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时候一些简短的回答反而最能打动人心。
丞相在古代中国可是一个很显赫的职位,通常也都是皇帝信任的大臣来担任。今天咱们聊聊赵匡胤的丞相——赵普。大家都知道,赵匡胤能够成功登基,那可不仅仅是因为“黄袍加身”,其中赵普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对赵普那真是信任得不得了,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得和他商量。有一次,议事结束后,赵匡胤突然问大臣们一个问题:“你们说,天下什么东西最大!”众大臣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个不停,结果都没让赵匡胤满意。直到赵普说出了两个字,才让赵匡胤笑得开怀,连连赞赏。
前言:一部《论语》足以治理天下。
赵普的一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有时候才华和学识并不是最关键的。说实在的,他在众多丞相里也是挺特别的一位。毕竟,丞相嘛,通常得是那种知识丰富的大教授。
不过,赵普其实没读过几天书,身上还挂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称号,这是后人对他的认可和评价。
当年赵匡胤给自己的年号定为“乾德”,这可不是随便来的,纯粹是他自己脑袋瓜子里的创意。他想出这个年号后特满意,还开始给大臣们炫耀,说其他皇帝肯定想不出这么牛的年号。
赵普一听赵匡胤这么说,立马就上前去赞美他,夸得赵匡胤的学识那叫一个渊博,其他君主根本不能比。不过,没过多久,赵普就自个儿翻了船,这事儿说起来也是挺巧的。原来,赵匡胤宫里用的铜镜竟然是后蜀时期铸造的。
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王朝里,很多器物上都会留下些痕迹,说明它是啥时候铸造的。这面铜镜上刻着“乾德”俩字,显然就是后蜀乾德年间铸的。正当这个时候,站在赵匡胤身边的翰林院学士就说,这个年号在后蜀早就用过了。
赵匡胤可真是气得发火,他无奈只得把这些怒气全撒在赵普身上。结果还得叮嘱他好好读书,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自从那事之后,赵普每天回家就开始认真读《论语》,这也让后世给他起了个特别的称号。
二、最大的是什么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虽然在赵匡胤还没当皇帝之前,他和赵普的关系非常好,但那只是当时的情况。可见,皇位确实是个怪东东,它能让人的性格发生大变化。历史上有不少人在登基后,性格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不仅变得忌惮重重,还特别多疑。就像上面说的,赵普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还是能稳稳当当当丞相,这不仅仅靠的是他处理事儿的本事,更重要的是他的为臣之道。在封建王朝里,这为臣之道可比个人能力关键多了。
和其他皇帝一样,赵匡胤一登基就爱出些题目来考验考验大臣们。不过在这些考试中,赵普基本上都是满分,赵匡胤甚至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这说明他对赵普是极为重视的。
有一次,在大殿里,赵匡胤跟大臣们讨论完国事,忽然抬头就问大家:“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这话一出,大臣们立马就忙不迭地保证,表示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赵匡胤面带微笑,问道:“你们说,天下什么最大?”听到这话,大臣们都愣住了,接着开始琢磨怎么回答才会让赵匡胤乐意,当然,说白了,就是想怎么来恭维他。
这可得讲究技巧,要不然可真是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接着,有位大臣站出来说:“在我看来,天下最大的应该是皇帝,毕竟普天之下,哪儿不是王土呢?”
可赵匡胤听到这番奉承话,却没露出半点高兴的神情。见他面色变幻不定,那位大臣也有点儿慌了,赵匡胤只轻轻一摆手,示意他快去退下。
之后,大臣们都不敢随便出声,生怕惹恼了赵匡胤。赵匡胤见大家都低着头,于是开始点名让人回复。第一个被他点名的,大家心里都明白,毫无疑问就是赵普。
“爱卿,你来讲讲!”
“回陛下,臣觉得这天下最重要的莫过于‘道理’二字!”赵普答道。赵普话音未落,赵匡胤就哈哈大笑,连连夸赞:“真是个好道理,朕作为皇帝也得尊重这‘道理’!”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回答,心里格外满意。可以说,赵普从赵匡胤刚起家的时候就一直跟在他身边,如今他毫无疑问是赵匡胤最信赖的人。所以在遇到些事情时,赵匡胤总喜欢跟赵普商量一番。
三、信任倍增
那会儿,赵匡胤还没把天下都一统的时候,有天晚上,他和弟弟赵光义悄悄来到赵普家。赵普热情地招待了赵匡胤,酒过三巡,他也终于坦诚了自己的来意。其实,就是现在他在犹豫,是先要去打北汉,还是先去南方。
“我想去打北汉。”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过,赵普听后却皱起了眉头,摇了摇头,劝道:“北汉的实力可不容小觑,背后还有辽国撑腰。陛下如果先去灭了北汉,后头还有辽国,那可麻烦了。不如先去攻打南方的那些小国,再来对付北汉!”
听完赵普的劝说,赵匡胤笑着拍了拍赵普,说道:“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来问问你的意见。想看看咱俩的想法有没有默契!”
公元962年,赵匡胤率军南下,接连攻占了湖南、湖北等地,平定了南方。之后,他才开始调头,准备对北方发起进攻,这就是大宋初期著名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两年后,赵普当上了丞相,地位更是水涨船高。他和赵匡胤之间的关系也愈加亲密了。此时的天下看似太平,但赵匡胤心里却还是很焦虑,于是他就找到了赵普,虽说是谈心,实际上就是想让赵普给他出个解决的主意。
“为什么自唐末以来,总是改朝换代,朕想让国家长治久安,不再有战争。爱卿有啥高见?”
见赵匡胤这么问,赵普直接了当说道:“最大的原因就是‘君强臣弱’带来的坏处。那些藩王手里的权力大,又能干,强的枝干怎么能安稳?最好的办法就是得削弱那些藩王的权势,把权力都握在皇帝手里。”
赵普说完,赵匡胤沉默了好一会儿,慢慢地说道:“我明白了!”没过多久,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发生了。从历代皇帝的手法来看,赵匡胤确实算是相对仁义的一位,至少他没对他们的性命下手。
这段历史不仅让人感受到权力斗争的复杂,也反映出赵匡胤在关键时刻的智慧与仁德。通过“杯酒释兵权”,他展现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策略,为后来的治理奠定了基础。如此看来,这位皇帝在面对权臣时的选择,既是聪明的权衡,也是难能可贵的人性光辉。
赵普身上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他的贪婪和好财是大家公认的。不过,咱不能否认的是,他对宋朝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谁都有缺点嘛,赵普在做事方面是有手段、有脑子的人,但他的贪财和专权,确实也成了他身上的一块污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0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