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王文文 通讯员 魏莉 菏泽报道
如今,各地中小学已陆续开学,不少家长本以为“开学即解脱”,却发现孩子仍被“假期归零焦虑”困扰:上课走神、作业拖沓、抵触上学,甚至出现失眠、腹痛等躯体反应。魏莉作为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护士兼两个孩子的妈妈,结合近期临床观察与自家育儿实践,为家长们梳理出开学后针对性的焦虑应对方案,助力孩子快速适应校园节奏。
开学后1-2周是焦虑反应的集中爆发期,家长若能及时捕捉信号,就能尽早干预。结合临床经验与亲子观察,以下三类表现需格外留意。一是学习状态异常:作业错误率明显升高、频繁漏题,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坐不住”“小动作增多”等情况。魏莉接诊过一位三年级学生,开学前三天作业完成时间比假期延长两倍,且字迹潦草、错题连篇,家长追问后才知孩子总担心“写不好被老师批评”;情绪与社交波动:回家后沉默寡言,拒绝分享学校生活,或因小事频繁发脾气、哭闹;不愿与同学互动,甚至以“身体不舒服”为由逃避课间活动;躯体化反应:无明显病因的头痛、腹痛、恶心,早晨起床时症状尤为明显,到校后却有所缓解,夜间入睡困难、多梦,甚至出现夜间惊醒的情况。心理科数据显示,开学后这类“心因性”躯体不适的就诊儿童较平时增加20%以上。
针对开学后的焦虑困扰,家长可从“孩子支持”“自我调节”“家校协同”三个维度发力,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校园节奏。即拆解学习任务,降低适应难度:面对堆积的作业或陌生的新内容,孩子易因“畏难情绪”陷入焦虑。家长可协助孩子将任务拆解为“小步骤”,例如“今晚先完成数学口算10道+语文生字抄写2行”,每完成一项就打勾鼓励。
延续“减压仪式”,缓解课堂压力:将开学前准备的 “减压三件套”融入校园生活——让孩子把捏捏乐放进书包,课间感到紧张时捏一捏;每天早晨在孩子文具盒里塞一张鼓励便签,如“妈妈相信你今天能主动举手发言”;睡前和孩子一起做5分钟“盒子呼吸法”,帮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
预留“情绪倾诉时间”,建立情感联结:每天晚上花10分钟和孩子聊“校园小事”,用开放式提问引导表达,例如“今天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开心/有点难的事?”。当孩子抱怨“作业太多”时,先共情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很累”,再一起探讨解决办法,避免直接指责“你就是不专心”。
警惕“对比式焦虑”,关注个体进步:不少家长习惯拿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如“你看XX开学就考了满分”,反而加重孩子的自我否定。建议聚焦孩子的“纵向进步”,例如“你今天比昨天写作业快了5分钟,真不错”,用具体的肯定替代笼统的评价。
管理自身压力,减少情绪失控:若因工作繁忙、辅导作业感到烦躁,可先做“3分钟冷静练习”——走到窗边深呼吸,默念“孩子的适应需要时间,我先稳住”。我上周辅导小儿子写作文时差点发火,及时起身喝了杯水,回来后换了语气说“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把句子写得更生动”,孩子的抵触情绪也随之缓解。
寻求家庭支持,避免单打独斗:若夫妻双方都感到疲惫,可分工协作,例如爸爸负责辅导作业,妈妈负责陪伴孩子聊天放松;也可邀请老人帮忙分担家务,减少自身压力,为孩子创造更轻松的家庭氛围。
主动联系老师,掌握校园动态:开学一周后,可通过微信或电话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听课状态、与同学互动情况,例如“请问XX近期上课是否能跟上节奏?有没有出现走神或抵触的情况?”结合家校反馈调整应对策略。
如实反馈孩子状态,争取专业支持:若孩子持续抵触上学或情绪低落,不要隐瞒情况,可向老师说明“孩子最近总说不想去学校,我们正在努力引导,也麻烦您在学校多关注一下”,通过家校配合帮助孩子建立校园安全感。
参与校园活动,增强孩子归属感:鼓励孩子参加班级的兴趣小组、值日活动,或主动报名家长志愿者,例如协助老师组织班会、参与班级布置,让孩子感受到“学校是温暖的集体”,减少陌生感与抵触感。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且持续超过1周,仅靠家庭调节难以改善,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支持。情绪层面:持续哭闹、拒绝上学,甚至说 “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 等消极言论。行为层面:出现自伤(如咬手、划手腕)、攻击他人(打骂同学、顶撞老师)等极端行为。躯体层面:频繁头痛、腹痛,经医学检查无明显病因,且影响正常上学。
此时可先联系学校心理老师进行初步疏导,若情况无改善,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心理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与干预缓解焦虑问题。
最后想说,开学后的“假期归零焦虑”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孩子从“松弛状态”切换到“规律节奏”的正常反应。作为家长,不必追求“孩子立刻适应、完美表现”,允许他们有1-2周的波动期,用耐心代替催促,用理解代替指责。
当家长放下“必须马上好起来”的执念,陪着孩子一步步拆解困难、积累信心,他们不仅能顺利跨过“开学坎”,更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应对变化”的能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0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