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深度好文计划#其实有很多朋友有时候都搞不清楚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区分的,因为不论是读书还是看影视剧,我们发现有的皇帝用谥号称呼,比如汉武帝、隋炀帝,有的皇帝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宋太祖,还有的皇帝用年号称呼,比如万历皇帝、康熙皇帝。
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三个名词是什么意思。
谥号: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不限于皇帝)。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由君主发起。
如何称呼一个帝王,这可不是因为顺口就这么叫的,而是有讲究的。
首先是谥号,谥号在周朝就有了,是皇帝死后,后世根据他一生的作为而评定的名号,相当于给了皇帝一个概括性的称呼,像“文”“武”“宣”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谥号。当然也有不好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历”“炀”“幽”等等。
根据皇位传承的秩序,一般都是儿子给皇帝老子上谥号,所以基本上都会扬长避短,给一些好的谥号,再不济,如果老子实在没啥可褒扬的,也会给个不好不好的谥号,比如“怀”“思”等等。
而那些获得恶谥的皇帝,比如周厉王、隋炀帝等人大多都是亡国之君,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又没有子嗣,所以后朝的皇帝也就无所顾忌的给他们一个恶谥。
第二种是庙号,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因为之前皇帝死后都会为其立庙,以供奉其牌位,最初能获得庙号的比较少,都是一人一庙,后来慢慢的多了就改成一个太庙,将所有的牌位都供奉在太庙里。
而庙号也就就相当于这些牌位的编号,庙号一般都叫某祖某宗,一般来说打江山的称祖,坐江山的称宗,所以称祖的大多都是开国皇帝,比如宋太祖,明太祖,而康熙是个例外,是他儿子为了稳固自己非法得来的皇位而硬给他加上的“清圣祖”。
第三种就是我们常见的年号了,是皇帝在位时用于纪年的名号。年号最早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建元”。最初皇帝是可以使用多个年号的,皇帝哪天要高兴了就改个年号,或者有重大事件发生了就改个年号,一直到明清的时候年号才固定为“一世一号”。
那了解这些内容之后,我们再说回来文首时提到的问题。
在唐朝以前,一般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那有人问为啥不用庙号呢?因为那时候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那个时候的庙号含金量很高的。比如西汉15位皇帝有庙号才4位,所以用庙号称呼显然不行。
那唐朝以后为什么不用谥号去称呼了?这还是因为一个女人,就是那个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以前的皇帝死后上的谥号都是一个字儿,而这姐妹可就厉害了,她不但自己活着的时候谥号就给自己定下了,而且还用好几个字儿(则天大圣皇帝),从此以后也就开启了多字谥号的习惯。
后世很多皇帝谥号那叫一个长,而最长的就是清朝的努尔哈赤了——27个字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这么多字叫起来不仅不方便,好多也记不住,所以唐朝以后就不用谥号称呼了,正好那时候庙号开始普及,并且一个皇帝就一个庙号,所以自唐朝开始就用庙号来称呼皇帝了,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之类的。
到了明清以后,庙号也变得不值钱了,而此时开始一个皇帝一世只用一个年号,于是年号就成为皇帝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名号,所以大家开始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总结下来就是唐朝以前用谥号称呼皇帝,唐朝到明朝之前用庙号称呼皇帝,明清两朝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07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