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西汉军事家、常胜将军卫青,本是平阳公主家奴的私生子,机缘巧.因组姐被天子宠幸,而得以跻身行伍,成为带兵打仗的将军。然后凭自身的勇敢和智慧,一举解除了匈奴对大汉70多年的威胁,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实现了自古武将马上封侯的理想,而且娶了原先的主人平阳公主:更为难得的是,在猜忌多疑的汉武帝手下,竟能保住侯位,得以善感,最终配享茂陵,建墓如庐山,可谓生荣死哀了。从这些角度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幸运儿。然而,透过幸运的背后,却不难发现,这位幸运儿身上,其实也有着深深的不幸。
抛开他小时候所遭受的磨难不算,卫青的不幸,首先在于史家对他的评价。由于他的外戚身份,使他难以得到史家的公正评价。一句“卫青不数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将他的功绩抹杀殆尽。更何况还有“李广之死”,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甚至把他看作嫉贤妒能、任人唯亲的小人。然而,真实的卫青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这是人们的误解,误解的源头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后世的史书无不以《史记》为蓝本,而司马迁却与李家交厚。即使他再公.也难免有个人的感情因素。《史记》中司马迁破例给李广单独列传,而且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立下不世奇功的卫青与霍去病却只合作一传。西且内容反差巨大。作者的偏心可见一斑。即便如此,透过《史记》的字里行间,还是不难得出客观的结论。
卫青与李广相比,论战绩功劳:卫青十年征战,自首次出征起,七战七捷,无一败绩,终于实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可说是居功甚伟。甚至卫青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敌人的震摄,以至于淮南王准备造反,首先派人行刺卫青。而李广出征,全军覆没就有两次,连一次能够封侯的战功都未能立下。“李广难封”,并不是皇帝吝啬,而实在是他无功可封。论人品,在爱护士卒方面卫青丝毫不逊色于李广,而为人的宽宏大度,更是李广难比的。试看两例:第一,李广被免职赋闲时,曾因自身行为不检点被灞陵卫所执。其实灞陵卫不过是尽职而已。但李广复职后,却将灞陵卫招至帐下公报私仇,将其杀死。第二,李广的儿子李敢因父亲自杀而怨恨卫青,寻机报复,击伤卫青。以卫青的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致李敢于死地,但卫青却将该事隐瞒了下来。从这两件事上看,二人的为人就高下立判。司马迁虽然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十分吝啬对卫青的评价,但在其他章节里还是不得不借他人之口给出了“虽古之名将弗过也”的崇高评价。
再说卫青与李广的那段公案,仔细分析一下,卫青应该是无辜的。出征前,汉武帝就密谕卫青不要重用李广,这里其实也不排除有保护老将的意思。卫青不让李广做前将军,是遵从皇帝的旨意。有一种说法,说卫青嫉贤妒能,任人唯亲,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公孙敖立功而把李广调开。但卫青在调走李广以后,没有史书记录让公孙敖做前将军。最重要的是,作为主帅,首先考虑的是战役的胜负,而不是谁立功的问题。卫青只有五万人,史书没有记载单于多少人,但霍去病只打了一个左贤王就杀了七万多人。由此可推断,卫者面对的大单于本部加上可能赶来援助的右贤王等,人数应该超过七万。这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战斗,所以此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打赢而不是谁立功。同时,漠北大战匈奴单于位置已明,前将军是多余的。前将军是在找不到对手的情况下打遭遇战才有作用,而明知道对方集结了大量军队,还要派前将军去,就是送死。在这种情况下,卫者把李广调到右路其实是对李广的保护,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当时卫青兵分三路,命李广从右路迂回,命公孙贺从左路迂回,自己从中路挺进,先拖住单于,消耗对手的锐气,等到单于大军打累了,李广和公孙贺从两边突然出现,夹击并包围单于大军,聚而歼之。这是卫青最初的计划,而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李广和公孙贺两路奇兵。但是李广没来,只有公孙贺到了,幸亏卫青用武刚车保存了战斗力,加上天气的帮忙,才打赢了匈奴,因为李广没来,差一点输了整个战役,怪谁?难道怪卫青?卫青难道会想以更少的兵力来打败单于本部主力精兵?
在当时,迷路贻误军机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但事后卫青没有计较李广的过错,只是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李广自出征以来,立功心切,本来就对未派自己正面迎敌,一肚子的不满,加上迷路失机,不仅未能立功,还犯下重罪,其心情可想而知。他的自杀,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悲叹,又有对自己迷路失机的羞愧。卫青在这件事情上,充其量也就是没有真切体会到老将的心情和处境,没有保护好老将。
至于说卫青想争李广的功劳,也是难以站得住脚的。卫青是汉军的最高军事统体,李广的顶头上司,卫青的功劳等于什么?是全军功劳的总和,就算其他人全无功劳,就李广立功了,这个功劳也得算卫青一份。李广立功劳越大卫青功劳也越大,那么卫青不让李广立功有道理吗?何况以卫青受宠信的程度,即使李广功劳再大,本领再强,也不可能威胁到卫青的地位。
卫青的另一个不幸则在于皇帝对他的猜忌。在历史上,汉武帝的猜忌多疑,喜怒无常是出了名的。卫青既是外戚又掌握兵权,更立下不世奇功,可以说多处犯了皇帝的大忌,他能得到善终实在是一个异数了。
卫青当了大将军的第二年,元朔六年,又出现了重大事件:汉武帝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天才,霍去病。汉武帝太高兴了,高兴的原因有二。第一,他发现了一个人才;第二,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抑制卫青的王牌。于是,霍去病马上成为最受宠爱的臣子,在短短的三年内,霍去病四次受封,功封万户侯。就在霍去病迅速蹿红的时候,卫青却沉寂了。最为明显的是元狩二年,霍去病一年之内三次出征攻打匈奴,屡立奇功。但是卫青整整一年没有出征。甚至霍去病死后,卫青也未能再获重用,此后的战争,武帝再未派卫青出征。而且在这期间的十几年里,卫青的三个儿子相继失去侯爵封号。
我们知道,将军的价值更多在于战场,如果将军不上战场,将军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卫青是个聪明人,对武帝的用心,看得一清二楚,一直歌默地承受着一切,最后在元封五年去世了。
一代名将,生前既饱受皇帝的猜忌,死后又得不到后世的公正评价。这样的“幸运儿”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