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9-28 17:14:00 来源:华商网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我们见过面,并不熟悉。可能是年龄的原因,他是我眼里的大人,我是他眼里的小孩 。到我该上学时候,父亲在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工作, 便带我去商县读书,考学、就业,后来一直在商州。我是商州人眼里的丹凤人,丹凤眼里的商州人。但我心里知道,我是丹凤棣花苗沟人,我的根在苗沟。

真正了解百善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棣花是个古镇,挨着丹江,山水风物,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一代的棣花人,养活了他们的生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精气神。百善兄在棣花做过二十多年的大队支书,在做支书之前,做过大队会计, 带领村人修堤造田,科学种田,发展经济,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得到村里人的信任和拥戴,他是村人眼里的能人。

2017年我写《走过丹江》的时候,采访过百善兄,他讲了修筑丹江河堤的一些事情。比如立桩打桩,抬石头。 把一丈多长的松树柏树削尖,用大锤一锤一锤楔进河道,只露二尺。用房梁做横木,形成四十八抬的人力杠杆,合力搬动一吨重的石头 。他撂下正在街上摆的买商品摊子,到路边上给我们在一片烂牛皮纸上画64抬的示意图 。那晚我们一起在栽凹兄家喝酒,能听出来 他是真正参与了, 否则是讲不出来的。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童年与故乡》这部书稿,我是2023年秋天见到的。当时很惊讶,百善兄已近八十岁了。他 是如何写出这几十万字的作品来的?我觉着是因为他 有话想说,就把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了。书稿我读了几遍,很感动。他第一时间把书稿交给我,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几年前,他让我看过他写的一些关于童年时期有关贾平凹老师在棣花生活的零散诗文,并和我交流了他的一些想法 。他认为关于棣花这块地方,关于贾平凹老师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他是亲历者,见证者,当事人。他记性好,好多细节记得真真切切。他不写出来,以后或许就没有人知道了,有些遗憾。于是 最终写成了这部书稿。

后来我们一块见到了贾平凹老师,按他和先生的关系,自己一个人去就行了,他叫上我可能是第一次写书,心中没底。我跟着他,三个棣花乡党坐一起,他觉着踏实,也让我 当面给先生叙说一下我对书稿的看法。

这部书写了许多小故事。《看竹马 》到《吃浆水面 》,一个写的是先生七岁时候的事情, 一个写的是先生快七十岁时候的事情,时间跨度很大 ,是先生与发小们真实的成长经历。其中有艰涩,有快乐,有智慧与成长。那些生活场景真实、朴素, 叙事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百善兄是先生的发小、朋友,也是先生的"红娘月老",世人对先生的关注,是从先生在省城开始的,最关注的是他的文学。 书中关于先生婚恋部分的讲述,让我们更贴近先生生活的真实,走进先生青年时期的生活。百善兄 是《秦腔》这部小说中"上善"的人物原型。他对原著细心阅读,以他的理解,一一讲出了《秦腔》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所对应的生活原型。他口才好,自学了律师,是乡间小有名气的土律师 ;他热心肠,喜欢替人办事;他记忆力好,能大段大段背诵《秦腔》中的原文段落。他 一直深深热爱着乡土文学。

贾平凹先生从从商州走向陕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著作等身 ,他的文学作品,呈现了一种带有乡土烙印的生命形态,丰富多彩,深沉厚重,书写生命、回归生命 、启迪生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生命与文学,发轫于棣花这块乡土,棣花是他文学与生命的源泉,是他的根。 收集关于先生的史料,对先生文学、生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百善兄要我为这部书作序,我最初没有答应, 也想了很多,先生的那些故事,很不好把握。但百善兄执意坚持,盛情难却。做成此文,以示对本书的热爱和对百善兄的敬意。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李育善,笔名雨善,陕西丹凤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第一期"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出版散文集《李育善散文集》《山里的事》《惊蛰之后》等。获第六届柳青文学奖。

来源:华商网

编辑:刘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9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陕西乡村旅游振兴再落一子 第三家携程度假农庄落户丹凤
...成第三座农庄,这里是白居易诗中的“棣华邮亭”,也是贾平凹《秦腔》里的故乡,更是历史上“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重要驿站。如今,这座背负了厚重历史的古镇,在乡村旅游振兴工作中,正
2023-12-23 14:10:00
...可以“一脚踏三省”的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作家贾平凹就在他的寻根散文《商州初录》里写到了白浪街。应该说,从《商州初录》里,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了,在那条“鸡鸣三省”的街上
2024-06-29 06:15:00
...“鲜活样本”。扮靓家园、发展产业丹凤县棣花镇,作家贾平凹正是在这里出生。在他的童年记忆中,这里除了饥饿就是贫穷。但多年过去了,棣花镇却在2021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科技示
2023-06-09 08:47:00
何显玉谈新作《东圩埂》:故乡的原风景是游子生命的底色
...作家出版社推出他的又一部纪实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他的故乡庐江县金牛东圩埂当年的往事故人。书稿内容感情充沛,浸染乡村真实的烟火气息。可以说,圩埂上的人们是同时代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
2024-04-22 18:07:00
加速完善区域交通路网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丹凤至山阳高速公路:加速完善区域交通路网11月22日,航拍的丹(凤)宁(陕)高速公路竹林关枢纽立交。本报记者 许奥博摄 本报记者 杨晓梅 见习记者 孙丹丹江上
2023-11-28 03:47:00
...个包裹,让当面签收。快递是西安市寄来的,心想这肯定是贾平凹先生给我题写的书名到了。前几天晚上,平凹先生给我发信息:“明天托人寄去书名”,此刻我是激动的、幸福的。拆开快递,果然
2024-01-12 07:46:00
贾平凹写一个字卖4万,却给茶馆免费题词,问其原因:我愿意
...“清茶一杯也醉人”,许多的文人都会嗜茶贪茶。其中,贾平凹就是这么一位文学家。作为著名的文学家,贾平凹的字在当今文坛可谓一字千金,一字难求,可他为了一口好茶,可以四处给茶社免费
2025-05-07 22:57:00
贾平凹《河山传》,对当代的佛性表达,但肤浅,不深刻,离生活远
贾平凹老先生的最新长篇小说《河山传》10月份正式出版发行,和全国观众见面了。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爱好者,喜欢读各家小说。所以,贾平凹先生的著述,当然不能错过。本着抢先的原则,先看
2023-10-11 22:25:00
著名作家徐可《仁者启功》新书分享会在苏州举行
...尘,真诚剀切,是至高的书写,也是人生的法度。”著名作家贾平凹对此评价。徐可表示,今天的分享会正好是启功先生逝世十八周年纪念日,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而自己确与启功先生有着特别的
2023-07-03 20: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