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鲁网11月10日讯一岁的小宝轩轩(化名)终于出院了。
回想起半个月前带孩子就诊的一幕,轩轩妈妈忍不住后怕。
当时,轩轩突发进食困难、进食后呕吐症状,没想到,竟是误吞了一粒纽扣电池!
纽扣电池具有强腐蚀性,若不及时处理对孩子的消化道危害极大。早识别、早取出是避免后遗症的关键。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快速检查锁定了问题,消化内科随即通过胃镜成功取出电池,因腐蚀伤严重,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接力救治。在多科室的努力下,轩轩恢复情况良好,最终顺利出院回家。

连续10小时吃啥吐啥,咋回事?
就医前,轩轩已经连续10小时“吃啥吐啥”,焦急万分的妈妈抱着孩子“冲”进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急诊室时,声音已经颤抖。
急诊医师凭借丰富经验,初步判断是消化道异物,当即安排检查。X线片很快给出答案——食管处可见出现一个类圆形高密度影。

类圆形高密度影
误吞纽扣电池,情况危急
经医生反复追问,家长才猛然回忆起,孩子可能是抠出了遥控器里的纽扣电池并吞了下去。
情况瞬间变得危急,急诊科立刻联系消化内科紧急会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就此展开。
常年与消化道异物打交道,消化科医生深知纽扣电池的危险性:
它和普通异物不同,外壳金属与消化液接触后会产生强烈腐蚀反应,短短几小时内,就可能造成消化道黏膜的严重损伤,拖延越久,食管穿孔、大出血的风险就越高,甚至会危及生命,必须尽快处理!
多学科接连救治,患儿恢复良好
术前检查刚一完成,医师便迅速开展胃镜手术,此时画面让人揪心:纽扣电池已牢牢嵌顿在食管处,周围黏膜不仅明显水肿,还出现了黑焦样的腐蚀痕迹。

这枚“滚刀肉”般的纽扣电池取出难度极大,医师凭借精准操作,终于用异物钳将其成功取出。若再晚一步,可能导致食管穿孔、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术后因腐蚀伤严重,有穿孔风险,轩轩被转入PICU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转入消化内科,经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逐步恢复饮食,顺利出院。
敲响安全警钟,提醒广大家长
轩轩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儿科诊室里,类似的消化道异物伤害案例屡见不鲜。
其中,3岁以下幼儿更是高危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习惯用嘴巴探索世界,且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全,像纽扣电池、磁力珠、坚果这类不起眼的小物件,一旦被误吞,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轩轩的遭遇,也再次给广大家长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做好防护,让孩子远离这类潜在伤害。
“清空”危险区域,让隐患小物件“隐身”
家居环境中,硬币、电池、发夹、药片、坚果等小物品,请收纳在带锁的抽屉或柜子里,避免放在茶几、餐桌表面以及沙发缝隙等幼儿轻易能够到的地方;
给3岁以下幼儿挑选玩具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可拆卸的小零件,像玩具车的轮子、玩偶的眼睛等都可能成为隐患,对于磁力珠、小颗粒积木等玩具需格外谨慎;
孩子的衣物尽量选择无纽扣、无亮片的款式,家中电器遥控器、电子手表等的电池盖要定期检查,若有松动需用胶带固定,防止电池脱落被孩子误食。
全程“紧盯”孩子,杜绝任何“短暂离开”的疏忽。
幼儿玩耍时,家长尽量全程陪伴,切勿让孩子独自在沙发、床上摆弄小玩具或吃零食;
喂食时要避开孩子哭闹、奔跑、大笑的时刻,尤其是坚果、硬糖、肉块等不易吞咽的食物,需切成直径小于 1 厘米的小块;
若家中有年龄稍大的孩子,要提前提醒他们,不要把小玩具、小零食交给幼儿,避免出现“哥哥姐姐喂弟弟妹妹”引发的误食风险。
误吞后别慌乱,正确处置是关键
一旦发现孩子误吞纽扣电池、磁力珠等危险物品,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牢记三个“不要”:
不要催吐,这类物品可能在催吐时划伤食道或气管,造成二次伤害;
不要喂水喂饭,试图用米饭、馒头将异物“压下去”,只会让异物卡得更紧,还可能加速纽扣电池的腐蚀;
不要等待“自行排出”,哪怕孩子暂时无不适,也必须立即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孩子的安全无小事,消化道异物伤害往往发生在一瞬间。家长多一份细心防护,多一份应急常识,就能为孩子的成长多添一道安全屏障。愿每个孩子都能远离异物伤害,健康快乐成长。(通讯员 王鑫鑫)
责任编辑:刘亮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