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孟 竹
—— 何树华
日暖春风和,窗明几净,正好做文章。
郑重其事地写下“孟石画竹”四个字,想了想,又改为“孟石写竹”。想了又想,去掉中间两个字,变成了--孟竹。
据说简练是天才的象征,但这个天才实在不好当。题目减了两个字,难度增了十分。
孟石之竹,誉满岱下,无须多言。曾参观过孟氏父子中国画展,为那一幅幅巨作地震撼:那是竹的海洋,竹的世界,竹的殿堂,竹的化境。伴云和月,临流映丘,满堂森森,清气逼人。一竿竹,亭亭玉立,摇曳生姿,如幽女独舞,似高士特立。“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新篁未见多。斟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两竿竹,相亲相倚,顾盼生辉,有如战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如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三竿竹,高低错落,前后揖让,大似桃园三结义,形影不离刘关张。风霜雪雨相扶持,共抗炎凉度沧桑。千竿竹,又似漫天仙佛朝元,千军万马听令,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大气磅礴,法度森严,令人如置川南竹海,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自古以来,竹以其刚直、有节、虚心、冬青感动人心,爱竹的名人大家历代不绝。东晋王徽之经常对竹吟哦,并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北宋苏轼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由此,画竹、咏竹便成为历代文人高士的雅好。“唐人竹品谁第一,精妙独数王摩诘”,可见画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萧悦也是唐代的画竹名家,据白居易称:“悦之竹举世无伦,颇自秘重,又终岁求其一竿一枝不得者。”到了宋代,文同画竹风姿潇洒,名满天下,“见精炼良纸,则奋笔挥洒,不能自己,座客争夺持去……”苏东坡说他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比,无穷出清新”,元、明、清三代,画竹高手层出不穷,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高克恭、石涛、郑燮、罗聘、金农等等异代争辉,各有千秋。尤其是郑燮(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删尽繁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以草书写竹,用笔劲力,波磔翩翩,纵横洒落,并从理论上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经验,又在《再复文弟》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画竹执法。板桥画竹,配以诗文,文采风流,冠绝千古,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
前贤在上,高峰林立,后代画家怎么办?是俯首帖耳、亦步亦趋,还是有所突破,别开洞天?孟石选择了后者。
孟石是个有着资本的。他于1960年考入山东艺专,师从名家于希宁、关友声、黑伯龙、张彦青、张鹤云、柳子谷、王企华诸先生,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在四十余年的磨砺中渐行渐远,日渐精深。其山水、花鸟皆具实力,尤工画竹,锐意创新,别具一格。他画竹干多用楷法,沉稳厚重。观其画叶,如飞燕,如惊鸭,如跃鱼,一挥而就,落纸生春,风情神韵,老墨惊人。孟石平时爱竹赏竹,种竹养竹,每至园林,必先拜竹、品竹,与竹为伴,朝夕相处,观其生态,得其精神。如今年近七旬,尚且日日临池,深研画理,勾玄提要,直达神髓。人与竹比,竹借意生,“有气斯苍,有神乃润”,神气双至,是为孟竹。
何谓孟竹?非与可之竹,非板桥之竹,亦非摩诘之竹--乃孟石之竹也。孟竹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曰善作横断式构图。即取竹林立竿之一截,纵断成幅,上不见梢,下不见根,以几枝梢头穿插其间,以墨的浓淡分前后,用竿的俯仰分高低,老幼粗细互相穿插,疏密有致,开合得法,张弛有度,有如电影特写,形成视觉冲击,具备了浓烈的现代意识。
二曰善以大山大水作背景。纵观古人画竹,多配以一石半泉,巧则巧矣,终乏大气。孟石发挥兼擅山水的特长,在竹丛背景上配以名山大川、巨石长瀑,雄姿壮采,焕然一新。而且,把混沌的天地置于竹林间隙,正应了古人“景愈藏愈大”论断,更显得地迥天长,浩茫无际。于是竹以景显,景以竹藏,经天纬地,尺幅万里,这是孟竹的又一特征。
三曰善于以色配墨,相得益彰。古人写竹用彩,多取双勾填色,而孟石却在墨竹的基础上,以色入墨,以墨溶色,一笔挥出,苍翠满纸。色不碍墨,墨不妨色,色魔交融,珠联璧合,是功力的灵气,是技巧的学问,是传统的创新,总之一句话:化古人成法为孟氏家法。
四曰笔锋常带棱角,打造自家语言。细心的人曾注意到,孟石所画竹叶,上部多成菱形,一副如此,千幅万幅亦如此。看似偶然,其实神妙。正是这一显明的特征,将孟石之竹与千古之竹与万人之竹拉开了距离,成为孟竹稳定的辨识符号,成为孟竹独具的绘画语言。正是这一点,让孟竹这一品牌自成一家横空出世。于是,当今中国竹坛上孟竹便争得了一席之地,并稳稳的立定了脚跟,此乃竹之幸耶?抑或石之幸耶? 千锤百炼出篁林,成如容易实艰辛。每念及此,常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或许,孟竹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认识?
或许,孟竹还有待更美的文化包装和更深的理论支持?
我们期待着。
己丑阳春识于岱下凌汉堂
何树华:泰安日报原总编、高级编辑, 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协会顾问、山东楹协泰山楹联研究院名誉院长、泰安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泰安巿楹联协会顾问、泰安美协高级顾问、泰安市泰山文化协会荣誉主席。
孟传柱,字鲁直、木人,号孟石,1939年生于泰安,六十年代初毕业于山东艺专(今山东艺术学院)、师从于希宁、关友声、黑伯龙、柳子谷、张彦青、张鹤云诸先生。七十年代初主持创建泰安师专(今泰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并首任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泰安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泰山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泰山书画院院长等。
孟石先生把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早已如血脉般融入生命,成为先生矢志不渝的精神坐标。在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先生从乡野寒门走向高等学校美术教坛,以画笔勾勒山河风骨,用教案培育艺术薪火,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史诗。
泰安市美术馆秉持“以齐鲁文化为依托,以传承发展为理念,着力于泰山地域美术的梳理、研究与收藏”的学术定位,深入发掘泰安近现代美术文化现象、发展脉络。经过前期筹备,市美术馆特策划举办“师表竹风——孟石中国画作品纪念展”并推出孟石先生的系列推介公众号。
执艺不渝:笔墨丹青的升华
1985年卸任系主任后,孟石先生全身心投入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之中。在北京师范学院访学期间,与艺术名家的思想碰撞为他注入新的创作灵感;云、贵、川等写生之旅,更让他的艺术创作迎来质的飞跃,将大自然的瑰丽化作笔下动人画卷。
1986年给学生辅导
1987年孟石画展
1988年孟石孟鸣父子画展上
先生的山水画以泰山为精神图腾,将"阴阳割昏晓"的雄浑气势转化为独特的笔墨语言,每一笔都饱含对故土的深情;花鸟画以小写意手法展现生活意趣,形成秀润清雅的个人风格。尤其在竹画领域,他独创"空断雪"技法,将篆隶的古朴苍劲、行草的飘逸灵动融入竹枝勾勒,以竹喻人,借物抒情,成就"孟竹"美誉。从黄山写生的突破创新,到花鸟画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他始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991年在上花鸟课
2002年在示范
从寒门学子到美术教育家,从艰难创建美术系到开创独树一帜的"孟竹"风格,孟石先生用毕生精力诠释了艺术的真谛。他以画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教鞭培育艺术新苗。那些深夜备课的孤灯,见证着他对教育的赤诚;跋涉写生的风霜,镌刻着他对艺术的执着;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化作滋养学生心灵的甘霖。
2008年孟石孟鸣画展
2010年在写生
2014年在泰山考查
这些珍贵的人生印记,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艺术长河。他将儒家精神与艺术理想熔铸一体,书写的人生篇章,恰似泰山之巅的千年石刻,镌刻在齐鲁大地的文化丰碑之上。见证着一位艺术家、教育家的波澜一生,这份凝聚着智慧与情怀的精神财富,将跨越时空,永续流传,让艺术薪火代代相传。
孟石先生部分作品欣赏
《 劲节凌寒 》68cmx136cm 2004年
《清风高节 》68cmx136cm 2000年
《清风高节 》68cmx136cm 2000年
《清风高洁 》43cmx180cm 1998年
《清风高节 》90cmx180cm 2008年
《雨后 》90cmx90cm 1996年
《劲节凌寒 》68cmx68cm 2002年
《风清月明》180cmx90cm 1998年
《清香 》96cmX48cm 2009年
《余辉反照 》68cmx45cm 1980年
(泰安市美术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04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