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0月12日,“风清骨峻——吴永良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举行。
这是潘天寿纪念馆“记得先生”笔墨研究系列的第五回展览,该系列展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顾坤伯、陆抑非、陆俨少、黄羲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老教授的学生为观察点,梳理当时中国画教学的体系文脉,展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笔墨传承积淀。
吴永良是“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画家之一,展览分为求学点滴、笔墨道境、以线立骨、笔墨拓展四个部分,回溯“浙派人物画”的笔墨拓展及其对20世纪人物画转型的贡献,展现吴永良对人物画笔墨传承创新的探索。
在很多人看来,浙派人物画50年的历史中,吴永良是继周昌谷之后,第二个笔墨中充满童趣的画家。他笔下的儿童,或放牧,或听蝉,或嬉戏,画面均洋溢着雪山般的纯净和恬淡。
吴永良一生留下了大批精彩的速写以及尚未公开的手稿,这些材料经整理编辑,都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力图全方面展现现代中国人物画转型背景下的笔墨探索和笔墨精神。
现场还展出了大量吴永良笔下的潘天寿先生肖像画。受潘天寿的影响,一直以来,吴永良都在强调创作时要有真情实感,他认为如果缺乏感情,没有精细入微的体察,光凭谙熟老练的笔墨技巧是难有成效的,只有画家自己动了感情,即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时才有可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潘天寿先生之子、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说,吴永良在性格上跟潘老很像,很耿直,不肯说假话。“他们非常真诚,感情都放在心里,这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师生情谊,是非常难得的一种道德品质,也是吴永良一直在画那些重要的、有骨气的文化人的原因。”在潘公凯看来,吴永良艺术作品中的笔墨显示出鲜明的骨气,如同刻印一般有力、坚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1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