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初春的贵州,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屯堡村寨,宛如一颗颗散落的文化遗珠。沿着蜿蜒延伸的青石板路前行,600年前的明代江淮风貌在雕花窗棂与石头寨墙间若隐若现,地戏面具背后的铿锵唱腔仍在回荡……
西秀区云山屯(云山坉)。
曾经,因长袍宽袖的服饰特点和特殊腰饰、头饰,屯堡妇女服饰这一屯堡文化符号曾被误读为少数民族服饰。
经历漫漫累月,从屯堡的发现识别到梳理研究……如今,站在现代化浪潮中,一场关于屯堡文化“可持续文化生态圈”建设的对话,在政府、学者与村民间展开。
“屯堡文化发展史中唯一、独特的文化基因,以及它留给后人对祖先生活状态、信仰、生活习俗的回忆,是不可复制的,这独一无二的样本亦是其核心价值。”贵州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雪坦言。
在薛雪看来,屯堡文化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其包容性:明代军屯制度与黔中喀斯特地貌碰撞出的建筑形态、安顺作为屯堡集中地所具备的地域优势、村落中生活着来自江淮一带的原住民、地戏中糅合儒家忠义与民间信仰的叙事……这些根植当地土壤,在西南腹地具有移民背景的江淮风韵作为一种见证,构成了一座“文化富矿”。
安顺西秀区鲍家屯村。潘宗义 摄
文化如水,沁润无声。对于从小生活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村的村民郑汝红来说,屯堡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遥望,也是贯穿自己40余年生活的日常,是对家乡的不绝如缕的惦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屯堡如何寻找与当下的“共生方式”,郑汝红们也做着自己的努力。“目前,我们村民自发组织了很多团队,这些团队多以歌舞为主,天龙村里甚至还保留着安顺最古老的地戏队,大家主要以演出的方式来宣传和推广屯堡文化,这里面也需要一些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支持。”
技术发展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之变,更是文化诠释权的转移。郑汝红表示,“现在天龙村年轻一代村民对屯堡文化非常热情,村里有很多大学生把屯堡文化作为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甚至还有一部分年轻人自愿参加到屯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中来,让人觉得很欣慰。”
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作为全省屯堡文化的集中地之一,安顺市西秀区副区长赵向镝翻开了一份作战图——《西秀区屯堡文化研究转化传播重大文化工程实施方案》,西秀区还成立了屯堡文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在七眼桥镇本寨村等打造文化村落,推出非遗安顺地戏展演、“屯堡抬亭子”民俗示范展示等13大板块多场“屯年”活动,发布主题游径、开发特色商品,推出凤阳汉装旗袍、屯堡小嬢嬢冰箱贴、地戏脸子摆件等文创产品。
“我们对屯堡文化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在未来5至10年,将以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行动,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两大关键维度,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力求实现屯堡文化的长久传承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同共进。”赵向镝说,要让村民成为屯堡文化的经营主体,共享屯堡文化经营成果。
安顺普定县地戏爱好者在老民居旁表演地戏。乔啟明 摄
三种声音的共同方向逐渐清晰:屯堡“可持续文化生态圈”的建设,需要打破“保护与开发对立”的思维,注重自身和周边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以保护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和传统要素为前提,激发屯堡的活力和生命力,使文化得以延续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600年前,屯堡先民在黔中大地筑起卫所,为生存而坚守;600年后,他们的后代在寻找另一种坚守的方式——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打开大门,让文化在流动中生生不息。政府、学者与村民的共同思考,是探索对文化遗产存续的新范式,在共生中寻找永续发展的生命力。
(本文受访者薛雪观点系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贵州地方志所见演剧史料辑录与研究”(项目编号:23GZQN01)阶段性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视频/陈江南 吴蔚
编辑/赵珊珊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