锤:你见过火龙吗?数千米长的那种,这里是抗日战争生命线24道拐。我去的这天,当地彝族正好在过火把节。当火把将二十四道拐这条英雄路点亮,这是缅怀抗战先烈,不仅是祈愿和平,更是传承薪火,激励我们一代代人继续前行。
2022年,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启动“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项目,以倡导年轻一代传承中美合作的历史遗产,并肩应对新挑战。如今,已有近百所中国学校与40多所美国学校参与该项目。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二十多年来,我们把美国飞行员带回了中国,我们带了五百名和几百名他们的家人。明年我想带一百名学生来,我们要去24道拐。我们越来越忙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久菊李海钦
编辑金妮
二审伍少安
三审蒋叶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