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期“麻醉鱼”视频引发关注。视频内容为水产商户用“鱼麻药”使活鱼安静,从业者称长途运输用丁香酚等麻醉剂可降低活鱼损耗,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保活保鲜手段,却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虑:经过麻醉处理的鱼,真的可以放心吃吗?(11月7日 《现代快报》)
部分水产商户为减少运输损耗,用含丁香酚的“鱼麻药”让活鱼短暂昏迷,以期更“鲜活”地抵达市场。专家虽指出,日常烹饪可有效祛除残留,消费者短期食用风险不大,但公众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问题不只是“麻醉鱼”能不能吃,而是谁来管、怎么管。
丁香酚作为食品添加剂早已被认可,但在水产养殖与运输领域,既不在“白名单”中,也未列入“黑名单”。换言之,“鱼麻药”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既没人批准,也没人禁止。监管的模糊地带,往往成为风险的隐蔽地带。表面看,“麻醉鱼”还未造成明显危害,但当一项未经明确管理的做法在行业中悄然普及,就意味着规则滞后于实践,隐患也正在积聚。
食品安全链条环环相扣,从“塘头”到“餐桌”不能有真空地带。一个环节若缺乏制度支撑,就可能成为整条链条的薄弱点。倘若今天可以用“鱼麻药”,明天是否会出现新的“药水活虾”“药鲜贝壳”?一旦放任“灰色创新”扩散,最后受损的将是行业信誉与消费者信任、乃至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的核心,是让消费者知情与放心。当一种物质在食品领域有标准、在养殖领域却无规定时,消费者自然会困惑:我们吃下的每一口,究竟安全与否?监管部门如果只是停留在“没有明文禁止”,而不是主动建立规范,就等于把风险转嫁给了公众。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细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进入食品链条。这要求监管从“静态审批”走向“动态治理”,让监管跑在创新前面,及时制定标准,把新情况装进制度笼子里。对于“鱼麻药”,应加快对运输用助剂的安全评估,建立相应登记、限量、检测标准。对电商平台上销售的“鱼麻药”等产品,也要有明确的准入与追溯机制。
治理不是“一禁了之”,而是有度、有序。监管不是“一刀切”,而是让行业有规范可循,让创新有边界可守,让公众有信心可依。对“麻醉鱼”关键不是恐慌,也不是纵容,而是尽快用制度“补位”。监管部门应联合科研机构,评估丁香酚及类似物质在水产运输中的合理使用范围,制定操作指南、检测标准,让“麻醉鱼”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公众吃得安心,也让行业发展得稳健。(孙维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