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新网香港1月14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医学院14日召开记者会公布,研究团队发现两个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靶点,并发现一种现有药物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据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与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是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这种疾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10%至15%,可带来严重痛经、急腹痛、不孕等症状,极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针对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基因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的新治疗靶点,成功发现一种调节免疫及抑制炎症过程的“环腺苷酸结合蛋白2”(GBP2)和负责细胞增殖和生物讯号传导的“造血细胞激酶”(HCK),具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力。
同时,研究团队也发现,治疗干眼症的非类固醇抗炎药物整合素抑制剂有助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可以“旧药新用”,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治疗方案。
领导该项研究的港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及教授黄志超表示,确定GBP2和HCK作为新治疗靶点,有助研究团队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发展机制,从而计划更精准及有效的治疗策略。GBP2和HCK在人体子宫内膜异位样本中的基因表达更强,显示它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强烈的关联性。
港中大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系主任及临床教授潘昭颐表示,期望研究成果有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完)【编辑:李润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5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