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恢复周礼,孔子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年他55岁,等他再次回到鲁国时已经68岁了,期间走过了约12个国家,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阻止礼乐继续崩坏。那么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到底是指什么呢?
礼乐制是周朝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周朝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阶级区分。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其表现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皆失其道。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根本没有能力再维护周礼,各诸侯国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不断上演,各种僭越行为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春秋中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极其严重。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很明显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无法实现的,在鲁国不得志的孔子这才怀揣着重建周礼的抱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
只是历史不可逆,月盈必亏,盛极必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作为奴隶社会产物的礼乐制度势必会在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被逐渐抛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早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6 22: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