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6 08:18:00 来源:戏说三国

提到包拯,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总是“黑炭脸”以及他额头上的弯月印记,当然,还有清正廉明、刚正无私的铁面形象。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在影视作品中,包拯的形象被高度刻画为破案能人,曾经审理过“狸猫换太子”案、驸马陈世美案,乃至于大义灭亲铡死亲侄儿等等,果真是铁面无私。

然而历史上的包拯却与戏曲评书中的包拯形象相差巨大,在《宋史》里面,对包拯在破案方面的描述极少,审理的也无非是类似于割牛舌案一类的小案件,并未接手过什么惊天大案,从相关记载来看,包拯一生精力主要放在了上谏和治财方面。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那么,包拯究竟当过多大的官?他果真如戏曲评书中所讲是宰相吗?

孝子与谏官

包拯,字希仁,28岁考中进士被授予建昌县知县职位,不过包拯老家在今安徽合肥一带,而建昌县则在江西永修县附近,两者距离有些遥远,包拯担心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行为官,于是辞掉官职在家赡养父母,由此可见包拯是个大孝子。

直到父母去世,且为父母守完孝后,包拯才在乡亲们的劝慰下赶赴汴梁等候补缺上任。也正因为“孝”,包拯在仕途上起步比较晚,但升迁速度却很快,短短几年,包拯就从一个小小的知县跃升到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宋朝以“孝”治天下,这也成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包拯正好符合这个重要条件,所以才能获得火速提拔。而且包拯为人刚直清廉,非常适合在御史台工作,因为御史台的工作就是:

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而在嘉祐三年六月,包拯刚升任御史中丞就干了一件大事,他向久无子嗣的仁宗皇帝上疏请求选立太子,无后一直以来便是仁宗皇帝心中的痛,包拯此举无异于在仁宗心口上撒盐,于是仁宗怒气冲冲地质问包拯:“你想让谁当太子?!”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包拯自然看出仁宗不开心,但为了大宋未来,他不会退缩,于是他向宋仁宗阐明自己并无私心,况且包拯本身就已经年近七十,膝下也无子嗣,或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宋仁宗听了包拯的解释后,觉得他果真是公忠体国,怒火渐渐消去了。

之后,包拯又出手弹劾三司使张方平,指责其侵占富豪、百姓财产,结果张方平被罢黜三司使之职,后来朝廷决议由宋祁担任三司使,而包拯却又以宋祁的哥哥宋庠是宰相,宋祁不宜管理财政为由弹劾宋祁,致使宋祁失去三司使之位。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从正史记载来看,包拯在进谏方面的建树明显要比断案高,所以包拯在后来被塑造成“包青天”形象应该与百姓们需要这样一个不畏强权的清官为他们撑腰有关。

包龙图与开封府尹

在一些戏曲中,包拯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包龙图”,在民间传说中,仁宗曾为梦中之人绘制了半身像,并令朝廷上下寻找此人,结果发现正是包拯,于是就将这幅画赏赐了给了包拯。

而皇帝的画作怎么能是普通的画呢,真龙天子画的图自然是龙图,由于皇帝赏赐的画像不能乱挂,于是仁宗赏赐给包拯一座楼阁,专门用来悬挂这幅画,这座楼阁便是龙图阁,而包拯也因此被称为“包龙图”。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当然,传说和历史不能混为一谈,历史上的包拯不应该被称作“包龙图”而是“包直学士”。

包拯曾经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而龙图阁则是北宋时期用于储藏宋太宗的御书、画作以及一些宗室名册、谱牒之类的地方,相当于是北宋时期的皇家典藏馆,宋真宗时期始设龙图阁学士这一官职,为正三品,而学士之下设置有直学士、待制等官职。

严格来说,包拯的龙图阁直学士只是一个“馆职”,也就是用来提高文人待遇的一种附加职位而已,而当时的包拯除了这个虚职外,还有一个职位是河北都转运使。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而被后世所熟知的开封府尹一职,包拯也没有当过。当时开封府是北宋时期的首都,而开封府尹则主管开封府治安、赋税等政务,因此其意义极其重大,在北宋时期一般由储君或者亲王兼任,比如宋太宗、宋真宗等等,偶尔也有宰相或者尚书兼任的情况出现,比如寇准、欧阳修等。

由于赵光义在登基之前担任过开封府尹,所以在他之后,就没有大臣被实授过开封府尹,包拯也不例外,他是权知开封府事,也就是说代为管理开封府的事务。

“包相爷”是真的吗?

当然,除了以上官之外,在很多戏曲评书中还将包拯称为“包相爷”,一举将包拯的官职拔高到宰相的地位,那么包拯究竟有没有担任过宋朝的宰相呢?

翻开史书可以发现,包拯直到去世也没有坐上相位,而他之所以被称为“相爷”还要从包拯曾担任过的两个职位三司使和枢密副使说起。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北宋前期,为了削弱相权的财权与掌兵权,朝廷设置了三司、枢密院,前者掌事人是三司使,后者掌事人是枢密使、枢密副使。其中三司使不仅掌管天下财政事务,还可借财政事务插手六部中除刑部之外的其他五部事务,因此三司使权势虽然不及宰相,但也很高,三司使也被称为“计相”。

而枢密使主掌兵事,职位重要程度与主政的宰相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所以说枢密使也可称之为宰相,而枢密副使的地位自然可以视作副宰相。正因为包拯担任过三司使和枢密副使之职务,其地位不是宰相胜似宰相,因此才有戏曲评书中“包相爷”的说法。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由此可知,包拯步入仕途二十多年,当过的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其权力几乎可等同于副宰相,虽然包拯没有真正担任过宰相之职,但戏曲评书中将包拯称为“包相爷”还真没有什么大问题。

结语

包拯一生清廉,不仅强烈反对朝中蔓延的奢华攀比风气,还严格管束家中子弟,并将其作为家训刻在石碑上,时刻训诫后世子弟: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怪不得包拯死后会受到百姓们的怀念,如此包拯,谁又不敬佩仰慕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6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是如何一路升官直至三思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
...社会恐怕很难交朋友,拉圈子,得到推荐和提拔,不过,包拯官运不错,一路生官直至三思死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历史选择了包拯作为清官代言人包拯生于宋真宗时期
2024-03-29 19:58:00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两大“青天”
包拯(999—1062)和海瑞(1514—1587)都是古代官场晚出道的典型。前者虽然28岁就中了进士,但为了尽孝,十年后才步入仕途,后者实在是科举怎么考都考不好,熬到了40岁,
2023-01-05 16:16:00
...在全国有好几处,但凡称之为“包河”的,都与北宋名臣包拯有关。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从州县累迁至于二府。嘉祐七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去世,年六十
2023-07-28 03:36:00
包拯后人成为北宋清官是怎么回事
回顾包拯的一生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尽毕生所学为北宋王朝鞠躬尽瘁;心无杂念,一生为国为民。包拯是个有名的孝子曾经为了替父母守孝差点无缘官场,因此古人的无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他来说是致
2024-04-20 15:34:00
宋朝成也台谏,败也台谏,为何宋朝的台谏制度“变了味”?
...、纠偏,维护朝纲政绩的风清气正以及君臣关系的平顺。包拯 宋代也确实出了不少敢言直谏、据法弹劾的台谏官员,如在后世有“包青天”之誉的名臣包拯,据《宋史·包拯传》记载:“权御史
2023-01-18 22:33:00
探究包拯不可侵犯的原因
包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法律专家,以其廉洁清正、秉公执法而闻名于世,被后世尊称为“包青天”。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包拯常常被塑造成一个威严、正义,且具有极高威望的形象,使得
2024-10-10 20:29:00
众人皆知包拯是清官,但是包拯的年薪其非常高,不需要去贪
...朝的宰相能高出五倍。包青天财大气粗再说回万众瞩目的包拯,包青天。包老官居要职,也就比当朝宰相差那么一点点。而且他身上官衔也多,曾经一人兼任了三个官职。这薪水加福利,加在一起绝
2022-12-17 16:27
明明是一代贤臣包拯,为何最终以一个“青天判官”的形象留存民间
包拯,字希文,公元999年真宗咸平二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1062年仁宗嘉祐七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的青少年是在真宗一朝度过的,而其大部分年月则是生活在仁宗朝。
2024-08-23 11:24:00
...宋朝形成了一种清官文化,而这同样影响到了文学领域。包拯作为当时较为著名的清官,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成为了反复歌颂的对象,然而不论是文人笔记还是文学作品,此时的包拯主要还是清正廉洁
2024-06-30 22: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