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读“苏”札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7 12:05:00 来源:杭州网

读“苏”札记

人人喜欢苏东坡。不论生前身后,关于他的相关文献远远多于同时代文人。苏东坡的诗文、博物、才艺等点点滴滴都成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与之相关的传记,更是层出不穷。

苏东坡在黄州时写《李委吹笛并引》,文中写到“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惯常从书中寻找线索,去和书中人同行一场,给苏轼办生日会,好像也成了不约而同的纪念,而最好的纪念,还是读书。

1.

有时,他办公的地方更远,是离杭州城十里或十五里以外的山里……从涌金门坐船,过湖面往西,到普安寺用餐。他带几个文书到冷泉亭小坐。他处理公事,其快如风,在谈笑之间就把一天的公事办完了……在红日西落之前,骑马回家。——林语堂 《苏东坡传》

说起苏东坡先生的传记,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也许是一本入门书。这本《苏东坡传》宛如一幅细腻的文学画卷。

自“眉山苏轼”呱呱坠地起始,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天资聪颖、在山水间初露才情的少年,而后他意气风发地踏入文坛与政坛,以斐然的文采和独特的政见崭露头角。然而,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乌台诗案如一场风暴,将他卷入当朝的漩涡中心,仕途自此急转直下。

林语堂先生以诗意之笔,精心雕琢每一段经历,无论是在黄州那片土地上与民同耕、自我反思,还是在岭南之地感受别样风情,抑或是在荒远海南的艰苦环境中坚守自我,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定风波》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苏东坡黄州时期的心门。在风雨中,他竹杖芒鞋,洒脱不羁,将生活中所遇磨难视为过眼云烟。

2.

五月,以书法闻名朝野的蔡襄从泉州知州任上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苏轼去拜访他,谈及书法时说“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蔡襄点头说这个比喻很形象。

——周文翰《孤星之旅》

周文瀚写苏东坡极尽客观。周文瀚独辟蹊径,采用极为独特的“导游”视角,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周文翰变身一位携当代宋史研究成果穿越千年的特殊导游,一心引领读者深入复原苏东坡往昔的日常。

《孤星之旅》的创作根基牢牢扎根于苏轼的诗文集、年谱以及相对可靠的北宋与南宋前期文献,始终秉持严格遵循史实的原则,鲜少加以主观评价,而是将舞台全权交予苏东坡,让其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展现全貌,致力于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毫无修饰的苏东坡世界。

以书中对东坡祖父苏序的描述为例,仅仅以客观冷静之态陈述其为略通文墨的乡镇文人,平铺直叙家庭、家族的相关状况以及儿子们的科举历程。周文翰巧妙避开了“小说家言”的陷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这种独特写法的优势尽显,它以海量细致入微的生活细节为砖石,诸如苏轼父子于进京途中遇雨而被困寺院专心备考的狼狈与坚持,苏轼在惠州饶有兴致地学做地炉的烟火日常,在海南潜心研发墨品的专注模样等。这些生动鲜活的片段交织融合,成功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更加真实且立体的苏东坡形象,同时也将他所处的那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全景式地展现于读者眼前,使读者得以全方位领略一代文豪丰富多面的精彩人生。

3.

嘉祐二年这次试举,是北宋“得士”甚盛的一次,除苏氏兄弟并中之外,曾巩、曾牟、曾布、曾阜兄弟四人加上妹夫王无咎、王彦深一门六人并中,极是热闹。这一榜中的文学之士有二苏、曾巩,以理学名世的有程颐、张载,后来成为王安石变法之得力助手的吕惠卿、曾布也在内,这些人对北宋政治、文学、哲学影响甚巨。欧阳修惊人的识鉴力,使他能够把这一批当年最杰出的人才收入门下。

——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

王水照与朱刚合著的《苏轼评传》犹如一座学术宝库,不仅展现了苏轼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深入挖掘了他在哲学、史学、政治学、美学、文艺学等多方面的建树,力图还原苏轼作为思想文化巨人的真实全貌。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巧妙地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成功地剖析了苏轼思想评价中的诸多难题。在处理苏轼与王安石思想的关系时,王水照深入对比两人在哲学层面的异同,指出苏轼反对王安石主要集中在史学批评及政治观点方面,而在哲学根基上二者实则大同小异。

对“天”的理解,王安石强调“一”,即世界的同一性与抽象性,苏轼则更侧重于“大”,即自然的无所不包与多样性,这一细微的哲学差异在社会政治领域中被放大,进而导致了两种学说在实践中的截然不同走向。这种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苏轼思想的独特与复杂,以及他在当时思想文化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4.

兄弟俩当时的生活,实在非常清苦。若干年后,苏轼和他的朋友刘攽(贡父)谈起读书怀远驿时,每日三餐,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ト和盐三样食物,戏称之为“三白饭”。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以近1000页的鸿篇巨制,几乎毫无遗漏地将苏东坡生平经历的每一处细微纹理、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精心收纳其中。

在这部传记里,李一冰巧妙地把自身的经历与细腻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融入对苏东坡的刻画之中。尤其是在描绘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惠州、儋州等艰难时期,文字间似有深情厚意涓涓流淌。读者仿佛能真切地看到苏东坡在黄州的东坡上辛勤耕种,于困境中苦苦思索人生;在惠州品味荔枝酸甜时,心中五味杂陈;在儋州的蛮荒之地,仍坚守着对文化传播的执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一句是东坡情感的灯塔。

写人如同做菜,哪怕是相同的食材,在不同大厨手里也会做出不同味道。

林语堂烹饪的《苏东坡传》,像江南小炒,精致而富有韵味;周文翰打造的《孤星之旅》是白切鸡,原汁原味,单凭食材本身就足以让一众老饕赞不绝口;王水照、朱刚合力推出的《苏轼评传》是宫廷御膳,尽显大气与深度。以宏大的文化视野为盘,将苏轼置于宋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中细细雕琢,精心烹制出一道道关于苏轼思想与成就的佳肴;李一冰烹制的《苏东坡新传》宛如四川火锅,其详尽收纳的苏轼生平点滴,如火锅中丰富多样的菜品,任读者尽情涮煮品味。而李一冰将自身经历融入其中,恰似火锅底料中的独特秘方,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辛酸与坚韧,情感真挚得如同火锅的热辣,直击人心。

除这四本传记之外,孔凡礼的《苏轼年谱》、颜中其的《苏东坡轶事汇编》也都有其可读之处。苏轼的一生“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剖析,或赏其文字之美,或感其真实之态,或探其思想深度,或品其情感浓烈。这些书都围绕这颗璀璨之星,让我们透过不同滋味,领略苏轼于命运波澜中坚守自我的传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7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苏轼缘何成为“苏东坡”?
苏轼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苏轼,这在中国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苏轼并非一开始就叫苏东坡,在1079年之前,是没有苏东坡的!那么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真的就因为黄州
2024-05-06 20:50:00
聊聊王安石所出一联千古绝对“刁难”苏东坡背后的故事
...一咏,畅叙幽情,后有王安石所出一联千古绝对“刁难”苏东坡。而今日,咱们就来叙叙这千古绝对背后的故事。聊起王安石,人们最熟知他的身份便是著名的文学家,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墙角数
2024-02-08 10:10:00
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人当属苏轼,为什么这样说呢?
...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人,就是那个千人喜欢、万人热爱的苏东坡。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觉得苏东坡的诗词写得好。这个不用举例。其次,他的文章写得棒。这个也不用细说,一篇《前赤壁赋》
2023-06-14 19:10:00
...亭——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
2024-05-27 10:51:00
本文转自:今晚报“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朝云此语,引得东坡捧腹大笑——如此看来,东坡并不以自己与世相违、仕途坎壈为难堪尴尬之事。去世前两个月,在《自题金山画像》(李公麟绘画)里,
2023-12-18 16:52:00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今日启动,封面新闻九路记者带你重走东坡路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人这一生,总会在某个时刻,遇见苏东坡。少年得志,名满天下,腹有诗书气自华。几经沉浮,路险且远,在逆境中搜寻人间的有味清欢。仕宦生涯数十载,苏轼辗转于神州大
2023-02-04 10:17:00
“美食家”苏东坡流传的8道名菜,至今仍然出现在大家餐桌上
苏轼,他的身份在人们心目中是文学家?诗人?抑或是一位老饕?这个问题常被提起,让人思考。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二十出头便涉足京都,中举高中,受到欧阳修的赞誉,一时声名鹊起,
2024-07-10 11:27:00
...转自:南京晨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态度,他有一支纯洁、无瑕的白色之笔,却身陷时代污泥之中。宋仁宗年间,二十出头的苏轼以第一甲第二名的成绩步入官场
2024-01-08 02:23:00
她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难以割舍的女子,情深义重让人动容
...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东坡已经四十岁了。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
2023-02-19 22:1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