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墨留指间 意由心出
杭州日报讯 11月21日,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宁波市鄞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吴永良美术馆、宁波市鄞州区美术家协会承办的“染指挥写意自如——吴永良指墨画专题展”将在宁波市鄞州区吴永良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精选吴永良富有代表性的指墨作品,涵盖了他在这一领域的优秀成果,旨在向公众展示吴永良在指墨画发展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关注和探索指墨画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
指墨画,又称指头画,是中国画中极为特殊的绘画技法,最早可追溯至唐。画家作画时,往往用指头、指甲或手掌蘸水墨或颜料,在纸上进行勾画。至清康熙年间,高其佩凭借其高超画功,展现出指墨生动的表现力,使得指墨画正式走向台前。其后又有潘天寿先生的奋勇开拓,使得指墨画终于摆脱了仅作为炫技娱情的角色,提升至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作为浙派人物画的继承者,吴永良走上指墨画创作的道路,虽是受到恩师潘天寿的启发,但他更多学习的是指墨之道、理法和精神。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他以自己在笔墨上的深厚积淀为基础,在潘天寿指墨的凝重生辣之外,形成一种清刚峻直的指画艺术风格。
吴永良是当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有率先独创之功。吴永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美院学习,亲眼目睹潘天寿先生的指墨示范,深深痴迷于指墨这种“似拙非拙”“非笔力可达”的表现方法,因此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笔墨实践之外,研习指墨不辍,成功将指墨拓展至人物画领域,尤其在巨幅指墨作品上颇有建树,可谓是新时期中国指墨画的杰出代表。
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看来,指墨画的特点在于“有法”和“无法”的绝妙配合。用手指运水和运墨比用毛笔更为复杂、困难,如果没有深厚的笔墨功夫作为积淀,就无法随心所欲地掌控水墨的变化,因而也就无法完整地表达画家的内心情思。线为骨,墨为肉,以笔取气,以墨取韵,骨肉相连,虚实相生。吴永良在指掌的不断行进和翻转中,随形泼墨,使骨线和墨色相互生发、融合辉映。从这点上看,庖丁发硎,郢匠挥斤,吴永良的指墨已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度。
吴永良的指墨人物画题材广泛,除老庄、达摩、鲁迅等历史文化名人外,也非常关切来自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他认为“艺贵有情,有情则行遍天下皆能得识者”,因此在他的指墨中也多见天真烂漫的孩童,或耕读、或嬉戏,充满灵气。他也爱用指墨描绘唐诗宋词中的意境,指飞墨舞,风云壮怀。他的指墨,重铮铮骨线,而尤重墨的运用,以泼墨、擦染等多种技法使得墨色层次丰富、变化多端。他充分发挥指墨画宜概括、宜写意之特点,造型精简、构图洗练,将写意人物画的审美推向一个新的境界。需特别指出的是,吴永良指墨画中设色乃至题款都用手指完成,以求与画面主体风格相统一。表明他更加纯粹地在指墨画中追求苍劲的“金石味”,更加充分地将指趣、墨韵、书意融为一体,形成他个人独树一帜的指墨画风格和艺术追求。
吴永良对指墨画的毕生探索,是他勇于保存、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生动体现。他讲求指墨线条的骨力、骨气,追求画面的简洁蕴藉,强调指墨最终是为画面整体服务的,不能舍本求末。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为指墨这一特殊的中国画技法在新时代的演进,做出了自己卓绝的探索和贡献。正如吴永良所期待的,“在今天我国民族绘画的百花园里,指头画的艺术之花必将盛开不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3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9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