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从帝到王:中华文明中权力与礼仪的转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10 15:03:00 来源:戏说三国

当我们浏览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朝代无数,却只有周代的君主称王,其余的朝代无论大小,均称帝,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我们来聊聊。

中国的朝代,从典籍记载来看,先后经历了虞夏商周、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么多的朝代,除了周朝,君主的称号都是帝,比如虞朝的尧帝舜帝,夏朝的帝禹、帝启、帝太康、帝履癸,商朝的帝外丙、帝太甲、帝乙、帝辛,秦朝的始皇帝,至于汉代之后均称皇帝,无须赘述。

从帝到王:中华文明中权力与礼仪的转变

周朝为什么称王不称帝?

按照常理,商朝称帝,周朝作为商朝的继任者,理所当然要接过帝的称号,号令天下,但是周朝没有,而是称王。

从周人的历史看,在夏代的时候周人首领是帝的重臣,掌管农业,为后稷,也就是说,周人的首领是夏代的群后之一,地位显赫。到了夏朝末年,夏朝君主不再重视农业,周人的地位就降低了,降到什么程度没有记载,大概是周人不愿意提,周人不得已举族离开夏地,流落戎狄之间。

问题在于,周人只是记载了离开夏,详细记载了离开夏以后的经历,包括不窋流落戎狄,公刘恢复祖业,高圉亚圉接受商朝封号,古公迁岐,武王翦商,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回到夏。按说,离开夏的时间比较久远,可能记载不清楚,但是回到夏地是后来的事情,应该记载很详细才对,但是一点记载都没有。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周人再也没有回到夏地。

从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来看,周代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包括分封制、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等等,无不来之于周朝,周朝更像是中华文明的原点。周朝之前的商朝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经过这么一捋,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周人称王不称帝了,那就是,尽管周人离开了夏地,尽管再也没有回去,但是周人清楚地知道,他们仅仅曾经当过帝的臣子,从来不曾反对过帝,因此不可能僭越称帝,因为这不符合周人提倡的礼制,更何况他们的帝依然存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穆王西征,我们才看到了那个对周穆王指名道姓称呼周穆王为“穆满”的那个帝,想想什么人能够对周天子指名道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牧野之战后,周人如何重塑中华文明?
周人的哲学《尚书·酒诰》中,周公将周人的特点与失败的商人相比较,认为他们“畏天,显小民”,既敬畏天,又关心人民。他们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经德秉哲”,遵从道德准则,善于治国。周公
2022-12-17 17:53:00
封建的出现,要从两千多年前分封制说起
...国家。牧野之战后,周人顺利取得了国家的统治权,从此中华文明进入周朝的统治。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商朝人普遍信仰自己的祖先,他们认为祖先死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只有对祖先保
2023-12-21 09:11:00
周人崛起与商人的覆灭:牧野之战的胜利与天命归周
...素说起,它们分别是:赐姓、胙土和命氏。封建最主要的礼仪就是策命礼。第一步赐姓,赐姓就是选出某一姓的族人,交给要接受策命的人。赐姓之后,这些族人就成为被策命之人的附佣以及核心集
2023-11-12 05:55:00
...的纪录片,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让中华文明基因活起来的生动实践。考古实证与典籍互证,让历史脉络清晰可触。从陕西西安沣西马王村的“周”字陶片,到咸阳郑家坡遗址揭
2025-07-22 09:40:00
西周盛世:宗教政治改革与青铜礼器的辉煌时代
...地位。在"以德配天,以礼治国"的西周,商朝的宗教绝对权力已经严重阻碍了西周政治措施的实施,历史潮流思想改变是趋势使然,宗教作为农业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在商周的朝代更迭中起了重要
2024-05-13 10:50:00
揭秘夏朝失踪真相
...自甲骨文中商人自称“大邑商”。所以,西方学者在描述中华文明时,往往将商朝算作中国文明的起源,而把夏朝算作神话。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夏朝不存在呢?当然不是,殷墟未进行考古之前,西方
2023-01-07 14:16:00
为何说宋国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相对滑稽的位置上
...自保。所谓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很多现实状况,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上早就充分展示过了!
2024-06-06 20:25:00
周末宜读书|心有光明,强商可翦——读《翦商》
...,则慢慢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商周之变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性格被大大丰富的过程。在李硕的研究中,周文化和商文化差异很大,“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周人
2023-08-26 09:56:00
古代养老制度从礼仪到尊敬,再到废除的历程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诸多的美好品格和道德素养,尊老爱幼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一文化渲染下,人们不仅自发地从日常行为方面表达出对老人
2023-09-11 23:0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