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2-22 20:58: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编者按: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

在贵州大地,气象万千的屯堡文化,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流转,依旧光彩照人。600多年来,屯堡文化在贵州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兼具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传承守望的家国情怀,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挖掘屯堡文化内涵,展示屯堡文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一百年前因其独特服饰被称为“凤头苗”的屯堡人,尽管其服饰在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诸多变与不变,却依旧保留着明代传统汉族服饰的特征。那些在中原和江南已然消失的装扮,至今仍是不少屯堡人的日常。

相隔百年的遇见

2009年,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立立在其硕士论文中写道:“在即将抵达安顺市的高速公路上,屯堡妇女三两成群、远远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她们头上挽着发髻、两鬓发丝将耳朵轻轻掩起,头上围着黑色或白色的帕子,身着深浅不同的蓝色长袍、大襟宽袖饰以窄而精细的缘边,腰系黑色围腰及宽腰带,腰带垂下长长的丝绦,随着她们的脚步在身后轻轻摇摆,流动的线条与飘逸的身影别具风韵,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强烈地碰撞……”她说屯堡人的装扮让她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于是开始了对这个古老汉族族群服饰文化的探求。

在比刘立立所见早107年的1902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也来到安顺平坝,他也看到一群装束奇特的妇女,也是身着青蓝色服装,宽袍大袖,腰间系着黑色长丝腰带。尤其让他感到奇特的是她们绾起的发髻上,一撮头发凸起,上面插着凤凰状的头簪。当地人告诉他,这些人是苗族的一支,叫作“凤头苗”。这位东京大学人类学博士追根溯源,认为这个打扮“另类”的族群并非苗族支系,而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遗留下的汉族屯军后裔。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屯堡孩子的短款凤阳汉装。吴忠贤 摄

在鸟居龙藏遇见“凤头苗”的半年以后,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同样来到安顺。其《考察手记》对于平坝有这样的记述:“安平县城……据闻苗人占其人口十之三四。只是,说是苗人,却族群各有不同,此地所见苗人多属凤头苗,即女人额前发绺巧加梳饰,头上缠布巾,并佩耳饰。”他在与镇宁知州的笔谈中也记录了关于屯堡服饰的记载:“凤头苗,头裹五色布,高而大身,发前扎往上梳,身穿汉人衣,足穿花鞋,白布缠肘。”这样的装扮让伊东忠太备感新奇,他手绘了屯堡妇女的正背面,为人们留下了迄今最早的屯堡人画像。

百年前鸟居龙藏和伊东忠太所见到的屯堡妇女的装扮,和刘立立所见并非完全一致,但和民国时期安顺二我相馆拍摄的“安顺县属屯田凤头女像”相比,不仅衣着头饰完全吻合,其头上包裹的布巾,在脑后也都扎作燕尾形,而非如今所常见的圆桶形;头顶部分仅有发髻出露于布巾之外,其余皆为布巾所掩。到了1940年代,人类学者芮逸夫拍摄到的屯堡妇女,头部包裹的白色头巾则已经变成了圆桶形,和如今的屯堡妇女一样。

提供不同年代的屯堡头饰资料的安顺学者、《安顺城记》总纂杜应国认为:“现今所习见的屯堡妇女头饰,至多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流行起来,而并非从来如此。”头巾包裹方式的改变,只是屯堡服饰演变的细节之一。屯堡人的服饰既保留了“凤阳汉装”的底色,又被岁月之手悄然涂改。

服饰里的乡愁

虽然在贵州各地都能找到屯堡遗迹,但以长袍大袖的服饰和天足为特色的屯堡人,主要生活在从安顺城往东至平坝区天龙镇之间的区域。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民间的顺口溜这样概括屯堡妇女的服饰:“头上有个绕绕,脑后有个泡泡,耳朵上两个吊吊,胳膊上两个道道,腰间有个扫扫,脚上有个翘翘。”要把它们解释清楚,需要给如今屯堡人的传统装扮做个从头到脚的文字扫描:

屯堡已婚妇女发式为将头发分为三绺,挽成发髻盘在脑后,这就是“脑后的泡泡”。用马尾编织的发网罩着,插上玉石或银制的长簪,一般称为“梅花管簪”,最后用青纱、青布或白布折成宽约一寸半的布条包在头上,这又成了“头上的绕绕”。

明代江南妇女服装的“长袍、大袖、大襟”,在屯堡妇女身上至今保留。袖口大约一尺,屯堡人的“大袖子”之称因此得名。袖上缀有花边,就成了“胳膊上两个道道”。她们喜欢穿浅蓝色长衣,俗称“水月蓝”。“腰间的扫扫”说的是妇女系的腰带,俗称“丝头系腰”,长约丈余,中间部分用棉线和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带,两头是数十根长约1尺的丝线。在腰间包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的丝线整齐同长。行走时,丝线左右摇摆甩出鱼钩状,有一种动感美。

天足、凤头绣花鞋和绑腿是屯堡妇女足部的主要特色。《平坝县志》记载:“凡住居屯堡者,工作农业,妇女皆不缠足。”屯堡妇女所穿的鞋为鹰嘴一样的尖头绣花鞋,这就是顺口溜里的“脚上有个翘翘”。绣花鞋一般是自己制作,鞋头两边绣花后又用丝线在中间加工出一个上翘的尖尖角。尖头绣花鞋还配有16厘米的白鞋腰,一如古装戏中的靴子一样。小腿部包裹绑腿,内白外青。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邢江河畔的凤阳汉装。吴忠贤 摄

服饰,表达着屯堡人斩不断的乡愁。从江南来到西南,屯堡妇女身上所保留的明代汉族传统的宽袍大袖,基本承袭了明初汉族女子服饰的面貌,从结构形制到制作工艺,都与传统汉族服饰有着深厚渊源,这也正是屯堡服饰蕴含着深远而古朴的气韵之源。屯堡男性服饰的特色则并不像女性这么凸显,即使是100多年前鸟居龙藏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如此:“男子的装束,与此前居住在贵州附近的汉族相比较,也没有看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而在气质方面,男女都一样,性格开朗,平易近人。”

屯堡服饰的特色,是屯堡人审美趣味的体现,这种审美趣味根植在汉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而长期艰苦戍边生活的磨砺,成就了屯堡人坚毅、沉稳、不事张扬的品格,又让屯堡服饰拥有了独特的面貌。刘立立从服装审美的角度这样看待屯堡服饰:“纵观屯堡服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所呈现的汉族古典意蕴,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沉稳、浑厚又简练的装饰特点和劳动者的创作智慧,对于今天的服装设计也是一种很好的启迪和借鉴。”

活态遗存的变迁

屯堡服饰不是600多年来“凝固”的“化石”,它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缓慢演进的生命。

明初从江南来到今日安顺境内的大批汉族屯军,也带来了他们的家属。日常装扮中原本为平原大地而生的宽大袍衫,在新的环境和生活中渐渐“山地化”:他们紧束腰带,使长袍衫更贴合身体而不致冗长拖沓;他们把宽大的袖子折回变短,让干活时更显利落;穿长裙的婉约女子变成穿长裤的飒爽女子,行走和劳作都更方便;她们让围腰长度与衫子相当,可防衣衫污损……这是服饰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承袭了传统汉族服饰古朴典雅之神韵的屯堡服饰,在蕴含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落地生根,因地制宜,体现出自身简洁素雅、健俏流畅的独特气质。

正如屯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屯堡服饰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清代裁撤卫所之后,安顺屯堡人口大量流动,屯堡服饰正是于此背景之下充分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染织业的发展也在影响屯堡服饰,清代成书的《安顺府志·卷之十七·地理志·物产》记载着安顺府专产有各色布匹,有五色扣布、顺布、紫米草布、椒花布、棉绒、葛布等诸多品种,特别是五色扣布“有桃红枝、红扪青、漂白、月蓝、官绿等色,可匹苏松”。这些都会在屯堡服饰的发展上留下印迹。屯堡女子的大袖衫更像是明、清服饰的“结合体”,既有明代服饰装饰简素、领子低矮、博大宽松等特点,又融合了清代满族服饰的前襟结构、盘扣系结等元素,最终形成了屯堡女子服饰的基础。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被岁月涂改的“凤阳汉装”

凤阳汉装改良版。吴忠贤 摄

如今,行走在屯堡村寨,还能不时见到三三两两传统装束的屯堡妇女。传统服饰对她们而言,不仅具有美化和装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这个群体的认同标志,她们身上的衣饰所承载的情感、所传递的信念,以及所珍存的文化内涵。尽管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她们的服饰也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不再自己手工制作长衫,而是直接购买成衣;很少有人穿尖头绣花鞋,改成了更结实方便的皮鞋球鞋;绑腿退出历史舞台,被袜子取代;大袖口逐渐变窄;创新的配饰与传统服饰相搭配;还有人通身现代装束,只保留屯堡传统发式……

相比已经定格在历史中的标本,屯堡服饰是活态的遗存,也在活态地变迁。正如曾经以蓝色为主的大袖衫,如今逐渐出现了粉色、浅黄、浅绿、藕荷等鲜亮颜色。生活越来越五彩斑斓,衣衫又如何不为所动。

>>>>>>>>

阅读链接: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丝头系腰:精巧手艺在这里相传至今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吕燕平:独特的服饰和文化标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邓国超 张焱

执行/李坤 黄蔚

文/舒畅

图、视频/周梓颜 陈祖嘉 刘义鹏 周尧

手绘/齐青杨 实习生 高园樱子

海报设计/赵怡 王子琪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22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服饰记 | 丝头系腰:精巧手艺在这里相传至今
...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安顺市大西
2024-12-22 23:00: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征南、戍边与守望:贵州600年屯堡文化寻思
...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西南的
2024-12-23 19:52: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 | 政府、学者、村民三方共议“可持续文化生态圈”建设
初春的贵州,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屯堡村寨,宛如一颗颗散落的文化遗珠。沿着蜿蜒延伸的青石板路前行,600年前的明代江淮风貌在雕花窗棂与石头寨墙间若隐若现,地戏面具背后的铿锵唱腔仍在回荡
2025-02-23 23:16:00
秦朝阿房宫廊腰缦回,汉朝庑殿顶飞檐如翼,北魏应县木塔斗拱层叠,明清紫禁城红墙金瓦,传统建筑编织成中华文明独属的建筑史诗。中国传统建筑是文明核心载体,其建筑语言独具魅力,一砖一瓦、
2025-05-26 15:07:00
文化中国行|历史文化名村,赏春花寻文脉
贵州共有312个村落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居全国第一;757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二;有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在西部地区位居第二。 在贵州这片多彩丰饶的土
2025-03-22 16:03: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习俗记 | 张定贵:屯堡习俗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符号
...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人物简介:张
2024-12-21 20:35: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音韵记 | 言旨话:屯堡人口中流淌的言语景观
...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言旨话”(
2024-12-22 17:24:00
家国亲情六百年|从凤阳到屯堡:遥望江南故乡三千里,延绵家国亲情六百年
...服饰,至今已600余年,因来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县,又被称为凤阳汉装。安徽凤阳花鼓。徐旻昊 摄烽烟远逝屯堡韵,千载犹存大明风。明洪武十四年的一声令下,他们离开富饶的
2024-06-28 22:31:00
文化中国行•屯堡印记之寻亲记 | 屯堡后人南京寻亲:相隔600年,找回乌衣巷
...化的特征、影响和时代价值,贵州日报报刊社聚焦“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推出“家国六百年·屯堡印记”大型主题报道,和读者一起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说起18年前
2024-12-23 16:1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缕温烟袅袅升 穿越红楼品古香
姜江正在用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焚香方式隔火熏香,品鉴梅花香饼。 受访者供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秦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
2025-09-09 07:43:00
百岁光耀映经典,千钧笔墨书小兵。日前,“小兵的故事——于明诠主题书法作品展”在市图书馆新馆A馆一层知微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由石家庄市图书馆主办
2025-09-08 11:43:00
临沂第三十四中学举行八年级英语组暑假读书分享活动
鲁网9月8日讯9月5日,临沂第三十四中学八年级英语组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师暑假后读书分享活动。在此次分享活动中,多位教师聚焦教育类书籍
2025-09-08 16:38:00
山水意境与体悟哲思结合,问心之旅打造旅游新体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500多年前,王阳明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遗漏的章节——龙场悟道
2025-09-08 17:36:00
传承泉城历史 感悟名人风骨|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9月7日,由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主办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活动第八期“文脉传承·历史名人探访之旅”顺利举行。第一站来到大明湖的汇波楼
2025-09-08 17:37:00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节”“亡者节”或“七月半”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中元节
2025-09-08 18:18:00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勇担使命强国有我
当 亲 切 的 问 候 萦 绕 在 校 园 , 当 温 暖 的 笑 容 绽 放 在 每⼀ 张 脸 庞 , ⺠ 族 ⼩ 学 的 学 ⼦ 带 着 期 盼 与 欣 喜
2025-09-07 18:45:00
陈纳德雕像前,一眼深情“对望”,胜过万语千言
抗馆公布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增补和勘误名单,抗日航空英雄和英烈后代捐赠珍贵文物,飞虎队创始人外孙女嘉兰蕙也来了陈纳德雕像前
2025-09-06 09:54:00
30年绘就14年抗战烽火,画家崔宁抗日战争长卷展在龙口开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通讯员 王明城9月5日,在龙口市美术馆,一幅50米长的抗战长卷徐徐铺展,瞬间将观众拉回1931-1945年的烽火岁月——这是退休警营画家崔宁用30年光阴
2025-09-06 12:52:00
淮河三峡第三峡:明光浮山峡
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
2025-09-06 15:38:00
9月6日,“河北五超”第四轮,秦皇岛队远征保定,“榜眼”“探花”即将上演论剑争锋!
2025-09-06 19:11:00
抒写庸常中的传奇|读若非小说集《十二盏微光》
读《回煞记》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民俗的东西竟能够带出这样的一片深情,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小说对读者而言从来都是一份情感的馈赠
2025-09-06 23:27:00
大众网记者 周琛 路鑫 张勇 菏泽报道80年的沧桑巨变,你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已是全新的模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2025-09-05 09:03:00
娄山关|那个一衣带水的地方
走进怀化,是在盛夏季节。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热浪,还有高铁站上鼎沸的人声,这样的热火朝天就像我印象中的湖南人,说话噼里啪啦尾音上扬
2025-09-05 15:41:00
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05 1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