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晚唐诗人陆龟蒙一首题为《秘色越器》的七绝诗。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陆龟蒙,出生于官宦之家,才华横溢,却时运不济,考场屡试不中,虽谋得一差事,做某刺史的随员,仍是断了仕途之念,回到家乡甫里(今苏州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首《秘色越器》是在隐居时写的。写这首诗时,想必他见过秘色越器,尚不足为怪。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秘色瓷贵为吴越国王室专用,且为进献中原皇族的贡品,一般人难得见到,便成稀罕之物了。五代人徐夤(音为yín)大概有幸见过作为贡品的秘色瓷,吟诗赞道: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用“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这样的词句形容秘色瓷,可见其精美的程度非同一般。
北宋后期,越窑日渐衰落,更难觅秘色瓷的踪影,人们只能凭空想象。《清波杂志》有载:“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提出的观点与之相反,他认为,陆龟蒙写到秘色,可见,秘色瓷并不是从钱氏吴越国才有的贡品,起码晚唐时期就有了,秘色之称另有缘故。
于是,衍生出另一种说法:所谓“秘色”,指瓷釉为秘制配方,专供宫中用瓷所制,不为寻常工匠所知。还有一种说法,似乎也有道理:“秘”字,“禾”旁,右边是“必”,可读bì音,通“碧”。江南有一种碧草,是田间地头的野草,秘色即这种草的颜色。另有人说,古时“碧”字含稀见之意……猜来猜去,终未有定论。
宋元之后,秘色瓷的话题渐渐淡去,连猜测也很少有,因为谁也没见过秘色瓷,胡乱猜测没啥意思。就连最喜欢游历江南且好古玩的乾隆皇帝都发出这样的感慨:“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
让秘色瓷大白天下
20世纪50年代始,秘色瓷的千年之谜似乎有了解开的转机。1957年,苏州虎丘塔维修时,在三层窖穴发现一只疑似秘色瓷的莲花碗。1975年,宁波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一只唐越窑荷叶盏托。尔后,又有临安明堂山钱镠父母墓、杭州钱元瓘墓、钱弘俶生母吴汉月墓等,相继发掘出一些精美的青瓷。1980年,在临安明堂山钱镠生母水丘氏墓中,发现三件极精美的青瓷器物:褐彩云纹熏炉,褐彩云纹盖罂和褐彩云纹油灯,几乎可认定是真正的秘色瓷。
直至1987年,封闭千余年的法门寺地宫骤然打开,出土了十三件越窑青瓷,随埋的碑刻“衣物帐”上赫然写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这段文字与包裹里的瓷器一一对应,丝毫不差!于是才确信,噢,原来这些就是秘色瓷!
究竟何处是秘色瓷的原产地
要说秘色瓷的出处,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既称“越器”,自然产于越地,即浙江境内。汉唐以来,至五代十国,出产青瓷最盛的是浙东地区。秘色瓷的产地,确切说,应在余姚(现慈溪)的上林湖一带。
可是,北宋以后浙东青瓷业衰落,很长一段时间,真正的秘色瓷绝了影踪,秘色瓷的称谓也被泛化了。譬如耀州窑出一种青瓷,也称“秘色瓷”。对此陆游在《老学庵笔记》有评说,“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
诗人陆游比陆龟蒙晚出生约三百年。写此文时他已年高。“老学庵”,是他在故乡镜湖岸边的一个书斋名,《老学庵笔记》中文章所述,大多是他亲历亲见之事。
陆游,越州山阴县(今绍兴)人,山阴距余姚不远,几十里路而已,可谓近水楼台,以其浪漫性格,想必早已游历过那边的窑场,文中所说“余姚县秘色”,应指南宋时烧的秘色瓷,而非唐五代的秘色瓷。
宋高宗在临安安定下来没多久,便下旨在越州所属余姚县境内重起窑池,烧制为皇族祭祀所用的秘色瓷器。这事在朝廷引起争议,反对者认为高宗应专注收复北方失地。陆游对此事态度不详,以他主战派的立场,至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夙愿,想必是不赞成的。
有关南宋烧秘色瓷,明朝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也有提及:“南宋时余姚有秘色瓷,粗朴而耐用,今人率以官窑而目之,不能别白也。”文中重点是“粗朴”和“官窑”,其一,粗朴,南宋时重起窑场,烧的所谓秘色瓷,做工一般,质地及不上唐五代时细研精制的秘色瓷;其二,虽然如此,有它聊胜于无,也当作官窑器物,用于皇家庙堂之上了。后来,南宋在杭州近郊开设官窑,召集浙东那边的窑匠过去,烧制出更加精美的瓷器,即后人说的南宋官窑,想必余姚那边的窑场就放弃了。
制作秘色瓷的窑址,也存有一些争议。浙东一带,自汉唐以来,除上林湖,还有山阴、上虞等地,都有青瓷窑场,上虞就有几十处窑址,东钱湖周围也有大量窑址。专家大多认为秘色瓷产自上林湖,但一直未能确认是哪座窑址。
在上林湖后司岙窑
出土“秘色椀(碗)”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文保部门联手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确信秘色瓷的产地就在上林湖的后司岙窑址。
在64号窑炉遗址,发现一片带字样的瓷质匣钵,上面刻写着“罗湖师秘色椀(碗)”六个字,点明这便是“秘色”。另外,又发现多个“官”字款的匣钵。这与早些年在窑址北边吴家溪一带出土的墓志罐,内刻“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字样,所示位置正相吻合。
最重要的发掘在66号窑址。此处发现大量晚唐至五代的秘色瓷残器或瓷片,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形、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相同。如八棱净水瓶,在窑址附近找到的残片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棱净水瓶几乎一模一样,连同装它烧制的瓷质匣钵都找着了。
通过这些宝贝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上林湖一带窑场的产品,它们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其开创的以天青色为特征的秘色瓷产品,不仅是制瓷史上的一大飞跃,还成了此后高等级青瓷的代名词,影响到后来包括耀州窑、柴窑、汝窑、南宋官窑、龙泉窑、高丽青瓷等在内的一大批名窑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2017年5月至7月,在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上,前所未有地展出了187件(组)秘色瓷。这次展览可以说收罗了存世的大部分顶级秘色瓷,引起极大轰动,一时观者如云,赞叹不已。
2024年10月,位于临安的吴越文化博物馆正式开放。馆内有三件镇馆之宝——秘色瓷褐彩云纹熏炉、秘色瓷褐彩云纹盖罂和秘色瓷褐彩云纹油灯,均为国宝级越窑青瓷。馆内还展有皮囊壶、橘瓣纹海棠杯、细颈盘口瓶等藏品,也皆为秘色瓷上乘之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8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