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白起,为何至死都未能封侯?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5 18:44:00 来源:戏说三国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为秦国戎马一生,未尝一败,因功被封为武安君,而后却因得罪应侯范雎,触怒秦昭襄王,最终在杜邮自刎。

白起之死,是古往今来无数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很多人将白起最后被迫于杜邮自刎,归结于范雎那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诚然,在“白起之死”这一事件中,范雎的的确确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但是,“白起之死”并非是范雎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事情。

对于“白起之死”,我们可以联系另一个令人感慨的问题——白起为何一生都未能得以封侯?或许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白起之死”,能够让屏幕前的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都知道,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打破世卿世禄制,继而全力推行军功等爵制。不过,在这里请注意,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军功爵制是以大良造为最高级爵位的“十七级爵制”,而非后世所熟知以彻侯(太史公为避汉武帝名讳,在《史记》将“彻侯”改称为“列侯”)为最高级爵位的“二十等爵制”。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秦襄公护卫平王东迁得到的爵位才是一个第三等的“伯”,而“侯”却是第二等的爵位,秦国怎么可能会给臣子封赏一个比国君爵位都要高的“侯”呢?

虽然后来各国国君的谥号大多是“XX公”,但是这只是一个尊称,而非代表他们就是周王室册封的公爵,毕竟被周王室正儿八经册封为公爵的就八个国家,能够苟延残喘到战国的还就只剩了一根独苗——宋国。

直到秦惠文王“弃公称王”后,秦国才逐步将彻侯、关内侯等爵位加入了军功爵制体系中,这也就演变成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二十等爵制”。

那么,在秦国历史上,有几位彻侯呢?

答案是七位,这七位分别是彻侯商鞅、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武成侯王翦以及通武侯王贲。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这七位彻侯中,有几位是靠着实打实的军功受封彻侯的呢?

答案是两个半,这两位因军功受封彻侯的自然就是王翦、王贲父子,而剩下的半个,就是商鞅。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秦孝公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中是没有彻侯这个爵位的,“侯”这一爵位甚至都要高于秦孝公自己本身的爵位,可为何秦孝公会将商鞅封为“彻侯”呢?

这是因为商鞅本就在变法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再加上商鞅亲自率军于河西重创魏国,为秦国洗刷了百年屈辱,秦孝公赏无可赏,这才将商鞅的爵位提升到了彻侯,以示宠信。

那么,剩下的四位都是如何取得彻侯这一爵位的呢?

魏冉,曾在秦国内乱中立下大功,拥立秦昭襄王继位,有着“从龙首功”,再加上他是秦昭襄王的舅父,这才被封为穰侯。

范雎,曾协助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完完全全收回了君权,立下了大功,这才被秦昭襄王封为了应侯。

吕不韦,以一场“奇货可居”的豪赌,散尽家财将公子异人推上了秦王之位,而后被秦庄襄王直接拜为秦相,封文信侯。

嫪毐,这位大家都清楚,想必就不用笔者赘述了吧?

由此看来,凭借白起的军功,他是否足以达到封侯的标准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起王翦父子打的顺风顺水的灭国之战,商鞅打的那场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河西之战,白起生平指挥的大战又有几场比他们容易呢?

论及政治意义,若是没有白起接连在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重创山东六国,秦王政又岂会轻而易举的一统天下?更何况,据后世考证,在整个战国时期中,各国损失的兵员有两百万,而仅白起一人便歼灭了近百万。

如此之功,是否当得起彻侯这一爵位?

那么,为何白起不能得以封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生平。

公元前294年,刚刚担任左庶长的白起在新城之战中崭露头角,次年经穰侯魏冉推荐,得以指挥秦军在伊阙迎战韩魏联军。在此战中,白起避实击虚,一举歼灭了二十四万韩魏联军,俘杀魏将公孙喜,因功晋升国尉。

公元前292年,白起再度领兵攻占了魏国大小城池数十座,因功被擢升为大良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第十级的左庶长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白起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爵位提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因为大良造已然是秦国的高级爵位,在大良造之上的爵位仅有驷车庶长、大庶长以及关内侯、彻侯,其中,驷车庶长与大庶长通常由宗室之人担任,外臣是不可能被授予这两级爵位的,而关内侯和彻侯这两级爵位白起显然还够不着。所以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白起虽屡立战功,但也只是官职上发生了变化,爵位却停在了大良造这一级。

公元前278年,白起取得了鄢郢之战的大捷,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陪都鄢城,占领了楚国半壁江山,按理来说,这场大捷再加上此前大大小小的军功,已经足够白起问鼎彻侯的爵位了。

可就在此时,秦昭襄王却没有按照军功爵制将白起封侯,而后转而采用了特殊的封君制度,将白起封为“武安君”。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王翦父子虽因军功得以封侯,但是王翦随即便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了,王贲也在公元前219年就消失在史册之中了。如果将白起封侯,一个出身武将且手握兵权的彻侯,再加上一个与白起交往甚密的穰侯,对秦昭襄王的君权威胁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急不可耐地想要发兵进攻赵国邯郸,企图一举灭掉赵国,除了这确实是灭赵良机之外,何尝又不是白起想要以灭国之功,胁迫秦昭襄王将自己封侯的心思在作祟呢?

同时也很容易理解秦昭襄王为何轻易地被范雎忽悠撤兵,又为何会在此后的邯郸之战中与赵国死磕。在那个时候下令撤兵是秦昭襄王认为赵国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为了阻止白起封侯,防止其功高盖主才做出的决定,而后在邯郸之战中与赵国死磕,是秦昭襄王想要证明:没了你白起,我也能灭掉赵国。

可是,随着秦军前线战事不利的消息传来,秦昭襄王的脸上挂不住了,想要让白起出山,而心中憋着一口恶气的白起自然不会给秦昭襄王好脸色。如此一来,君臣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再加上范雎在背后推波助澜,这就有了白起在杜邮发出“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的悲愤后便拔剑自刎的悲剧下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5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秦国的四位“大良造”除了商鞅,你还知道谁?
...说死于魏国政争,一说被秦武王尊为相邦,死于秦。四、白起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与穰侯魏冉交好。辅佐秦昭襄
2023-03-04 21:22:00
白起甘愿赴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秦国的军事制度,不允许他造反!而且,在被赐死之前,秦昭襄王也防着白起造反,早就把他离开了军,队。白起虽然号称一代杀神,但是在手里没军,队的时
2024-07-25 20:44:00
...年十一月,在咸阳城外的杜邮,那位不可一世的一代名将白起,在发出了“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的呐喊后,又缓缓说出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2024-06-01 14:23:00
为何白起打了一辈子仗只是16级的大良造
白起受封大良造是因为军功爵位制,嫪毐受封长信侯是因亲封爵。商鞅变法时,有一个内容是军功爵位制,并设置了20等爵位,从低往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
2024-07-16 16:48:00
战国第一杀神白起的死亡报告
...256年,咸阳城外的杜邮亭里,使者送来秦王的加急诏书:白起同志自绝于人民,勒令自杀。满腔悲愤的战神仰天咆哮道:我何罪于天,竟至于此?恍然间他又仿佛想明白了什么,自嘲道:对呀,
2024-07-14 19:28:00
商鞅和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
大家带来同为秦国重臣,商鞅和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商鞅、白起和张仪都是秦国重臣、功臣,商鞅主持变法改革为秦国发展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斩敌百余万,
2023-06-09 11:11:00
白起是如何脱颖而出,在秦国慢慢崛起,成为杀神的呢
因此,白起对于秦国的统一至关重要。正是因为白起在战场上歼灭了六国的大部分兵力,秦国才成为了各国都畏惧的存在。而白起更是被称为“杀神”。然而,白起只是一个平民。战国时期想要出人头地
2024-04-27 11:03:00
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国七十余城,他会打不过白起吗?
乐毅和白起,他们都生活在秦昭襄王年代。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而乐毅一手主持了五国伐齐之战,连破齐国七十余城,这两个人都可以称得上万中无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两位大将居然没有动过手
2023-05-30 16:32:00
...六国的原因之一,从来不因为秦国4年死了3个王而中断。白起是军功爵位制下创造出来的战神除了外来人才,军功爵位制也不断为秦国提供军事人才,比如战神白起,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杀死
2024-07-16 16: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