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陈章仁
破爿山,屹立在温州以西十余公里的瓯江北岸,永嘉县瓯北街道与桥下镇(原罗浮区与永临区)的交界处,其高约二百多米,孤峰矗立,犹如斧砍刀劈,其险峻让人叹为观止。永嘉郡守谢灵运游此山后,在其《游名山志》上说,“古有人以破石之半为石帆,故名彼为石帆,此为破石。”“一半”的方言有时也叫“一爿”,破爿山也因谢灵运游说声名远播。
近看破爿山,像一张石篷帆。远看破爿山,如高昂的龙头,俯视江南,欲饮瓯江。破爿山狭东西驿道之隘,过去乃瓯江下游及台州、黄岩、浙南、闽北等沿海通往处州(今丽水市)、婺州(金华市)及江南、中原之关口。
史上记载多有在此屯兵立寨、据险防守之说。小时候在村里听老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太平天国据寨御敌故事。由于这些传说听得多了,从小就对破爿寨有一种神秘敬仰与慕名向往。记得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利用假期上山砍柴之际,和邻居小伙伴一起从北向山坳攀越登顶,进入破爿寨。走进寨内,首当其冲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寨里乱石横亘,荒草丛生,其中一处较为平坦的岩石上还凿有一个石捣臼,至今印象特别深刻。山寨南侧是斜坡,还留有三道残缺的城墙及石垒寨门。山寨西侧则是悬崖壁立的万丈深渊,崖底下就是浦石村庄。
读初中的时候,罗浮中学的山场劳动基地就在这个山寨北面,沿着山脊走过去不远。那时候每一年都有一个星期在山场劳动,我也曾和同学们一起去破爿寨攀登游览。
破爿山也是瓯江北岸一带平原和山区的分界线。记得小时候登顶东眺,从青峰山下的礁头、礁下、礁堡这些村庄,直至浦西、龙桥、罗浮等地方,即整个江北乡(现瓯北街道),原是平畴辽阔,沃野一片,阡陌交错,沟渠成网,稻田栉比,村庄接踵。
破爿山更是浙南母亲河瓯江水域航道的地标。“温州有破爿,处州有石帆”,这是延续谢灵运记载的千古传说,也是世代流传瓯江水域的古话。石帆在今丽水市青田县的瓯江畔,破爿山与之相距百余公里。瓯江从处州龙泉百山祖发源,千回百转,奔流入海,全长三百八十多公里,流域面积达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
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运乃商贸人流之重要交通线。浙西南及内地和浙东南及沿海的货物交换贸易,人员往来迁徙,主要依靠瓯江航行便利。瓯江主航道从处州的石帆、青田、温溪,到温州地界的桃湾、石钟山、破爿山。等到了石钟山转弯,船工远远看见破爿山那高耸的石帆崖影,仿佛就像看见了夜航的灯塔。
破爿山脚的浦石村,原名破石村,是破爿山与西面的高山形成对峙、构成一个喇叭口似的小山村,先祖们故取“破石”之谐音“浦石”叫浦石村,含有山有水好地方之意,沿用至今。区域调整后,现为瓯桥村。
这个弹丸之地的浦石人,有着破爿山一样的坚强性格,总是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过去困难时期,他们一边种地、砍柴,一边出船撒网,到村口瓯江里“将子鲚”(温州话,即捕凤尾鱼)、“将潮虾”抓副业,并曾以其渔船多、产量大而闻名遐迩,声播温州。
印象中我还只有七八岁时,父亲就带我上船帮忙捕鱼。其中有件事至今铭心难忘,就是“将子鲚”放网时抛“筝儿”。所谓“筝儿”就是系在网绳上、使之漂浮在水面的竹筒,远远望去,江面上十几个“筝儿”一字儿排开,蔚为壮观。
破爿山的北向是一条长约三公里的峡谷山坳,直通山谷深处的下洞坑、坑头庵两个自然村。山坳谷底是一条终年不涸的山涧小溪。沿着溪边绕行而上的是一条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石级山路。现在此路已经村里好心善施者修整拓宽,成了游人行走便利、上下自如的登山健身游步道了。过去村民上山劳作时,常在路边树下休息的那棵大枫树,依然饱经风霜,苍翠如盖。
破爿山、破爿寨!故乡往事,一直留在我记忆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9 15:45:3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