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0 13:09:00 来源:戏说三国

汤斌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他一生为官清廉,凡事事必躬亲。对于治国理政方面,为执政者提供了相当多的建议。康熙称赞他操守廉洁,雍正评价他清德可见。

汤斌去世后,清廷赐予他谥号“文正”。作为享有此“文正”谥号的臣子,汤斌还配享孔庙。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如何更好为官,执政建议中,他一直将廉政放在首位。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一、事必躬亲

汤斌小的时候,曾经听过王慕祥讲《小学》。自此之后,汤斌十分注重践行礼节,这让王慕祥很吃惊。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会将礼节内容当作考试科目背诵,还从未有一人当作信条,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直到不惑之年时,汤斌向理学大家孙奇逢学习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单独支持程朱和陆王的理学思想不同,汤斌兼具二者合理之处,形成了适合在清朝推广的理学。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无论何时何地,汤斌始终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虽然在清朝官场沉浸多年,他依旧不改清廉本质。汤斌不谋私利,只专注做事,俨然清廷前朝的一股清流。

汤斌一生为官治学,二十六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直至五十二岁的时候,任翰林院侍讲,晚年任吏部尚书管詹事府事,辅导太子学习,康熙帝和胤礽都曾是汤斌的学生。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汤斌的为官之道,除了清廉为政,还崇尚爱民如子。他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常检视自己是否有失察行为。为了时常提醒自己注意言行,他还把“正己率属”写在最显眼的地方。

汤斌一生都在践行廉政勤政,在他看来,如果长官不洁,那么下属必贪无疑。每到一处为官,汤斌必先给下属开会。反复告诫他们,自己不会向他们索求钱财,所以他们也不许向他人索求。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通过汤斌廉政的管理,很多地方的风气迅速转变。汤斌去江苏上任之前,当地官员经常私下索取。汤斌到任之后,从上到下的官员,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从前以权谋私的事情,再也没出现。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二、廉洁爱民

很多人认为,清廉为政与民生无关。其实,廉政勤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民生,促发展。尤其是社会风气,与当地政治风气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当地的官员罔顾是非,长久之后风气必定浑浊。

如果社会风气衰败,那么当地的官员一定十有九贪。对于这个问题,汤斌也是了然于心。他为官期间,十分注意对民生和风俗的调节和改善。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为了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汤斌首先倡导合理诉讼。避免当地集中形成滥讼的情况,毕竟一些吵架等芝麻大小的事情,并不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

除了杜绝影响社会风俗的一些行为,汤斌还极力制止赌博行为。古时候,赌博的行为还是比较常见的。汤斌认为,如果不及时惩治这种行为,时间长了,会对当地民风产生较大影响。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汤斌的判断相当准确,为了治理赌博行为,汤斌制定了一套惩戒措施。凡是参与赌博的百姓,都要被严惩。一方面,严厉的刑罚是为了制止行为,另一方面,惩戒的目的也是为了警示他人。

为了让百姓们更好地安居乐业,汤斌还极力劝解人们务本。比如,汤斌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看来,农业是一切之根本。只有农业发展好了,才会促进其他产业良性发展。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汤斌还会和下属下乡访问,了解农业措施是否真正执行下去了。针对一些国家产业,汤斌还会施行减税政策。尤其到了灾患之年,除了组织当地全力救灾,还会对百姓施以救济。

三、三汤巡抚

汤斌一生清廉为政,深受百姓们的爱戴。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百姓还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三汤巡抚”。为官清廉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黄连汤,为民提气如人参汤。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任江苏巡抚。平日里家人的穿着极为简朴,粗布衣服搭配简单的蔬菜,就是他们一天的生活。有一次,汤斌的儿子实在馋得不行了,背着汤斌买了一只鸡。

不过,儿子的行为还是被汤斌发现了,他命儿子长跪院中,狠狠地将他训斥了一番。汤斌认为如果读书人没嚼过菜根,日后也定成不了大事。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汤斌每到一处为官,不久之后,当地的百姓们都知道汤斌生活清廉,甚至有些清苦了。平日里,汤斌不食鱼肉等荤腥,只买些青菜和豆腐搭配餐食。

有时候,他还会采些野菜改善伙食。无论怎么搭配,汤斌每日必定会吃豆腐。有时候甚至一天三餐,都以豆腐为食,这也是他被称作“三汤”巡抚中一汤的由来,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后来,汤斌被调任回京。冬天的京城异常寒冷,汤斌却只有一张旧羊皮袄御寒。当地无论认不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有一位羊皮袄尚书。其实,汤斌不仅自己自律清廉,家里人也跟着一起。

夏天到了,汤斌家人出门的时候,所有人都能看见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是补丁套补丁。好多衣服都不知道缝过多少遍了,百姓们十分敬佩他们一家。有时候还看他们日子这么苦,还会禁不住为他们流泪。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汤斌去世后,京城的百姓们无不悲痛。很多百姓都自发地穿上孝服,最后送汤斌一程。乾隆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汤斌追赠谥号。清朝268年里,得到“文正”谥号有八人,又配享孔庙的,只有汤斌一人。

四、总结

汤斌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为官多年,可家里主要财产只有一部书《二十一史》。康熙二十六年,汤斌病逝,享年61岁。很多人前去吊唁,汤斌躺在床板上,身上只有一件旧袄和一条布裤。

汤斌:清朝清廉爱民的理学名臣,被康熙雍正赞扬

家里上上下下只有八两俸银,实在没有余钱买棺材了。汤斌的朋友给他家人送来二十两银子,终于给他办完了身后事。这位被称作“三汤”巡抚的汤斌,才真正配得上乾隆帝追封的“文正”谥号。

汤斌是百姓眼中的“汤青天”,每到一处为官,当地的风气和民风都会改善。这是汤斌为官的高明之处,也是百姓们爱戴他的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0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为何能深受乾隆重用?
...朝廷高官还都是清官,这在历史上都是十分难得的事情。雍正二年(1724年)时刘统勋考中进士,也就是说刘统勋在雍正朝就已经步入仕途为官了,不过在雍正时期刘统勋由于年纪轻、资历浅,
2023-03-09 20:13:00
清朝时期的‘文正’大臣,为国家兴衰贡献的忠臣良将
...勋:治水勤政报国功,出使西域绘地图立大功刘统勋生于雍正元年,其父刑部侍郎,祖父布政使,世代望族。雍正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侍读学士。乾隆初年,平步青云,内阁学士、刑
2024-01-09 15:01:00
他是清朝第一位受赠“文正”谥号的廉吏,以“豆腐汤”著称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在工部尚书任上去世,享年61岁。雍正敬仰,乾隆加封纵观汤斌一生,为国为民肝脑涂地,不畏权贵洁身自好,是当时文人士子们的入仕模范,只可惜为权臣所害,令
2024-01-09 18:44:00
三晋廉吏名片|孙嘉淦:敢言直谏的清廉官员
...子监司业、工部侍郎等业绩:中国清代直谏名臣敢言直谏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让百官进言,大臣们都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毫无顾忌,进言了三件事:“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2024-02-13 08:56:00
清朝时期得到文正谥号的八个人都是什么下场?
...久后便染上了重病,于康熙二十六年病逝。直到几十年后雍正帝才给他平反,这还没完,乾隆时期,又破天荒的赐汤斌谥号“文正”,汤斌也成为清朝八位“文正”第一人。刘统勋刘统勋 很多人
2023-06-08 13:18:00
包拯:北宋时期的名臣与清廉为官的典范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官职很多,总的来讲,是多居京官,少入中枢。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2023-11-05 16:14:00
清朝名臣陈廷敬:清廉为官,文采斐然,功勋卓著
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
2024-05-13 11:01:00
...大家介绍清朝大臣张伯行,他为官20余年,历仕清康熙、雍正两朝,以清廉刚直著称,曾经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可是这位被称为廉政为民的“好官”,最终却没有得到雍正帝的重用,
2024-08-02 17:02:00
孙嘉淦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赢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的
...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从初入仕途时的低级职务,到后来在雍正和乾隆两朝的重用,再到最后被乾隆皇帝赐予最高荣誉,他的故事无疑是一部清官传奇。那么,这位清官究竟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赢
2024-04-13 20: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