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10 05:50:00 来源:戏说三国

前言

在我国历史上,对对子并不是只是逢年过节为了喜庆才进行的活动,我们现在每年见到对来的时候大多数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但是在古代,对对联可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甚至刚刚开始学读书的小孩子都能对对联。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对联虽然是一种文学形式,但是它承载的一般也都是一些寓意好的吉祥话或者文人墨客泼洒才情的美丽辞藻,然而宋代却有这样一副对联非常独特,文字中没有穷,但是字里行间都写着“穷穷穷”。

这副对联便是北宋名相吕蒙正所书写的,而这副对联也被称为“历史上最穷的对联”被流传了下来。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一、年少坎坷

吕蒙正是北宋初年的名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乞丐出身的宰相,其实吕蒙正的家世并不算特别低微,他的祖父吕梦奇唐朝末年的时候就在幽州担任地方官员,唐朝灭亡之后,又在后唐政权中担任御史中丞,并且非常受后唐皇帝的重用。

而他的父亲吕龟图也同样官职不低,在宋朝建立之前就是五代时期后周政权的起居郎,要知道起居郎这个官职虽然只是为皇帝记录言行举止的,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仅要有很高的才能还非常受到皇帝的重视,而在宋朝建立之后,吕龟图同样也因为才能当了官。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但是吕龟图这个人的品行却不怎么样,在古代的时候,虽然“妇人善妒”是大忌,甚至能因此被夫家休弃,但是作为丈夫的同样有着约束,那就是不能“宠妾灭妻”,妻子的地位在妻妾中一定是最高的,不能被妾室超过去,否则严重的丈夫甚至能被官府处置。

然而吕龟图就是这样一个宠妾灭妻的人,为了抬高自己宠爱的美妾的地位,不仅在家中冷落正妻刘氏和嫡长子吕蒙正,甚至想要通过这样的冷处理将妻子扫地出门,自己好顺理成章地将妾室抬为正妻。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但是刘氏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夫人,在丈夫的冷漠之下,自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主动离开,不仅如此,离开之后还反将丈夫宠妾灭妻的行为抖了出去,让吕龟图成为了受人白眼的人。

而有这样一位刚正母亲的教导,吕蒙正在耳濡目染下,从小也养成了这样刚正不阿的性格,尽管和母亲被赶出家门之后,母子两人受尽艰辛,甚至因为没钱而只能露宿街头,但是吕蒙正再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反而被磨练了心志,更加坚定了刻苦读书将来出人头地的想法。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二、人穷志不短

虽然母子条件艰苦,但是好在吕蒙正在家的时候是接受过开蒙教育的,因此懂得读书识字,在流浪的时候,刘氏知道儿子想要读书出人头地的志向,因此省吃俭用,把剩下来的钱全都拿去卖了书籍和纸笔,让儿子能有更好的条件。

吕蒙正被母亲的慈爱深深感动,因此更加刻苦的发奋读书,即使母子隆冬的时候只能住在寒冷的破窑里,吕蒙正也坚持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在这期间,学识逐渐精深的吕蒙正也没忘为自己扬名,好更方便自己之后出人头地,但是不管是诗词还是书画,都有更有才情的文人雅士精于自己,况且凭自己寒微的出身也没法混进文人的交际圈,于是吕蒙正就想出了一个奇招。

这年冬天,吕蒙正看到其他人家大门口都贴了写着吉利话的对联,只有自己住的破窑门口冷冷清清空无一物,于是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既符合年节习俗又格外引人瞩目的法子。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吕蒙正买来几张写对联的红纸,然后扬笔在上面写到: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写完之后,满意地将对联贴到了门口,人们从他家门口路过的时候,纷纷好奇地停下脚步琢磨这副对联究竟是个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仅一点吉祥话都没有还这样稀奇古怪的,读起来也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这个时候,一个员外走亲戚回家,路上正好路过吕蒙正家,见到门口聚集了这么多人就也停下来观看,在看到了吕蒙正家门口的对联之后愣了一下,然后略一沉吟,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旁人都问他笑什么,院外捻着胡子说道:

“你看这上联,只有二三四五,那就是‘缺一’,下联只有六七八九,那就是‘少十’,横批只有南北,那就是‘没有东西’,合起来不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嘛!这副对联是在哭穷啊!”

这个时候吕蒙正正好从屋里出来听到了老员外的解析之后立即上前对老先生表示了回答正确,而员外见到了一表人才的吕蒙正之后也非常欣赏,自此之后开始在科举道路上对吕蒙正多有帮助。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三、高中状元

吕蒙正的科举之路绝对算不上容易,但是比起其他考一辈子都考不中的人来说,吕蒙正凭自己苦学多年没有名师指点,能有这样的成绩绝对算的上是天才。

在吕蒙正开始考科举之后,一开始的路还比较顺利,毕竟只是和同乡人进行竞争,而吕蒙正所在的河南府的科举人才并不算人才济济,因此就将才思敏捷的吕蒙正衬托了出来,顺利经过了开始几次的考试。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然而随着科举之路越走越远,吕蒙正也走到了科举的最后一关——全国学生一起进行考试的会试,和全国才子比较起来,没有家学,自学也不够精湛的吕蒙正终究还是不及人家的才学,连着考了好几次会试都没有中。

但是吕蒙正并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地学习并积攒经验,最终在太平兴国二年的时候高中状元,成为了光耀全国的大才子,这个时候的吕蒙正已经三十三了。

古代的一个地方能出状元,那是让家乡所有人都与有荣焉的大事,因此在吕蒙正被正式授官之前,先要回乡报喜,家乡也早已聚集了各种亲戚朋友乡里邻居甚至当地官员迎接他。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但是吕蒙正在回家之后看都没看那些亲戚一眼,拿出了事先写好的一副对联让人贴到了大门上,人们定睛一看,只见这幅对联上写着: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字里行间都是在嘲讽亲戚们在自己和母亲落难的时候不想着搭救,现在自己发达了反而来共富贵,简直不要脸!亲戚们见到对联之后全都面如土色,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之下羞愧难当,灰溜溜地回了家。

吕蒙正:从乞丐到宰相,只因一幅对联

结语

当了官之后吕蒙正依旧恪守着刚正不阿的本色,对皇帝直言进谏,对国家殚精竭虑,尽管数次被贬,但是因为富有真才实学,每次都能被重新起用,最终官至宰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乞丐出身的宰相名垂青史。

而在他高龄六十七岁离世后,皇帝感念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对他进行了厚葬,并追赠谥号文穆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0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宰相千金对联招亲,结果招来一个乞丐丈夫
...。多年后这个乞丐居然咸鱼翻身,也当上了宰相,他就是吕蒙正。宰相千金对联招亲,结果招来一个乞丐丈夫,多年后乞丐也当了宰相。其实做人不能光看人家的衣着和容貌。没有仔细品味,细心喘
2023-04-19 15:53:00
宋朝有位宰相,喝一碗汤,厨子每天就要杀一百只鸡
...代的风云人物,例如无数清廉的贤臣和骁勇善战的武将。吕蒙正这个人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就连他身处哪个朝代可能都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的吕蒙正却是一位名人。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宰相
2023-02-21 17:05:00
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落魄中的吕蒙正路过:你命不久矣
...实,当年这个穷书生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宋代的著名宰相吕蒙正!那么,吕蒙正又为何沦落街头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从富家子弟到街头穷书生吕蒙正出生于公元944年,他是河南洛阳
2024-12-16 11:01:00
吕蒙正雅量《吕蒙正雅量》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节选自的是司马光的《湅水纪闻》。全文只有一百字出头,内容是说北宋宰相吕蒙正“不计人过”。从题目可知,赞扬的就是宽宏的雅量。原文是在说,
2023-08-25 15:23:00
聊聊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的故事
...亲,仍是百般孝敬使之安度晚年。他就是北宋三次为相的吕蒙正,而就在吕蒙正落魄之时还发生过一个奇特的故事。出身富贵命途多舛话说吕蒙正本出生官宦世家,家中衣食无忧,他本应该是锦衣玉
2023-07-24 21:36:00
他从无家可归到三次当宰相,写下千古奇文流传至今
样一句话可以用来说一个人很穷,那就是——穷过吕蒙正。那这吕蒙正是什么人呢,他是北宋历史上除了赵普之外唯一一位当了三次宰相的人。那么为什么说他穷呢,主要是吕蒙正小时候曾有过一段和母
2023-05-11 13:48:00
盘点历史上用对联征婚的三位才女
第一个才女是一个宰相的女儿,此女名叫刘月娥。她的父亲是当朝宰相,而且她自己本身才华横溢,是个有名的才女。宰相父亲也很宠爱他的这个宝贝女儿,等到女儿到了婚嫁年龄的时候,上门求婚者是
2023-04-23 11:54:00
吕蒙正:从赤贫到权贵的三朝宰相之路
吕蒙正(公元944年—公元1011年),又名沃伦·字圣,出生于河南洛阳。北宋之初,他认识三朝宰相,只有他和赵普有此殊荣。吕蒙正年轻时,他的家庭就被精简了。他的父母都去世了。他很穷
2023-10-18 21:01:00
历史上著名的状元及他们的成就
...也是第一位由武状元位至宰相的状元!三度拜相的状元:吕蒙正吕蒙正吕蒙正,北宋宰相,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名相。吕蒙正出身寒窑,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面对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他没有自暴自
2023-10-02 20: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