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作为万历皇帝第三子的朱常洵,自幼便享受荣华富贵,不仅深受父亲喜爱,他的母亲郑贵妃更是万历皇帝的宠妃,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朱常洵险些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成为下一任君主。
不过明朝的制度一向是立嫡立长,这样的案例在明朝初期就出现过,朱元璋时期在太子朱标死后,第二子第三子也接连病逝,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情况,朱元璋一边犹豫是立第四子朱棣为太子,还是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太子,这时第一才子解缙,就以立嫡立长的规矩为朱元璋解惑,恍然大悟的朱元璋遵从明朝制度立下朱允炆为太子。
而在朱棣时期,他一边看着仁厚善良的长子朱高炽,一边看着跟随自己征战四方,自己最为喜爱的次子朱高煦,到最后朱棣也是狠下心来选择了并不出众的朱高炽为太子。
这些种种都是因为明朝的制度,而明神宗朱翊钧也不例外,在他想立第三子朱常洵为太子时,遭到了太后与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不过朱翊钧并不在意这些,作为历史上毁誉参半的君王,朱翊钧不仅自身沉迷酒色,沦陷在郑贵妃的温柔乡中,更是扰乱朝纲,三十多年不早朝荒废朝政,使得明朝国力大幅度下滑,即将面临灭国。
因此,为了立朱常洵为太子,朱翊钧与众多大臣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国本之争,最终朱翊钧还是不敌制度败下阵来被迫让步,不得不依照规矩将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而第三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因为抢夺太子之位失败,朱翊钧不禁对朱常洵心存愧疚,自知亏欠三儿子的他将朱常洵的封地改到洛阳,在古代,洛阳比起江南不遑多让,是著名的繁华地段,经济上比起那些远在边疆的地区,不知道富庶多少倍,可见万历皇帝对这个儿子的偏爱之多。
有着朱翊钧的宠爱,朱常洵来到洛阳后的日子更是潇洒无比,吃喝玩乐样样齐全,并且在偏离京都后,身处洛阳的朱常洵更加肆无忌惮,简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而且,此时的朱翊钧依旧觉得愧对朱常洵,认为朱常洵没有继承他的皇位是他的不对,对于朱常洵更为纵容。
于是,在郑贵妃的争取下,在朱翊钧的愧疚下,朱常洵的日子堪比皇帝,不仅无人管辖,在经济方面远在京都的朱翊钧也是尽力满足他。可以说,朱翊钧对朱常洵的偏心,已经脱离了正常皇帝对藩王的喜爱,而且朱翊钧平日的生活十分节俭,甚至连修建宫殿的钱都没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却在对待第三子朱常洵上,一改往日吝啬的性格,倾尽天下之力满足朱常洵喜好。
为了能朱常洵住的更为舒适,朱翊钧拨款二十八万白银在洛阳打造专属福王的府邸,府邸内富丽堂皇,奢华无比,其规模远远超过普通王爷府的十倍,而后又赐予他良田四万顷,深怕朱常洵过的不好。
在朱常洵娶妻时,听闻此消息的朱翊钧喜不自禁,大手一挥洒下三十万两黄金为朱常洵置办婚礼;朱常洵想要的金银珠宝、稀奇东西与富饶土地,朱翊钧更是毫不过问,国库没有的就指派官员前去那些富庶之地搜刮;甚至为了满足朱常洵的的欲望,朱翊钧不仅将上收的赋税赠予朱常洵,而且在后期,张居正因为贪污被朱翊钧抄家,所获的全部家产清一色赠予朱常洵,可见朱翊钧对其的喜爱。
不过也不知道朱翊钧的做法是对是错,在这一个娇纵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朱常洵,在性格上与朱高煦如出一辙,暴力、人性、霸道,鱼肉百姓,剥削底层劳动人民满足自我欲望。
但是朱高炽有两点与朱常洵不同,其一在朱高煦多次违反法律,无视国规后,偏爱次子的朱棣并没有手下留情反而多次想要将其贬为庶人,以示警戒,然而都被朱高炽拦下,最终在朱高炽与朱棣的庇护下,造就了朱高煦的目中无人,助长了朱高煦的自负心,以至于后期时的朱高煦拥兵自重妄图谋反。
而朱常洵的父亲朱翊钧,是一味的偏爱,偏爱到无视国规,无视百姓生死。
第二点,则是朱高煦骁勇善战,一身神力神勇无比,并不像朱常洵一样完全放纵自己,将自己彻底变成一个一无是处,连逃跑都不会的废人。
那时的明朝并不太平,已经过了那段君王们征战四方、战无不胜的日子,现在的明朝国力在衰败,不仅要抵御外敌,更要应付内陆的流寇。
在朱常洵的封地内,因为不善管理以至于河南地区发生了连年的蝗灾与旱灾,百姓们辛苦种植的作物全部被啃食干净,只留下一大片的荒芜,在天灾下,百姓们从最开始的啃食树皮到后来的吃人,这样的人间惨剧频频发生。
不过这些都不能影响福王朱常洵,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朱常洵依旧放纵自我,左拥右抱,大肆潇洒。终日里花天酒地肆意吃喝,活生生将自己养成一个三百多斤毫无自理能力的胖子。
如果这样太平的日子一直持续下去,那么朱常洵兴许也维持着这个荒唐的日子直到死亡,但是可惜的是那时的明朝摇摇欲坠,内有流寇、外有异族蠢蠢欲动,就连大明朝廷之中,也是贪污污吏不断,明朝前途一片昏暗。
在朱由检继位后,明朝的走向似乎更加迷茫。就是这一个环境下,朱常洵却毫不收敛,他依旧大手大脚,依旧锦衣玉食,依旧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过着自己的帝皇日子,丝毫不问过外界情况,也不担忧明朝未来。
最终,由朱常洵统治的河南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饱受压迫的百姓们联合在一起,组织成军队以此来对抗朱常洵。不过朱常洵依旧不在意,甚至毫不慌张。在朱由检派遣守卫前来洛阳替朱常洵肃清流寇与叛军时,朱常洵却不舍得给他们提供食物与敝体的衣裳,在这一点上,朱常洵颇有他父亲朱翊钧的风范,视财如命一毛不拔。
这让守城的将士十分不满,一度想要投靠敌军换取温饱,不过还没有等来这一天,明朝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看中了洛阳这一块富饶之地,他率领大军以大炮强行攻打洛阳城门。饱受朱常洵压榨的守城士兵在看见敌军来袭后,不仅没有拼死抵抗,反而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而尚且还沉溺于温柔乡之中的福王,在察觉到不对劲时已经晚了,有着城中守卫的配合,李自成的大部分军队很快入驻进洛阳城中。慌乱中,福王朱常洵只得匆匆收拾衣物,携带众多妻妾与府中女眷仓惶逃命。
但是此时,他肥胖的身躯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速度,在费力翻出城墙后,朱常洵再也迈不动步子只得往前小跑着,而这也很快被李自成军队追上当场抓获,那些与他一起出逃的女眷们早已丢下朱常洵,各自逃命。
关于朱常洵的结局众说纷纭,在《绥寇纪略》、《流平寇志》、《古今史略》等书籍中记载,福王朱常洵在被李自成抓住后,不顾朱常洵的求饶,李自成看着三百多斤的肥胖王爷,想到了一个别样的玩法。于是,在李自成的授意下,李自成手下的士兵们将朱常洵剃掉毛发、拔掉指甲,将其洗干净后放进锅中,加上葱姜蒜等众多调料,与鹿肉一起烹饪成过肉汤,供他们吃喝。
而朱常洵珍藏的那些金银珠宝悉数被李自成拿走,奢华无比的府邸付之一炬。
这样的描述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不由想象出李自成吃人的恐怖画面。
不过这些记载是真的吗?在《李自成传》中对一事件的描述是李自成吃了带有福王血的鹿肉,并没有讲述吃人这一血腥残忍的事情。
然而在《福王常洵传》中所表述的,却与前面两个截然相反,朱常洵不仅没有被烹饪至死,还被李自成允许他手下的侍从收殓他的尸骨,以桐木装殓他的尸身。
那么这三种说法,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在1924年,这一项猜测得到了实物验证,于河南地区发现了福王朱常洵陵墓,其中就有一篇关于朱常洵的墓志。
时间与前面基本一样,但是在关于李自成与朱常洵上,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崇祯十四年间,李自成流寇攻陷洛阳。不过朱常洵并没有与李自成相遇,而是在抵御外敌中,朱常洵就战死了。李自成看见的只有朱常洵的尸骨,并且还被李自成依礼下葬,这些记载都与《明史福王常洵传》中一致,可见朱常洵并不是被李自成虐杀至死,而是战死沙场。
不止如此,在《明季北略》中也曾提到朱常洵死后的故事,在崇祯皇帝吊死万寿山,被赶来的李自成找到后,李自成并没有鞭尸朱由检表示威严,而是以皇帝的下葬礼仪厚葬崇祯,并且亲自祭拜表示敬重。
在李自成短暂的接手大明江山的那段时间里,朱由检的儿子朱慈烺还被李自成封为宋王,表示自己的仁慈。
《明史》的种种几乎都是由后来的清朝所编写,而作为覆灭明朝的满清,如果真的抹黑些什么,后世的人也不得而知,就比如说朱由检登基上位那日的电闪雷鸣天空变色,雷云中传来滚滚雷声,似战场上的刀剑嘶鸣,是为灭国征兆;还有在明后期民夫修官道时挖出的石碑,写着“大明将亡”等预告明朝覆灭的预言。而这些在明朝时期并不曾出现过,等到满清统治者接手江山后,这些奇异的景象才被后世的人知晓,这其中的谁真谁假谁又说的清。
如果李自成真的将福王烹饪食用,真的做出这些惨无人道的事情,依照满清的态度,对于同为汉人的李自成,大概率会刻意宣扬,而不是什么都不记载。
关于李自成吃人这一事情,也极有可能是民间的口口相传,或者是对朱常洵的不满,依照其体型,将其编写成一个肥猪的形象被人吃掉,以此来自娱自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