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司马迁说霍去病“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这个评价,看起来似乎很很高的。不过,司马迁又在很多地方,不断地用“春秋笔法”,表述着他对霍去病的不肯定。
司马迁专门为卫青霍去病列了一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在这个传记里,他的写法很特别。他记叙了霍去病出战匈奴的过程,但是,从来不直接写霍去病的战功。霍去病所有的战功,都是通过汉武帝的诏令写出来的。
这样的表述,有两种理解:一是宣扬汉武帝的“皇恩浩荡”,表示汉武帝给了霍去病很大的恩宠。二是表示汉武帝夸大了霍去病的战功。诏令很多地方用的都是“形容词”,有浮夸的成分。这两种理解,都有“霍去病是汉武帝一力提拔起来的”这个意思。
而且,《卫将军骠骑列传》还有一处记叙很有意思。也就是霍去病最大的一个战功,霍去病收复河西,匈奴浑邪王来投奔汉朝。司马迁写道:“降者数万,号称十万。”就是说,投降的人只有数万人,但是号称是十万人。后来汉武帝在嘉奖令中也说了“十万之众咸怀集服”这个话,也就是承认了霍去病的浮夸。
关于霍去病收复河西,司马迁明显地同情匈奴人。他紧接着就写了匈奴人的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最有春秋笔法的一点是,司马迁在写《佞幸列传》的时候,写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是邓通、赵同和李延年,没有霍去病。但是,司马迁在这篇文章的后面,却写上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表面上是在表扬卫青、霍去病。但是,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里呢?写在这里,给人的感觉,反而不是他们“用材自进”,而是说他们一样是靠裙带关系升迁的。
总之,司马迁对霍去病,确实没有给予太多肯定的评价。就算是那一句“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其实也只是叙述,并不是肯定。
那么,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评价霍去病呢?
一、司马迁并不肯定汉朝对匈奴的战争。
在司马迁的政治观史学观里,并不肯定汉武帝对匈奴的穷追猛打。司马迁认为,这样做,对两个国家都没有好处。而且司马迁为了表达他的这种政治观点,甚至在《史记》中,专门为匈奴列了一传《匈奴列传》。匈奴本身是汉朝的敌国,司马迁却给他们列传,这是很奇怪的。
而且更奇怪的是,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一开篇就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判断司马迁写出这个结论的真实性。但至少说明一点,司马迁认为匈奴和汉朝是同宗同源的。
而且,司马迁还用“列传”的方式,来记叙匈奴。这其实表达了他的一种政治主张。司马迁认为,中原王朝的皇帝,应该把匈奴这样的民族,看成是臣子,给予他们厚待和恩惠。而不是反复打击他们,让他们失去家园。
二、司马迁并不肯定汉武帝的用人观。
汉武帝用人,明显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他喜欢的,极力讨好他的,他就用。他不喜欢的,就算是正直忠诚,就算立了大功劳,他也不用。最为明显的,就是司马迁对李广的同情,对李陵的同情。而他本人还为了李陵,最后遭受了腐刑。
司马迁在写《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时候,还特别讲了一件事。当时,卫青立了大功劳,回京城。汉武帝赏赐他千金。这时候,王夫人正受汉武帝宠幸。于是宁乘就让卫青把这些钱拿去给王夫人的双亲祝寿。卫青拿了五百金,去给王夫人双亲祝寿。汉武帝知道后,问卫青怎么回事。卫青说,这是宁乘告诉我的。于是,汉武帝立刻就封宁乘为东海都尉。
这样的描写,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还有好几处。而且整个《史记》中,有着大量这样的描写。这都表达出一种观点:汉武帝任人唯亲!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是,如果不是凭借着当年汉武帝宠幸卫子夫,他们也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而且,所有的成就,更多的还是汉武帝对他提携,以及过度表扬的结果。
也就这样,司马迁用怀疑的眼光,写下了他们。
(参考资料:《史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9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