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东坡家的荔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6:56:00 来源:四川日报

□陈仲文

三苏祠里名木古树很多,但荔枝树只有一株,每年都结果,口感还不错。因为三苏祠里松鼠多,荔枝尚未完全成熟就被偷吃殆尽,所以留给人吃的很少,我在三苏祠工作这十余年间也顶多吃了10颗。在这株树的旁边,还陈列着一株荔枝枯桩,需两人合抱,盘根粗干,枝虬皮皴,虽已枯死,其势仍在,堪比“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古木新树,一死一生,共同延续着苏东坡与荔枝的情缘。

公元1068年,苏东坡在眉山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后准备离乡,蔡子华等几位老乡为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荔枝,希望在荔枝开花结果之时,他能荣归故里。22年后,苏东坡在距故乡千里之外的杭州任职,想起当年的约定仍念念不忘:“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在经历了太多人世浮沉后,或许故乡才是他这个“未归客”最想归去的地方。但令人遗憾的是,栽树一别,东坡先生再也没回过家。而那株荔枝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衰死,900多年的守望也终没能唤回东坡先生。为了延续这份等待,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将枯死的树根挖起,打磨上漆,就近陈列,并在原址补种一株。如今这株新植的荔枝已是枝繁叶茂,并能结果,因为与苏东坡的直接关联而成了网红树。

荔枝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特产水果,果壳红艳,果肉晶莹,口感甜润,被尊为珍果、仙果。其产地最初在岭南,后扩植到包括眉山在内的四川部分地区。苏东坡对于荔枝的热爱自少即始,终生不改。他盛赞荔枝“轻红酽白”“骨细肌香”,“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他一生先后在黄州、杭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写过关于荔枝的诗词20首,其中在惠州写的最多。

1094年,苏东坡再遭厄运,被贬岭南惠州。宋朝的惠州还是蛮貊之邦、瘴疠之地。贬官至此,仅次于死罪。但“惠州风物之美”却让苏东坡很快爱上这里并以此为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这首诗记述了苏东坡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的情形。他盛赞荔枝是海山仙人,有容颜有风骨,“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同时说自己因为养家糊口贪恋官禄都快忘记家乡了,被贬到万里之外的惠州真是幸运,“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想有个安定的家,想念自己的家乡,动荡的人生似乎让东坡的这些念头格外强烈。在他被贬惠州第三年的新年,他感慨自己“兄弟俱窜、家属流离”,多么期盼“荔子几时熟”“怀抱带诸孙”。惠州最终以“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留住了东坡。他在白鹤峰买了块地,修筑了自己的家,希望儿孙到惠州团聚。此时的东坡舒心放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好景不长,命运多舛,惠州的新家刚落成,一纸圣旨又将他贬至海南。临行前,他告诉弟弟:“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此时的东坡或许已经把这种无常当作了自然。他到海南,尽管也在感叹“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但日子照常过,朋友照常交,山水照常游,美食照常吃,酒照常喝,以致时常“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他还想有个家,在椰树林里自己设计建造了“桄榔庵”,并说“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此时的海南反倒成了东坡的故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从西蜀到岭南,荔枝是他的乡愁,更是他的乡味。从眉山“五亩园”到儋州“一席庐”,从“吾家蜀江上”到“我本海南民”,从“吾归何处”到“此心安处”,这就是东坡的家和家乡。有荔枝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家。有爱何处无生活,有家何处不心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荔枝红时,天下“东坡粉”聚惠州
...的情境……节目精彩纷呈,轮番上演,让观众目不暇接。苏东坡曾寓居惠州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他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了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晚会紧扣东坡文化主题,
2023-06-22 17:37:00
为何说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光的建议下,一批因为反对新法被贬的大臣纷纷被召回。苏东坡也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一年半,他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阶。外任10多年,苏东坡吃尽了变法派的
2024-06-28 10:50:00
苏东坡以诚化宿怨
...日报惠州西湖美景 广东惠州 彭杰 摄□四川眉山 邵永义苏东坡以才情名满天下,但又因才智为奸佞所不容,累遭贬谴。苏东坡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与乐观精神,面对人生的种种挫折
2024-02-03 07:39:00
好日子,不将就
...上的风景,使人活得更加通透果敢。前几天看完一本书《苏东坡传》。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苏东坡的一生,从庙堂到江湖,从学士到农夫,无论何种境遇,
2022-12-31 09:30:00
本文转自:辽宁日报汪骁鹏1月8日,是我们的宝藏文学家苏东坡的987岁生日。千百年来,人们对苏东坡的喜爱太真切了,未曾觉得他与我们疏远。苏东坡今时今日仿佛仍活在我们中间,正青春呢!
2024-01-10 06:27:00
苏东坡一生最惨的三个地方,却被他自己说成“功业”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为什么读了苏东坡以后,再大的不快活,我们都不会在意了呢?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苏东坡的人生境遇,也许比我们所有的人都惨;二是苏东坡教会我
2023-08-09 13:44:00
读“苏”札记
人人喜欢苏东坡。不论生前身后,关于他的相关文献远远多于同时代文人。苏东坡的诗文、博物、才艺等点点滴滴都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之相关的传记,更是层出不穷。苏东坡在黄州时写《
2025-01-17 12:05:00
北宋第一不务正业,苦中作乐美食相伴,苏轼的别样人生
...不凡,在苏轼首次进京应试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震荡,《苏东坡传》之中就曾讲述了苏轼首试之时就已经展现了革新洒脱的文风,当时的著名文坛领袖欧阳修惊讶不已,更是不吝惜赞美的说到“此人
2024-10-26 11:44:00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今日启动,封面新闻九路记者带你重走东坡路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人这一生,总会在某个时刻,遇见苏东坡。少年得志,名满天下,腹有诗书气自华。几经沉浮,路险且远,在逆境中搜寻人间的有味清欢。仕宦生涯数十载,苏轼辗转于神州大
2023-02-04 10: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区少陵公园楹联
(曲苑亭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莲香阁 上联:会松竹柳桐梅兰菊桂以为一体 下联:共冀青徐豫荆扬梁雍而称九州)(翰墨轩 上联
2025-10-27 11:45: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兖州青莲阁楹联缅怀诗仙李白,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鲁网10月27日讯在兖州青莲阁内,现存一副楹联:上联:乘兴偶凭栏,问泗水长流,何殊昔日下联:欲吟还搁笔,有先生在上,不敢题诗诗仙李白
2025-10-27 11:47:00
电影《澎湖海战》发布致敬曲《澎湖》 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 扫码阅读手机版
10月25日,在台湾光复 80 周年这一重要日子,为了纪念台湾脱离日本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怀抱,海战电影《澎湖海战》在相关单位指导协助下创作并发布致敬歌曲《澎湖》
2025-10-25 12:28:00
10月25日,正值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我的国籍我的血》读书分享会在福建农林大学福州仓山校区举行。
2025-10-25 17:37:00
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5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5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还发现有火葬及迁葬合葬现象
2025-10-25 19:08:00
尊古重先 崇德尚艺 ——郭尊先将军书法浅见
【书法家】艺术家简历 郭尊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某学院原政治委员,少将军衔。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首都炎黄将军书画院副院长
2025-10-25 20:58:00
想吃一口穿越百年的醇厚?答案早藏在福州的烟火里了!佛跳墙的根,原来在这座城!福州聚春园的那坛,凭着老匠心守住了最正宗的魂。
2025-10-25 22:01:00
河北迁安:“胜迹千秋”书法展 笔墨传承黄帝文化
图为胜迹千秋主题书法展开幕现场。郭宝强摄河北新闻网讯(梁玉水、郭宝强)金秋送爽,翰墨飘香,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弘扬黄帝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主题系列活动之“胜迹千秋”书法展在迁安市博物馆开展
2025-10-25 07:15:0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金卓)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北方联合影视集团携手湖南卫视
2025-10-24 14:40:00
大河网讯 郑州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亳都,距今已有3600年历史。郑州商城的发现,今年正值七十春秋。10月23日
2025-10-24 15:23:00
张立奎作品全国巡展(临沂)系列报道四 | 重大题材作品
学术支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单位:临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大众报业集团临沂新闻大厦北京龙族环球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北京玖玖文投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天高视国际文化传媒5A画廊承办机构
2025-10-24 16:00:00
千年繁茂一杏花
位于杏花岭区胜利街的“天”字桥 牛利敏 摄杏花岭区坐落于太原市中心腹地,西临汾河,东倚台地,自古便是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文明沃土
2025-10-24 21:29:00
鸠杖映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山西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北魏木雕鸠鸟,以无声的纹理,诉说着千年前与重阳节敬老传统深深交织的历史故事。这件出土于山西大同东郊
2025-10-24 22:00: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