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1:30:00 来源:戏说三国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饱含着无尽的悲凉与韵味。清朝作为一个由异族满族建立的王朝,礼崇祖国文化,却又防范汉族强大。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封爵制度成了一个政治游戏的舞台。

汉人获封公爵,本应是无上荣耀,但在清廷眼里,这不过是对汉族的一种宠遇与利用。五位汉人获此殊荣,背后暗藏了满清统治者的算计。他们的命运谁胜谁负,其实早已注定。一个千年帝国的兴衰,就藏于这样一个小小的爵位之中。清朝如何在民族政策上左右摇摆?汉族地位又是如何起伏跌宕?这一切的谜底,都将在五位汉人公爵的故事中揭开。一、黄梧的海澄郡公:幕后的政治算计

顺治十三年,郑成功殁后,郑经继任为军阀,黄梧镇守海澄。闻讯不满,黄梧决绝起兵。他四处联络,很快便拥有数万军马。这时清军正苦于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黄梧归顺无疑是一剂良药。清军迅速采纳,派员拥簇黄梧。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不久,黄梧就率众南下汕头归降清廷。这举动引起轩然大波,郑经心腹陈璘、顾名世等人也纷纷响应。顺治十五年,清军总攻陷郑氏福建根据地,大半归功于黄梧催化叛变的力量。

面对摇摆不定的汉族力量,清帝权衡再三。一方面需要拉拢汉人以完成统一,另一方面也防备汉族将来反扑。最终,顺治帝破天荒地将黄梧封为海澄郡公,并不计较其出身。这在汉族中确属破天荒,皇帝用意自有深意。

黄梧心怀感激,先后劝降闽粤数十员明将。康熙即位后,黄梧又追随大军平定南明叛乱,屡建奇功。这令康熙帝大为赏识,特意追认黄梧的爵位为世袭。这在当时无疑是对汉族的极大宠遇。

可惜好景不长,黄梧在康熙晚年因涉嫌勾结汉官营私遭到皇帝怀疑。虽然黄梧已故,但削爵的惩戒仍波及其子孙。尽管如此,清廷也未完全撤销黄梧的功勋头衔,只是暂时搁置。这反映出满清统治者内心对汉族的戒惧心理。

一代风云汉将,就此沉浮跌宕。黄梧之所以能作为首位汉族世袭公爵,并非偶然。清廷藉其平定福建,试图驯化汉族实力。可一旦黄梧染指朝野权阙,清帝立即收手,削去其名分。显然,满清王朝对汉族力量存在一种别扭的态度。一方面需要借重以求实力,另一方面又唯恐其为患。正是这种矛盾心理,导致黄梧并非真心获宠,而是权宜之计的产物。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二、迁衍岳家:一代名将的兴衰沉浮

康熙年间,岳钟琪应该是最扬名立万的汉族名将了。他出身书香门第,世为岳飞之后。自幼酷爱骑射,天资过人。十五岁时,岳钟琪便参与沿海的青年游击。

不久,他因资质出众而被固山额真相中,专心习武。在固山的悉心教导下,岳钟琪骁勇无匹,很快便在朝野中小有名气。康熙中期,清军开疆拓土,岳钟琪随军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其时正值准噶尔部在边疆作乱,清军节节告捷。岳钟琪亲率精锐先锋,攻破多处重镇,连斩数员蒙古壮士。鏖战数月后,准噶尔最终归顺,岳钟琪功莫大焉。康熙帝览其勋绩,赐以上佐衔,从此封为汉军正黄旗。

岳钟琪高阔气宏,骁勇善战,自此名声大噪。乾隆即位后,他再随军北伐,平定了金川之乱。这场战役艰苦异常,敌将百人头领均是汉回游勇,个个勇武过人。岳钟琪奋勇当先,屡立战功,亲手所击不下百余员。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最终,归义军阵脚大乱,被岳钟琪乘虚而入,击溃余部。乾隆帝览其卓著功勋,追赠岳钟琪为威信公爵,并重赐黄钺。可谓当世汉人第一骁将,封赏有加。

然而好景不常,几年后岳钟琪竟卷入耿仲明的党案之中。据称他与耿党狎り,多有勾连。乾隆帝大怒,把他降为步卒,削去公爵。老将虽死不足惜,子孙却遭牵连。

乾隆帝见岳钟琪昔年战功,终于怀柔收手。他改赐三等郡侯予其子孙,以慰先人在天之灵。就这样,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岳家,一朝倾颓,归于平淡。

岳钟琪一生沉浮不定,固然个人作风有失,但更多则是满清王朝对汉族将帅防范过甚的结果。无论一个汉人建多大功勋,最终也难逾等级森严的藩篱。纵使短暂跻身上流,命运也注定飘忽不定。正所谓"功高震主,祸至淹没"。岳钟琪的悲剧,正是满汉矛盾下汉人无法彻底融入的真实写照。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三、白文选的权钱交易

明末残余旗种中,白文选可谓最后一位重量级反清英雄。他先后在湖广、四川与清军周旋,誓死抗争。然而命运多舛,当张献忠兵败自杀后,白文选无奈归顺。

顺治十六年,张献忠遇难,麾下大军濒临瓦解。白文选得知消息,曾一度激烈反对投降。但最终在四千余人的劝说下,他心灰意冷,率众归降清朝。这一舞弊无疑为清军赢得决定性胜利,彻底扭转了湖广局势。

然而清廷并未重赏白文选,仅赐从三等的承恩公爵。这与当年黄梧一下子就被授予一等世袭公爵相去甚远。原因很简单,白文选投降太晚,在抗争中多次击溃清军,顺治帝对他心存芥蒂。

白文选对此极为不满,曾多次上书请求世袭权,均被婉拒驳回。于是他转而另投明路,在湖广大肆聚敛赀财,又收买权贵。康熙朝对他忌惮有加,只允许其子孙以侯爵居住京师,却未确定世袭权。

一代名将就此败絮其中,家道中落。他本人也从率军抗争到投机拥清,彻底丢弃了当年的理想信念。白文选归降的较量中,虽无大错,却也由于投机取巧而落得失意的下场。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相较之下,黄梧早早归顺,且为清军开疆拓土起到关键作用,地位自然不同。二人遭遇的落差,正反映出满清政权对汉人态度的阶级差异。一位是早早拥清的先锋,一位则是迟至投靠的亡命之徒。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满清王朝对汉族的戒惧与倚重心态并存。四、北伐功臣的遗憾

乾隆朝时,苗疆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多年来,苗人在湘西、黔北一带颠沛流离,不断骚扰边境。平息苗乱,不仅关乎边陲太平,更是巩固皇权的大事。

在数十年苗疆征伐中,最为卓著的无疑是孙士毅。这位汉人将领出身皖南,自幼好武勇,后入伍为营官。乾隆六年,他被调往湘西戍守。十余载征伐经历,孙士毅以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统率,斩获无数战功。

乾隆二十五年,苗疆战事达到白热化。孙士毅亲率大军深入黔北腹地,连克数十寨,生擒数千苗人游勇。他屡建大功,终使苗疆渐趋太平。乾隆二十八年,苗乱彻底平定。

乾隆帝览孙士毅卓越功勋,特赐正黄旗,并封为五等世爵。虽非上等爵位,但对汉人而言已是殊荣。孙士毅洵可谓乾隆朝抚苗疆第一将。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然而,这位汉族名将竟未能获得世袭权。乾隆帝虽一度念其勋绩优渥,但最终权衡再三,认为孙氏出身寒微,难堪盛纳重望。于是明文规定,孙士毅虽可世爵,但其后嗣无缘承袭。

这等做法无疑是对名将遗恨的极大伤害。孙士毅一怀抱负,最终化为泡影。他晚节凄凉,独居京师,一度受尽白眼。幸而乾隆帝念及其匡复大功,仍优待有加。

孙士毅临终前对乾隆帝的决断颇有微词,他曾痛陈:"臣匪汗青冒进,实为万姓肝胆。陛下昭录可汗,庶望天恩永纪。"意思是自己确有卓越军功,应获得世袭封爵。

可惜这份遗言并未催生皇恩。孙氏虽获封爵,却无后人能加承袭。满汉鸿沟,注定难以逾越。一代将略,就此化为乌有。世间无穷牢骚,却也无可奈何。五、大尾曲:一位真正世袭的公爵

在清代满汉矛盾的大背景下,能真正获得世袭公爵殊荣的汉人仅一人。他就是郑板桥的后人郑经。

郑家本为明朝功勋世家,先祖郑芝龙曾为军机大臣。明亡后,其子郑克塽兄弟继续招军勤王。到郑经这一代,家族实力已渐趋低微。康熙四年,郑经父子来投,由于家世出众,康熙帝极为重视。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康熙九年,福建沿海流民依旧四起骚乱。康熙帝决意彻底平定,特命郑经返乡招降。功亏一篑,郑经最终未能平息闽粤动乱,反被福清陈贤璘击溃。康熙帝却因其出身显赫而格外恩眷,不但未加惩处,反而赐其顺天郡公晋亲王衔。

此后,郑经一直力谋招徕旧部,经年累月未果。但康熙帝仍对其旧恩未泯,给予过多特权。康熙六十年,郑经获准缴款罔替,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一位世袭汉人公爵。

这其中自有原因。康熙帝不忘郑芝龙老臣辅佐有功,格外重视郑家世族。加之郑经一直未失去招安遗民的希望,两相权衡下,遂就此列入汉军正黄旗世袭名单。

雍正即位后,郑经因年高无功而遭革去爵位。但嘉庆时复加重视,恢复其世爵,并赐双龙敕命。从此郑家世代充任顺天郡王爵。一度沦落江湖的显贵世家,竟然在满清统治的晚期迎来意想不到的复兴。

清代汉人仅有五人获封公爵,但能世袭罔替的,不过一人而已

郑经之所以能成为世袭公爵,出身自然是关键因素。相较于寒门将相,君王更赏识名门大族。但其世爵得以保存,也离不开满清统治者对郑家余孽的运用。作为旧明世家,只要郑氏能为清室效力,帝王便难舍弃。结尾

因此,在民族政策博弈的大格局下,唯有郑经这样出身显赫、清室亲信的显贵家族,才能罔替世袭。其他寒民将相虽然立下赫赫战功,却终难逾越满汉鸿沟。历史规律注定不能改变,满清统治者内心对汉族的猜忌是刻骨铭心的。权力的博弈才是这一切的最终解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7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黄梧到岳钟琪,揭秘清朝汉族官员的封爵历程
...5位汉人被提升到公爵,但真正可以世袭的只有1人。这“五人封公,一人世袭”,反映了清朝在民族政策上左右摇摆的尴尬。黄梧的海澄郡公,破格的开端明代末年,郑成功起兵抗清,在东南沿海
2024-01-07 17:40:00
元朝科举的曲折历程:从尝试到艰难推行
...家的官僚基本来源于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贵族,他们具有世袭特权。这说明,蒙古汗国初期还停留在贵族政治时代,类似于中原的夏商周。随着蒙古的扩张,帝国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
2023-09-19 20:26:00
清朝的“公爵”是什么地位,什么人可以封公爵?
...安公爵的理由。有提拔必然有降爵。清朝功臣爵位虽然是世袭,却跟铁帽子王那样的世袭罔替不同,功臣爵位传承时会依次降低。可毕竟是世袭职位,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如果官员承袭父祖封爵
2023-01-14 23:10:00
清廷为何不信守承诺封曾国藩为王?满汉之分的家法万不可破
...封了一个小小的伯爵。 在曾国荃知道自己的一等伯不能世袭,而功劳远不如自己的满人、汉人正白旗的将领被封了世袭罔替的一等伯和之前被夺爵的僧格林沁之子,更是借太平天国之功封了贝勒
2024-11-01 10:31:00
清朝的孔雀翎:权力和荣耀的象征
...·长龄。此人因平定张格尔叛乱,因军功赐二等威勇公,世袭罔替,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授御前大臣。后来,长龄把叛军首领张格尔押到午门处死后,长龄被赐三眼花翎,图形紫光阁,后又加封
2023-11-02 07:44:00
清朝为何对立下大功的曾国藩只封候而不封公?
...位的排序从高到低是:满洲旗人、蒙古旗人、汉军旗人、汉人。在这里面汉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在清朝的所有汉人出身的将领只有岳钟琪一个被封过三等公,其他的汉人最多是被封侯爵,最多是个子
2023-07-16 11:17:00
清朝最核心的三个部门是哪些,为何没有一个汉人
...,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所以这个部门里面并没有汉族人。 第二个: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蒙古、回部及西藏的最
2024-03-20 15:30:00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爵位之争
...4个人。攻克天京功劳最大的曾国藩,封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封为一等威毅伯;湘军提督李臣典锡封一等子爵;活捉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的提督萧孚泗封一等男爵。清
2023-11-04 08:19:00
...期的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之外(这五人被破例封王),公爵是清朝对异姓功臣的顶级封爵。黄梧在索爵时,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也只有遏必隆是一等公,爵位最低的苏克
2023-11-10 2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