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0:27:00 来源:戏说三国

西汉军事家、常胜将军卫青,本是平阳公主家奴的私生子,机缘巧.因组姐被天子宠幸,而得以跻身行伍,成为带兵打仗的将军。然后凭自身的勇敢和智慧,一举解除了匈奴对大汉70多年的威胁,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实现了自古武将马上封侯的理想,而且娶了原先的主人平阳公主:更为难得的是,在猜忌多疑的汉武帝手下,竟能保住侯位,得以善感,最终配享茂陵,建墓如庐山,可谓生荣死哀了。从这些角度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一位幸运儿。然而,透过幸运的背后,却不难发现,这位幸运儿身上,其实也有着深深的不幸。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抛开他小时候所遭受的磨难不算,卫青的不幸,首先在于史家对他的评价。由于他的外戚身份,使他难以得到史家的公正评价。一句“卫青不数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就将他的功绩抹杀殆尽。更何况还有“李广之死”,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甚至把他看作嫉贤妒能、任人唯亲的小人。然而,真实的卫青果真如此吗?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实际上,这是人们的误解,误解的源头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后世的史书无不以《史记》为蓝本,而司马迁却与李家交厚。即使他再公.也难免有个人的感情因素。《史记》中司马迁破例给李广单独列传,而且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立下不世奇功的卫青与霍去病却只合作一传。西且内容反差巨大。作者的偏心可见一斑。即便如此,透过《史记》的字里行间,还是不难得出客观的结论。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卫青与李广相比,论战绩功劳:卫青十年征战,自首次出征起,七战七捷,无一败绩,终于实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可说是居功甚伟。甚至卫青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敌人的震摄,以至于淮南王准备造反,首先派人行刺卫青。而李广出征,全军覆没就有两次,连一次能够封侯的战功都未能立下。“李广难封”,并不是皇帝吝啬,而实在是他无功可封。论人品,在爱护士卒方面卫青丝毫不逊色于李广,而为人的宽宏大度,更是李广难比的。试看两例:第一,李广被免职赋闲时,曾因自身行为不检点被灞陵卫所执。其实灞陵卫不过是尽职而已。但李广复职后,却将灞陵卫招至帐下公报私仇,将其杀死。第二,李广的儿子李敢因父亲自杀而怨恨卫青,寻机报复,击伤卫青。以卫青的地位,他完全可以合法地致李敢于死地,但卫青却将该事隐瞒了下来。从这两件事上看,二人的为人就高下立判。司马迁虽然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十分吝啬对卫青的评价,但在其他章节里还是不得不借他人之口给出了“虽古之名将弗过也”的崇高评价。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再说卫青与李广的那段公案,仔细分析一下,卫青应该是无辜的。出征前,汉武帝就密谕卫青不要重用李广,这里其实也不排除有保护老将的意思。卫青不让李广做前将军,是遵从皇帝的旨意。有一种说法,说卫青嫉贤妒能,任人唯亲,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公孙敖立功而把李广调开。但卫青在调走李广以后,没有史书记录让公孙敖做前将军。最重要的是,作为主帅,首先考虑的是战役的胜负,而不是谁立功的问题。卫青只有五万人,史书没有记载单于多少人,但霍去病只打了一个左贤王就杀了七万多人。由此可推断,卫者面对的大单于本部加上可能赶来援助的右贤王等,人数应该超过七万。这是一场以少打多的战斗,所以此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打赢而不是谁立功。同时,漠北大战匈奴单于位置已明,前将军是多余的。前将军是在找不到对手的情况下打遭遇战才有作用,而明知道对方集结了大量军队,还要派前将军去,就是送死。在这种情况下,卫者把李广调到右路其实是对李广的保护,在战术上也是正确的。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当时卫青兵分三路,命李广从右路迂回,命公孙贺从左路迂回,自己从中路挺进,先拖住单于,消耗对手的锐气,等到单于大军打累了,李广和公孙贺从两边突然出现,夹击并包围单于大军,聚而歼之。这是卫青最初的计划,而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李广和公孙贺两路奇兵。但是李广没来,只有公孙贺到了,幸亏卫青用武刚车保存了战斗力,加上天气的帮忙,才打赢了匈奴,因为李广没来,差一点输了整个战役,怪谁?难道怪卫青?卫青难道会想以更少的兵力来打败单于本部主力精兵?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在当时,迷路贻误军机是非常严重的罪行,但事后卫青没有计较李广的过错,只是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李广自出征以来,立功心切,本来就对未派自己正面迎敌,一肚子的不满,加上迷路失机,不仅未能立功,还犯下重罪,其心情可想而知。他的自杀,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悲叹,又有对自己迷路失机的羞愧。卫青在这件事情上,充其量也就是没有真切体会到老将的心情和处境,没有保护好老将。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至于说卫青想争李广的功劳,也是难以站得住脚的。卫青是汉军的最高军事统体,李广的顶头上司,卫青的功劳等于什么?是全军功劳的总和,就算其他人全无功劳,就李广立功了,这个功劳也得算卫青一份。李广立功劳越大卫青功劳也越大,那么卫青不让李广立功有道理吗?何况以卫青受宠信的程度,即使李广功劳再大,本领再强,也不可能威胁到卫青的地位。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卫青的另一个不幸则在于皇帝对他的猜忌。在历史上,汉武帝的猜忌多疑,喜怒无常是出了名的。卫青既是外戚又掌握兵权,更立下不世奇功,可以说多处犯了皇帝的大忌,他能得到善终实在是一个异数了。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卫青当了大将军的第二年,元朔六年,又出现了重大事件:汉武帝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天才,霍去病。汉武帝太高兴了,高兴的原因有二。第一,他发现了一个人才;第二,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抑制卫青的王牌。于是,霍去病马上成为最受宠爱的臣子,在短短的三年内,霍去病四次受封,功封万户侯。就在霍去病迅速蹿红的时候,卫青却沉寂了。最为明显的是元狩二年,霍去病一年之内三次出征攻打匈奴,屡立奇功。但是卫青整整一年没有出征。甚至霍去病死后,卫青也未能再获重用,此后的战争,武帝再未派卫青出征。而且在这期间的十几年里,卫青的三个儿子相继失去侯爵封号。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我们知道,将军的价值更多在于战场,如果将军不上战场,将军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卫青是个聪明人,对武帝的用心,看得一清二楚,一直歌默地承受着一切,最后在元封五年去世了。

名将卫青:生前饱受皇帝猜忌,死后得不到公正评价

一代名将,生前既饱受皇帝的猜忌,死后又得不到后世的公正评价。这样的“幸运儿”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1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卫青死后,汉武帝为什么灭了他全家
卫青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的舅舅,在汉武帝对匈奴的作战中,他曾七战七捷,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又为大汉开疆扩土。卫青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其去世后,
2023-04-30 16:43:00
古代将领的命运:功高震主与善终之谜
...是凤毛麟角,因此王家得以在王翦死后继续光耀门楣。 卫青:他在就没人敢动刘据除了王翦之外,卫青也是一个能够做到功高震主却又功成身退的名将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汉武帝后期,武帝其
2023-10-22 14:48:00
卫青:被文人非议的一代名将
...代华夏大地上,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英雄辈出。其中,卫青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一代名将,却在文人笔下遭遇了非议。尤其是宋代文豪苏轼,竟以尖锐的言辞攻击他,这究竟是为何?让我们
2024-04-22 06:14:00
汉朝名将霍去病、卫青,为何会在《佞幸列传》里出现?
...列传》当中,一共出现了10个人物,其中就包括霍去病和卫青。难道这是司马迁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吗?
2022-12-07 16:46
李广、卫青、霍去病:历史评价与文学形象的错位解析
...史上的李广只是汉朝的一名勇猛老将,论功劳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相差甚远,为什么卫青、霍去病二人都没有被人们追捧,而李广却倍受唐代诗人们的追捧呢?生不逢时,李广难封李广是中
2024-03-20 14:48:00
这位英雄死后不得安生,墓碑周围一片狼藉
...却很是凄惨,墓碑被人乱刻乱涂,还被随地大小便。说起卫青,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英雄,还是一位常胜将军,不过奇怪的是,网上很多相关的帖子,对卫青的评价却不是很高,反而大家对李广,更加
2023-04-28 13:18:00
卫青出身卑微,凭什么能够权倾朝野始得善终
...,使得当时的皇帝越来越将这类大臣视为“心患”。图丨卫青他们的存在使皇帝的感到手中的政权受到威胁,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小人恶语相向,皇帝只能把这些对自己威胁越来越大的官员除掉,例如
2024-04-25 15:38:00
...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因此,做人需要智慧。 第二个是卫青。大汉帝国“龙城飞将”,无敌统帅。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第一号功臣,当首推大将军卫青。他曾先后7次统率汉军精锐骑兵,“每
2023-03-08 21:51:00
卫青去世后汉武帝赋谥号亲选墓地,却转眼就灭了卫家满门
...仁不让可为第一,他就是汉武帝时的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青。他是私生子出身,是平阳府中低贱的骑奴,却在若干年后封侯拜将,娶了公主为妻,可谓是古代版的屌丝逆袭大翻身。他才智卓越,运
2023-05-04 1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