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8 17:13:00 来源:戏说三国

东汉前期宦官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在宫廷中充当着最高统治者的奴仆,这些人在历史上称之为宦官,又称之为阉人。有关宦官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其《周礼》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酒人,阉十人。浆人,阉五人。笾人,阉一人。醢人,阉一人。醯人,阉二人。盐人阉二人,幂人阉一人。内小臣,阉上士四人。内司服,阉人。缝人,阉二人。”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从《周礼》中对宦官的简略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职责所在仅仅局限于在宫廷内部打杂。到了春秋战国时,周王室逐渐衰落,诸侯出现僭越情况。诸侯国也开始普遍使用宦官等人员。从而使得宦官人数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期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秦始皇统一后,在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期宦官势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期宦官不再局限于宫廷内部的杂役打扫,开始逐渐参与政治之中,例如帮助皇帝传达命令如赏赐、慰问等。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因此推行与民休息的“无为而治”政策,同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不是十分激烈,所以这时期宦官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弱外朝,重用内朝的政策。《后汉书·宦者列传》中记载:“帝数宴后庭,或潜游离馆,故请奏机事,多以宦人主之。”从这里看出,宦官成为了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汉武帝重用内朝,改“中谒者令”为“中书谒者令”,将中人、尚书、谒者融为一体,至此宦官拥有了典事尚书的权利。这为宦官直接参与政事提供了条件,也为以后期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西汉末东汉初是宦官势力的正式形成时期。特别是在汉宣帝后,宦官势力有重大的发展。汉宣帝以后,皇帝大多年幼,这样就为外戚专权提供了条件。皇帝在年幼时,虽为一国之君但却不掌握实权,权利在外戚手中,当皇帝长大后开始想要亲自执政而外戚却不甘心还政于皇帝。因此皇帝身边亲近的宦官就成为了他的帮手。

宦官不但能够把皇帝的日常起居照顾得很好,而且也能知晓皇帝的内心想法,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办事。这使得皇帝更加信任身边的宦官们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地位,允许他们协助自己去管理朝政方面的事情,东汉宦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发展起来的。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东汉时期宦官

东汉时期宦官概况

东汉时期,由于宫廷内部的需求,宦官这一阶层的人数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并且出现了新的特点,对当时东汉时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东汉宦官阶层进行细致的分析。《后汉书》中明确记载了东汉的宦官有五十多人,但是,东汉宦官的实际人数远超这个数值。例如,袁绍“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由此可知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人数多达两千余人。而《后汉书》中所记载东汉宦官的50多人,是宦官中较为重要的人物,许多宦官因其地位、权势不是很大所以被史学家在记载的过程中忽略,未被记录到史册。

赵海龙曾在《东汉侯国地理研究》中提出“由于国家战略重心的东移以及王国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在司隶余部与王国地区已经开始分布侯国,东汉时期的豫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余部以及荆州南阳郡等地一直是侯国分封的核心区域,这与西汉时期的地域分布十分相似。”

东汉时期,宦者被封侯中有16人死于爵位之上,其余宦官或者是被贬爵或者是被乱世所杀,只有蔡伦、江京、左倌、侯览、王甫五人是爵位在世时被裁撤。也就是说东汉宦官被封为候与其他人被封侯二者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东汉宦官特点

宦官人数增多

在《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章和以下,中官稍广,加尝药、太官、御者、钩盾、尚方、考工、别作监,皆六百石,宦者为之,转为兼副,或省,故录本官。”宦官机构在不断增多的同时,宦官人数也大为增加。

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明帝永平年间,“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

小黄门是东汉新置的职位,俸禄为六百石,地位仅次于中常侍,主要职责为“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小黄门官阶远高于西汉的中黄门,且中常侍多由它迁任。东汉发动宫廷政变甚至谋立新帝的宦官多是小黄门,可见其权势之盛。”

汉灵帝时期,“(张)让、(赵)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硅、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中常侍、小黄门都是当时极为重要职位,人数已如此之多,那么整个宦官系统的人数应当更为膨胀。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宦者封侯成为普遍现象

自东汉和帝起宦官郑众封侯之后,被记录在史册上的宦官封侯的人数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出现了大批宦官一起封侯的现象,如汉顺帝时期,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因铲除外戚有功一同被封侯。汉桓帝时期,单超、徐璜等五人因诛灭外戚梁冀家族有功被封为“五侯”。刘普、赵忠等宦官因帮助汉桓帝诛杀外戚有功,八人同时被封为乡侯。

从东汉宦官封侯中可以发现,宦官可以直接被封侯,不需要逐级增爵。从汉顺帝时期开始,东汉宦官爵位的承袭可以传其养子或者是其他亲属。例如,汉顺帝时期,“诏宦官养子悉听得为后,袭封爵,定著乎令。”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东汉宦官封侯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拥立新皇帝。如汉桓帝继位后,曹腾等七人,皆因平定有功被封为亭侯。延光四年(125年),孙程与王康等十八人因拥立汉顺帝、铲除外戚有功而被封侯。

二是辅佐皇帝从外戚手中夺回实权。如郑众帮助汉和帝除掉外戚窦氏,恢复皇帝的权力,因此被封为鄛乡侯。可见,由于东汉后期政治斗争复杂,绝大部分宦官都是通过对皇帝的效忠而被封为候,所以呈现出大批宦官被集中封侯的现象。“这些受封的宦官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正是由于他们接近权力的中心,所以才有机会因功封侯。”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宦官结局难善终

在东汉时期被记载史册上有爵位的宦官超过20人,但最后能善终的宦官几乎是少之又少。例如,汉桓帝在位时期,左倌仗势欺压残害百姓,延熹八年(165年),被当时的司隶校尉韩演告发后,左倌畏罪自杀。

在东汉末年,朝野上下都敬畏由赵忠、张让等宦官组成的“十常侍”,由于他们十分受汉灵帝的信任,所以经常干涉朝政,左右汉灵帝的决策。“十常侍”的成员们趁此机会也在扩张势力和收敛钱财,他们的家人因为有了这些宦官的支撑,经常欺凌百姓,虽然人们对于“十常侍”极其痛恨,但是因为他们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十常侍”地位无人能撼动。

后来在汉灵帝死后,“十常侍”失去了庇护,他们被袁绍捉住,并将其全部斩首,“十常侍”最后都落下悲惨的结局。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专权的原因

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形成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封建制度是宦官生存的基础,也是产生宦官专权的土壤。在加强皇权的过程中,皇帝经常利用身边的宦官来排手握大权的朝臣。

光武帝在建立东汉王朝后,吸取了西汉外戚篡权、重臣手握大权的深刻教训,进行不断加强皇权,防范有功之臣和外戚擅权的情况出现。形成了内有尚书台监管朝廷大臣,外有刺史控制管理地方集权的局面,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皇权。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因此相比于西汉,东汉皇权则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高度集中使皇帝在政治、军事、司法、经济、法侓等方面都有着决策权力。虽然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章制度,但在运用上还是以人治为中心,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去辅助皇帝。权力的下移会导致一些朝中大臣位高权重,长时间出现这种状况难免会使得他们的心思发生变化想要篡位。

皇帝希望找一个既能够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而又不会对他的皇权产生威胁的人。这时,皇帝身边的宦官就成了最合适人选。可以说宦官与皇帝是形影不离,既听话又顺从,还会十分了解皇帝的心思。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凭借着皇帝的信任,逐渐开始插手朝政。元成之时,宦官弘恭与石显权倾朝野。《汉书·佞幸传》载:“宣帝时任中书官,恭明习法令故事,善为请奏,能称其职。恭为令,显为仆射。元帝即位数年,恭死,显代为中书令。是时元帝被疾,不亲政事,方隆好于音乐,以显久典事,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遂委以政。”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一个王朝在最初建立的时候,统治者往往都是有谋略,不断的进行改革,巩固对国家的统治。到了中后期时,皇帝久居深宫之中,难免会产生贪图安逸、不理朝政的心态,可能会导致政治日益腐败、民生凋敝。这时皇帝身边宦官借助自身的优势,逐渐开始掌握大权。

孤儿寡母政治东汉宦官专权的局面是从汉和帝时期开始的。和帝以后,朝政日衰,外戚同皇帝争夺最高统治权力,使得宦官权力的扩大。

章和二年(88年),十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委任她的兄弟窦宪等把持朝政,突破了东汉时期外戚不能参与当政的惯例。此种情形之下,永元四年(92年),和帝依靠宦官铲除异己,中常侍郑众因除窦氏而“功迁大长秋,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于是,中官始盛焉”。“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

孙程因助顺帝铲除阎显而被封侯;曹腾因立桓帝而立功,后有“五侯”助帝消灭梁冀集团,可见宦官的权力扩大实际是外戚与皇帝矛盾的产物。东汉一共诞生了十四位皇帝,大多都在年龄幼小时继位。据统计,年幼继位皇帝有和帝、殇帝、安帝、少帝、顺帝等十位,占了东汉皇帝的百分之七十。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总之,自和帝后,没有一位皇帝在继位时是严格意义上的成年人。如此一来,就为外戚专权提供了机会。随着外戚势力壮大,必然会削弱皇帝的权威,甚至皇帝还沦为任外戚摆布的傀儡。如果皇帝想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他就需要外援,战胜外戚。能让皇帝信任的人就是跟他形影不离的宦官。这样一来,宦官就被推上了政治的舞台,因此属于他们的时代随之来临。

宦官职能扩大

东汉时期,皇帝大多幼小,皇太后掌权,“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随着母后临朝的出现,加强了对宫中宦官的依赖,太后宫中的三卿也逐渐成为了常设官职。宦官的职权范围便开始突破了管理内廷杂役的限制,逐渐走向政治领域。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东汉时期,尚书台的组织更加完善,职责管辖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帮助君主做出决策和发布命令的组织。光武帝时,“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娇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所谓“台阁”,即指尚书台。

与西汉中后期宦官典领尚书不同,东汉初年,为了限制宦官子弟为官,防止宦官掌权后结党营私。尚书台全部任用士人,因此宦官已无法染指尚书事物。西汉时期的一些宫廷内官员,或用阉人,或用士人。“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也就是说,自东汉初年起,内廷近侍之职完全由宦官来担任了。

内廷近侍体制方面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势必会导致宦官机构的扩大,为宦官权力迅速膨胀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隔绝专制君主与朝臣之间的联系,加深皇帝对宦官的依赖,为东汉后期宦官操纵君主、擅政专权提供了条件。

探寻东汉时期的宦官制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朝为何没有宦官干政?制度设计与历史渊源的解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宦官干政的现象屡见不鲜,唐朝时甚至发生了宦官集团杀宰相、废黜皇帝的事件。然而,有趣的是,在清朝统治了三百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的情况。这究竟是为什么
2024-01-02 20:06:00
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最严重的三个朝代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宦官干政应该是秦朝的赵高了,在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首先说明胡亥,接着说明李斯,三人策划了沙丘政变,篡改了秦始皇的诏书,赐死了扶功、蒙恬、蒙毅及秦始皇所有的其他子女
2023-08-23 15:14:00
东汉时期,皇权、宦官与世族门阀三方的斗争
东汉中后期,皇帝欲通过宦官和专权的外戚势力进行政治斗争夺取皇权,所以皇权和世族门阀的斗争,可以说就是宦官集团和外戚势力的争斗。外戚势力严重影响了皇权,皇帝想要执政必定要和外戚势力
2023-02-22 17:07:00
唐朝时期宦官祸害朝政最严重是为何?有两点区别于其他朝代
...唐朝莫属。甚至有学者称:唐非亡于藩镇割据,而是亡于宦官专政。大唐宦祸之烈唐朝宦官势力达到鼎盛之时,甚至将帝王将相玩弄于股掌之中,真正做到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从穆宗到唐亡
2023-10-14 15:42:00
汉、唐、明三朝宦官干政的相似性与历史教训
...、唐代、明代三个王朝的中后期,尤其是末期出现了很多宦官干政的情况。这三个朝代的宦官崛起时间非常相似,在立国之初,宦官地位很低,到了中期开始慢慢崛起,到了末期就具备绝对权力,甚
2023-09-30 08:03:00
在古代什么人愿意做太监?皇帝为何信任太监?
...疑惑的是,为何皇帝会如此信任这群被剥夺男性生育权的宦官?这似乎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原因让有志之士主动选择了这种身份,而皇帝又对他们表现出如此的信赖?太监的起源可以
2024-01-22 05:47:00
宦官、外戚与士族,东汉时期的权力斗争
宦官的起源和发展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身边有一个名叫竖刀的宦官,他为了接近齐桓公而自行阉割,后来又在齐桓公病重时切断了他的食物供应,导致齐桓公饿死。这是中国历
2023-10-04 07:24:00
宋朝宦官权力极大,为什么很少有宦官专权祸乱?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宦官专权扰乱朝政,最严重的当属东汉、唐、明朝。但有一个朝代例外,那就是宋朝。说起宋朝的宦官,我们可能都知道童贯。此人可能是宋朝唯一一个扰乱朝堂的
2023-03-01 21:30:00
汉宣帝开创了孝宣盛,却又将西汉带向了毁灭的边缘
...继承人汉元帝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宣帝开启重用外戚宦官之先河,直接导致西汉王朝迅速衰亡。对于汉元帝来说,他老爹宣帝简直是坑的不能再坑了。一、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光辉的一面:政治清
2023-01-08 14:5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