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8 22:33:00 来源:戏说三国

《宋史·卷三十九列传》指出:“尝考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但同时又有“宋成也台谏,败也台谏”的感慨。“台谏”在宋代以前分别指御史台官及谏官,经过宋真宗时的整顿和建设,台谏合流,至仁宗时进一步完善,台谏制度进入良好的运转期。

然而北宋中后期的台谏制度逐渐崩坏,台谏官的地位随之下滑。宋代台谏制度异化也导致了赵宋王朝君主、宰执、台谏三方分权制衡的格局必然走向崩溃。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宋真宗

宋代台谏制度的体系设计

在宋代以前的官制中,一般都是御史监察百官,谏官规谏皇帝,职权泾渭分明。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所颁布的“天禧诏书”规定了台谏体系的具体官职及职能,设立专职谏官直属皇帝管辖,不受宰执干预。同时一改前朝御史台官与谏官各司其职的分流状态,合二为一,独立谏言,既弹劾百官,也议论朝政,台谏系统作为宋代言事弹劾的监察体系制衡着皇权、相权。

在台谏制度良性运转的黄金时期,它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协调作用。台谏官对朝廷官员、朝政得失可以随时谏言弹劾、纠偏,维护朝纲政绩的风清气正以及君臣关系的平顺。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包拯

宋代也确实出了不少敢言直谏、据法弹劾的台谏官员,如在后世有“包青天”之誉的名臣包拯,据《宋史·包拯传》记载:“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之”。

再以宋仁宗明道年间的废后事件为例,宰相吕夷简因私怨支持皇帝废郭后,孔道辅与范仲淹率领台谏官员极力反对,被拒之门外后还捶扣宫门据理力争请求皇帝赐对。最终虽然郭后被废,台谏官员被贬黜出京,但仁宗冷静下来后却不满宰相等人的僭越,甚至生出复诏废后回宫的念头。

吕夷简由此大失人心,台谏官员的谏诤团结却赢得了舆论道义及皇帝的认可,仁宗一生“克己复礼”的圣君风范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台谏制度的辅弼。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宋仁宗

宋代台谏制度的异化始于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异化

我国封建王朝历代都有由政见争执而引发党同伐异的现象,宋代自然也不例外。但与其他朝代党争相比,宋代党争双方一般都同为士大夫官员,政见之争的同时还伴随着关于国家变革的思想文化之争。

因此大多数台谏官员也围绕“祖宗家法”之辩而多次卷入了各种党争之中,不断激化矛盾,还通过文字狱来打击政敌。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党争

频繁的党争破坏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原则,中枢官员动辄遭到贬谪迫害,国家政策不仅朝令夕改,囿于“祖宗家法”的保守而错失无数变革机会,同时朝堂氛围剑拔弩张,法度无常,行政体系运转效能低下。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台谏制度也就无法正常行使弹劾言事的监察职能,而沦为了争斗的工具,权臣操控台谏系统打击政敌,朝局由此陷入小人当政,权相专权的恶性循环。

宋代台谏制度异化导致的严重恶果

由以上分析可见,宋代台谏制度由于谏官、御史介入频繁的党争,几乎丧失了原有的敢言不平、纠劾不法的正常职能,功能缺位。与此同时,有了台谏作为舆论攻势的介入,又严重地激化了党争,造成宋代士大夫群体的内耗分化,极大消耗了国家的元气,致使金国趁虚而入发动“靖康之变”,北宋国破家亡。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金人灭宋

台谏制度的异化直接导致了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不断出现手握重权的“不倒翁”宰相。从宋徽宗时蔡京当政专权以后,台谏就已沦为权臣的附庸,能进台谏的都是对其俯首帖耳、言听计从的文人,而不肯依附者多在台谏系统毫无底线的弹劾攻击中遭到贬黜流放,仕途坎坷。

南宋时,秦桧在表面上自诩不插手台谏官员的选拔,实际上进入台谏机构的官员都要经由他的参详考核,不合意者即被贬黜,合意者就许以晋升执政之位。秦桧权倾朝野时期,台谏官员升迁执政官职后普遍任期短暂,就是他为了空出这些执政职位来收买更多的台谏官员为己所用故意为之。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剧照:秦桧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由于战功卓越的抗金名将岳飞与宋高宗、秦桧君臣的战和政见分歧,秦桧及其爪牙利用台谏机构,制造了岳飞的“千古奇冤”,从四月解除岳飞的军事实权到免职入狱,到年底风波亭杀害岳飞等将领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

在制造这一冤狱的过程中,作为“人主耳目”,同时也早已异化为权相鹰爪的台谏系统完全背离了纠察规谏的基本职能,成为听命于皇权、相权的助纣为虐工具。

总结

综上所述,宋代革新前朝的监察制度,建立完善台谏制度的初衷是践行皇帝、宰执大臣、台谏三权制衡的政治思想理念。同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致力于杜绝宰相对台谏机构的控制,以保持台谏官员敢于仗义执言的朝锐之气与监察权利的独立性,实现井井有条治理国家的”垂拱而治”理想。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然而这一初衷却因为基于“人治”的制度缺陷,在日后的历次朋党之争中逐渐异化、变味。宋代台谏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只要“莫须有”就可以弹劾大臣,因此言官也很容易携私报怨,同时也常常利用这一特权,在党争中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政敌进行人身攻击,而非就事论事。

欧阳修的“盗甥丑闻”、苏轼的“乌台诗案”等实际上都可以说是台谏炮制出的“文字狱”,或为阻挠新政,或为维护新法,却都违背了本身的监察职权。如此作为自然也失之于人心,君憎臣嫌,直接导致了台谏官员地位的下滑。

因此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皇权式微后,台谏官员在蔡京、秦桧等权相的拉拢打压下,完全沦为了打压政敌、欺上瞒下的附庸工具,甚至在炮制抗金名将岳飞的千古奇冤一案中屈于权势,为所欲为,最终耗尽国运,间接导致了赵宋王朝的灭亡。难怪元人会有感而发“宋成也台谏,败也台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8 23: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刘娥垂帘11年,大臣求她称帝她却不敢是为何?
...成为武则天第二的人,她“性警悟,晓书史”,而且手持宋真宗遗诏:“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的遗诏。而且她垂帘听政11年,宋仁宗赵祯从一个13岁的小孩子,长成24岁的成熟皇帝,刘
2023-01-05 16:59:00
宋真宗颁布的“天禧诏书”,为何被视为台谏制度发展的里程碑
...系统也拥有了完全独立于行政系统的地位。在天禧元年,宋真宗颁布了“天禧诏书”,该诏书通过明确指定台谏官责任与权益的方式,加大了台谏官的权利,这被视为台谏制度发展的里程碑,对台谏
2023-06-15 09:22:00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册、谱牒之类的地方,相当于是北宋时期的皇家典藏馆,宋真宗时期始设龙图阁学士这一官职,为正三品,而学士之下设置有直学士、待制等官职。严格来说,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只是一个“馆职”
2023-10-16 08:18:00
包拯是如何一路升官直至三思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做到的呢?一、历史选择了包拯作为清官代言人包拯生于宋真宗时期,长于宋仁宗时期,这两位皇帝都不是气吞山河的政治强人,他们奉行对外收缩,对内发展的国家战略造,就了社会稳定,经济增
2024-03-29 19:58:00
宋朝时期台谏制度,对皇权、相权的影响有哪些?
...了谏言的权力。当然,宋朝时期台谏最大的一项改革便是宋真宗时期的变革,谏官专制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此制度的成熟以及皇权的加强和集中,为何会这么说呢?宋真宗在原有台谏的制度上又增加了
2023-05-03 11:41:00
浅析宋真宗时期,崇文抑武与士大夫政治
...面。为了规范荫补制度,减轻“冗官”带来的负面影响,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出台了宋代第一部官员荫补法,规定“享有荫补权的官员不分文武,荫补所授官均为武官”。这一规定直接将通过荫补
2024-06-22 21:18:00
宋仁宗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他到底有多得人心?
...敌国的皇帝得知他的死讯后,都忍不住为其流泪。赵祯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六子,母亲是庶妃李宸妃。李宸妃原是章献明肃皇后刘氏身边的侍女,运气好得到了宋真宗的宠幸,生下了赵祯。由于刘氏膝
2022-12-23 14:15:00
包拯担任过许多官职,做龙图阁直学士的时间最长,却没有实权
...位,只是随着龙图阁修建成功,它才受到了皇帝的重视。宋真宗咸平四年,龙图阁修建成功,当时,宋辽已经议和,出于文治考虑,宋真宗便将新修建的龙图阁作为了经史子集的收藏室,以备自己随
2023-04-21 20:09:00
同起于金榜,究竟有一种怎样的魔力
...同年结党便是原因之一。拿太平兴国五年(980)榜来说。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该榜进士李沆拜相。景德元年(1004)七月,李沆去世,八月寇准上任宰相。景德三年(1006)二
2024-05-22 09:0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