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9 00:46: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单单是皇帝就多种多样,独一无二的“特色帝王”比比皆是。比如大名鼎鼎的嘉靖帝就是如此,在沉迷修仙的同时还能点满帝王心术,实在是历代罕见。

嘉靖帝的很多惊世之举到现在依然被人广泛讨论,比如他曾经不顾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地修改了朱棣庙号,把“太宗”更迭为“成祖”。

别看只是小小的修改,其背后的意义却悬殊巨大。这个让人费解的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嘉靖怎样的心思?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

用“太宗”正名

如果要对大明的历代帝王进行排序,“叫门天子”朱祁镇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垫底,其昏聩程度只有暴君杨广和徽钦二帝能与之相较。但是对于倒数第二的“殊荣”花落谁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人选。

若是让朱棣来评判,这个位置必然属于嘉靖。

后者不仅开启了“君王不临朝”的陋习,还亲手更换了朱棣的庙号,让他的辛苦筹谋一朝丧尽,差点背负万事难移的恶名。

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会疑惑,为什么针对庙号的改动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想要搞清楚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先需要了解庙号是什么,以及它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剧照

大一统王朝建立后,大臣在官方文件中不会轻易评价帝王得失,即便对方的施政存在问题,也会曲笔掩饰。

要想准确判断当时的人对于帝王施政、德行的评价,最客观有效的就是庙号。

古代帝王去世之后,其灵位会放置于太庙中祭祀。但是在供奉的时候,不能直接写帝王的名讳,需要用一个尊号来代替,而这个尊号就是庙号。它和谥号一样,都是对皇帝盖棺定论之后的评价。

只是随着时间的吧推移,后者渐渐沦为吹捧之词,只有庙号依然客观。大部分的帝王都很重视自己的身后名,希望大臣和子孙能给自己一个寓意更好的庙号,用以彰显个人的功绩。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剧照

而在大明的历代帝王中,朱棣是对庙号最为重视的,他为此做了诸多安排。

朱棣会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他希望通过一个合适的庙号解开心中郁结,完成“洗白”。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永乐大帝一生最大的“黑点”就是起兵造反。在封建王朝,造反是十恶不赦之罪,朱棣不想背负这个恶名,因此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来合理化自己的上位之旅。

在这件事情上,庙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有了它盖棺定论,朱棣身上的争议会小很多。其实他早早就为自己选定了最适合的庙号,即大名鼎鼎的“太宗”。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剧照

封建王朝的庙号不是随便拟定的,它的制定需要参考《礼记》这本典籍,而后者曾说道:“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

因此,在制定庙号的时候,一般把“打江山”的称祖,将“守江山”的称宗。

因此,历朝开国之君的庙号不是“太祖”就是“高祖”,而第二任国君的庙号多为“太宗”。比如大名鼎鼎的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辽太宗耶律德光和清太宗皇太极等等。

朱棣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明太宗”的庙号,这样不仅可以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还可以给后世造成“朱棣就是明朝第二任君王”的误导,彻底抹除建文帝的存在。

有了它作为基础,再搭配一些其他的手段,说不定真的可以湮灭朱棣身上的叛逆恶名。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剧照

抹除侄儿的痕迹

为了做到这一点,朱棣可谓是煞费苦心。从登基开始,他就有意无意地暗示太子和重臣自己想要“太宗”这个庙号。

为了免去这些人的后顾之忧,他还尝试了种种手段去抹除建文帝的痕迹。

在完成靖难之后,朱棣第一时间去祭奠了自己的父亲。在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后,朱棣炮制出了一份承继朱元璋传位的诏书,表示自己承接的是太祖的旨意,与朱允炆无关。

在稳定了皇位后,朱棣开始了抹除建文帝痕迹一系列行动。首先,他废除了“建文”的年号,宣布公元1402年为洪武35年。因此,明朝历史出现了很神奇的一幕,在位31年的朱元璋“执政”了35年,平白多出了四年的时间。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元璋

其次,朱棣以恢复祖制为由,下令废除了建文帝施行的所有法律和制度,把整个国家的运行体制一下子拨回到洪武年间。

与此同时,在朱棣的授意下,除了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财政和军事材料,其余所有建文时期的档案统统被销毁。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之后都不能保留有关这个时期的文字资料。

只消灭文字还不够,和建文帝有关的很多大臣和文士也都被朱棣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贬或杀,彻底瓦解了后者在朝中的影响。

为了否定建文帝的合法性,朱棣甚至一生都没给侄儿谥号。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允炆

最后,为了让所有人都忘记建文帝的存在,朱棣还做出了一个违背朱元璋遗愿的决定——迁都北京。

建文帝在南京执政四年,在官方和民间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不是朱棣下令清除就能完全抹去的。

只有把行政中心彻底转移,让没接触过朱允炆的北方士人进入权力中心,让帝都后人远离南方民众的影响,才能彻底消解建文帝的影响。

当然,朱棣迁都北京肯定也有其他的考量,此举对大明的未来确实很有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最初的想法里,“避开建文帝统治的基本盘”绝对是关键原因。

做完了这些举措后,朱棣彻底消解了大臣和儿子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明确了自己的想法。当这位千古明君去世后,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明太宗”这个庙号,曾经的“不堪”至此烟消云散。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棣剧照

“大礼仪”后前功尽弃

可惜的是,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往往未必能得偿所愿。

朱棣的一番辛苦谋划本来已经成功,却在百年后被自己的“不肖子孙”朱厚熜破坏殆尽。

朱厚熜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是谈到他的年号——嘉靖想必大家就知道了。

这位“道士”皇帝堪称奇人,他虽然沉迷修仙问道、不愿上朝,却凭借出色的帝王权术掌控朝局,将一众名臣玩弄于鼓掌之间,堪称历代帝王中最擅政治的人。

在明朝的所有帝王中,讨论幸运值,绝对无人能超过嘉靖。他本来与皇位无缘,谁知他的堂兄朱厚照偏偏英年去世而且膝下无子,大臣们只能从宗藩中选人承继大统。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照剧照

而当时掌控朝局的首辅杨廷和一眼就看上了只有15岁的兴王朱厚熜,认为他颇有明君之姿,将其立为新主。

就这样,三朝老臣杨廷和亲自扶持了自己后半生最恐怖的敌人,朱厚熜看似年幼,却极为内秀,对权谋政斗无师自通。

嘉靖帝刚刚登基,就敏锐地看穿了朝堂局势,他发现大臣们都围绕在杨廷和身边,对后者马首是瞻。自己空有帝王之名,却根本没有掌控权力,必须扳倒这位老臣。

很快他就找到了发难的机会,杨廷和按照惯例上书,恳请朱厚熜认明孝宗为父。

因为嘉靖的皇位继承自他的兄长正德帝,必须过继到后者的父亲孝宗名下,才算是符合法统。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

这份看似“符合礼法”的奏折送入内廷后,却迟迟没有动静。过了几天,嘉靖直接在朝堂发难。他拒绝了杨廷和的提议,表示一定要认自己的生父为皇父,生母为皇母。

嘉靖帝这么做既是为了表达孝心,更是意图撕裂朝堂,让杨廷和的反对者主动跳出来。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和首辅一边手握“正统法理”的名分,一边占据“孝悌伦理”的大义,绝对是势均力敌。

很快,观政进士张璁站了出来,公开支持嘉靖帝的做法,提议将其生父兴献王迎入太庙。有了他和一众大臣的支持,嘉靖开启了与杨廷和之间长达三年半的朝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剧照

这件事最后以嘉靖大获全胜告终,1524年正月,杨廷和请求致仕,嘉靖准许;同年7月,嘉靖生父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九月称孝宗皇帝为“皇伯考”。

就在迎兴献王入太庙的时候,嘉靖又整出了新的幺蛾子,他命人修改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更为“成祖”。

看似地位上有所提升,却破坏了朱棣一生的谋划。

因为“成祖”这个庙号直接暴露了朱棣的得位不正,让他掩盖“靖难之役”的种种努力都彻底落空。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剧照

嘉靖为何这么做

看到这里,相信不少人都很疑惑,朱厚熜把自己的生父迎进太庙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什么还要节外生枝,修改朱棣的庙号?

历史学家研究《世宗实录》后发现,嘉靖是一个极度自私又精通庙算的人,他肯定不会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之所以改动朱棣的庙号,其实是出于两方面的考量。

帝王上位最正统的途径就是由父传子,再不济也是兄终弟及。嘉靖并不是正德的亲弟弟,只是他的堂弟,虽然有着大臣的拥立,但终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

因此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于嘉靖继承帝位都颇有非议。虽然杨廷和成功弹压,但是朱厚熜心中还是会有隐隐不安。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剧照

在这份不安的驱使下,他发动“大礼仪之争”斗败了堪称是自己恩人的杨廷和,通过掌握权力来获得安全感。

不过这对于嘉靖还不够,他还需要在大义名分上扫除朝野的争议。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朱棣抬出来,后者获取皇位的途径存在更多问题,但是却不妨碍他建立赫赫之功。只要把朱棣拉下水,就能解除嘉靖身上的正统性危机。

把朱棣提成“成祖”会传递出一个信号:这个天下是老朱家的人共有的,并非单独属于某一个小宗。至于此举会不会破坏朱棣的计划,嘉靖又怎么会在乎呢?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嘉靖

除了这个原因,其实在朱厚熜的内心,还有一个比较私人的理由。他只有抬升了朱棣的尊号,才能保证生父不被移出太庙。

因为明代的太庙祭祀有规定,正殿中只能供奉九个牌位,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量,就要把其中一部分移到偏殿中。

嘉靖即位后,太庙中已经有8个牌位了,算上他的生父兴献王,恰好达到了9这个极值。这就意味着,嘉靖去世之后,必然有一个人的牌位要被移出去。考虑到兴献王是被他强加进去的,未来大臣们会如何选择几乎不言自明。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剧照

嘉靖辛辛苦苦才把自己的生父抬进来,如果他去世之后,立马就被合理合法地移出去,此举与打脸何异。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先减少一个名额,因此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抬升朱棣的地位。后者由“太宗”变为“成祖”后,空出了一个位置,正好未来可以放置嘉靖的牌位。

或许在嘉靖看来,此举是完美的一石三鸟之计,表面上提升了朱棣的地位,堵住了天下的悠悠之口;实则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还能在青史上留下个孝顺之名。

就这样,一个只有朱棣受伤的世界出现了。

朱棣的庙号之争:权力与历史的交织

朱厚熜剧照

结语

对朱棣而言,死后百年被人从“太宗”提升到“成祖”实在是一场无妄之灾,他的苦心孤诣被嘉靖毁的一干二净。

但细细想来,即便没有后者从中作梗,朱棣的盘算也无法实现。因为明朝灭亡后,大清不仅恢复了“建文”年号,还为其敲定了谥号。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历史的真相最终还是浮出水面。不过,朱棣担忧的“遗臭万年”并未出现。

这位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堪称一流的盛世明君最终还是得到了后世的称颂与认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唐宋元清都有太宗庙号,明朝为什么没有太宗庙号?
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一种庙号,一般开国皇帝都是太祖或者高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太宗的庙号很多,而且还都是一些有名的皇帝,包括汉太宗、唐太宗、宋太
2023-03-03 21:25:00
汉惠帝刘盈的庙号为什么不是太宗?有粉丝问淮下书生,孝惠帝刘盈作为汉朝的第二位正式皇帝,刘邦的嫡传太子,心地善良、人品不错,为什么紧接着刘邦太祖庙号的太宗没有给他,而是给了小宗入大
2023-05-05 14:37:00
朱棣与嘉靖:一场庙号引发的权力较量
朱棣庙号最初是太宗,但到嘉靖登基以后改太宗为成祖,将朱棣的庙号由“宗”升格为“祖”应该是值得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实际上,如果朱棣地下有知,非得从陵里爬出来把嘉靖帝给活活掐死。朱
2024-02-25 22:55:00
为何明朝皇帝中无人用“太宗”庙号
历史上还真有明太宗这个庙号,不过并不是朱允炆。建文帝是个可怜人,自从他爹去世后四叔朱棣便看他不顺眼,总觉得是他夺取了自己应有的储君之位。朱允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摆脱藩王拥
2024-04-19 15:47:00
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在庙号之中,太宗庙号是“宗”字庙号之中的极品,一般多为王朝二代皇帝庙号。当然也不是所有二代皇帝都可以得到太宗庙号,整体来说,有作
2023-05-04 14:24:00
只有开国皇帝的庙号才称“祖”,为何清朝有三个庙号“祖”?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可以说是古代皇帝的专属待遇之一,起源于重视祭祀与跪拜的商朝。诸如唐太宗、宋太祖、清高宗等称呼,都属于是庙号。庙号最初有着极高的要求,
2022-12-20 13:05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可以说是古代皇帝的专属待遇之一,起源于重视祭祀与跪拜的商朝。诸如唐太宗、宋太祖、清高宗等称呼,都属于是庙号。庙号最初有着极高的要求,
2022-12-20 10:36
揭秘中国古历史上历朝历代太宗皇帝的传奇
...年,悔过自责,伊尹将其迎回亳都,还政归隐,在位30年去世,庙号太宗。当政后,迎来诸侯的归附,百姓生活安定。2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第四子
2024-01-05 16:07:00
朱棣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为何谥号是文,而不是武?
...古,留下了五征蒙古的辉煌记载。朱棣在位22年,刚开始庙号为太宗,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改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
2022-12-20 12:5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