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马鞍山日报
扶犁的母亲
●张顺林
我的母亲跟别的女人完全看不出两样,但,却实实在在、千真万确地做了一回爷们!
我的母亲身材矮小,年轻的时候,站直了,也不过一米五左右。打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脾气不大好,特别倔强,在家里虽然说是独断专行有点过,但从来没有看到她征求过父亲的意见,做主的事她一直说了算。一山不容二虎。不过,这样也好,父亲从此也就没了脾气,由老大沦为老二,有时连老二也算不上。于是,村里人很快就给父亲起了个外号,喊他“洋盹子”,在我们乡下就是没有性子、特别憨的意思。
在生产队那会儿,父亲是个电工。你还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电工,在当时可是不得了,老一辈的人称这是一个十分轻松、自由的活,有句俏皮话:“电工电工,快活一生”,好多人找人托关系还不一定搞得到呢。可是,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的“好日子”到了头了,跟许多家庭一样,责任田都分到了户,重活、累活,总之所有体力活,作为一个家庭的男劳动力,这些都是你的。起初,父亲一点儿也不适应,因为在生产队那会儿他基本上没怎么干过。没办法,只能边学边干。
父亲有个毛病,馋酒。馋到什么程度呢?一般人都想象不到,一个人在家喝酒能把自己喝醉。就为喝酒这事,母亲经常跟他吵架,甚至连酒杯都摔过。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没有改过来,一天两顿酒。就这样,终于把自己喝趴下,再也没有站起来。经过医生诊断,由于长期饮酒过度,导致小脑萎缩,加上又摔了一跤,时间不长就走了。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之后,母亲一人拉扯着四个孩子。分田到户时,我家分到了九亩多。失去了主要男劳动力,从泡种、下秧,到耕田、挖沟,还有挑、扛等,全都落在了母亲身上。说实话,母亲也想到了跟邻居有男劳动力的人家换工,可是,季节不等人,在农忙的时候,谁家有空呢?每家男劳动力基本上都抽不开身。
母亲的倔强脾气又上来了,求人不如求己,爷们能干的事情,女人照样能干。于是,母亲从耕田开始,在全村率先干起了爷们的活。记得那天,她起了个大早,到牛棚里把牛牵了出来,扛着铁犁,径直到了田间。实际上,耕田不单是一个体力活,还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术。母亲虽没干过,但打小就在泥巴田里转,她看过。她先把颈架套在牛的脖子上,拴上绳子,一头扣在铁犁上,操作稳当后,开始学着爷们起步。不知道是碰上了生人,还是没听过女人的吆吼声,牛站在那儿就是始终不愿挪动半步。没办法,母亲向村里人讨教,后来慢慢学会了抓牛鞭。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要想让牛听得懂人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打个比方,跟中国人学外语差不多。
为了掌握耕田时牛在田间的走道和拐弯,母亲卷起裤腿,一连几天泡在水田里来回练习,晚上回到家,脚肿得不能走路。有一次,母亲学耙田,由于耙是长方形的,两边排满了锋利的锯齿,它是用来平整水田的,人站在耙架上由牛拖着跑,稍不注意锯齿很容易刺伤脚。有一天,牛在耙田中跑快了,母亲脚踩滑了,被锯齿划了一个大口子,鲜血顿时染红了耙架,但母亲从身上扯下一块布,包扎了一下,坚持把田耙完。母亲虽然生在乡下,没念过书,但她聪明能干。犁、耙、耖等样样能扛得起、放得下,一点儿也不比爷们差。
如今,母亲已近八十岁,身子骨大不如以前,可那爷们气势还在。虽然已经过去好多年,母亲扶犁的身影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难以忘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