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沧州市农科院西花园试验站
科研田里精选“优等生”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王伟伟 摄影报道
工人们“手动”收麦
育种团队成员单独收获杂交种子
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农田里,农机奔驰收麦忙 任振宇 摄
当农户们陆续开始繁忙的“三夏”生产时,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育种团队也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近日,记者在市农科院西花园试验站的科研田里看到,与机械轰鸣的传统收割场景不同,这里的麦收多为“手动”进行,十分精细。
不同于普通麦田的整齐划一,科研田的麦子不仅高矮不一,而且麦穗颜色差别也很大,有的是黄澄澄一片,有的则颜色更深略微发红,还有的尚且青绿,穗头的大小及麦芒长短等差别也十分明显。
这是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圃。为培育旱碱麦新品种,去年10月中旬,育种团队在这里种下了800余种作为种质资源材料的小麦。眼下,他们正在忙碌的一项工作,叫作“留存种质资源材料”。只见炎炎烈日下,育种团队成员和工人正拿着剪刀,将不同小麦的穗头剪下,并分装到早已备好的牛皮纸袋中。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发掘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材料,并对其品种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定期观察记录,是进行杂交育种、选育优质突破性旱碱麦品种的基础。我们在每种材料里剪下五六个穗头,每种约留存200多个麦粒,明年还可以用来做育种试验。”育种团队成员邹景伟介绍道。
杂交育种,是科研人员有意识地为旱碱麦选择不同的优良品质,使其集众家所长。育种人员进行杂交育种,要在种质资源圃中选择两个亲本,一个叫母本,一个叫父本,相当于为计划培育的新品种选择“母亲”和“父亲”,通过配制杂交组合,收获杂交种子。
今年,育种团队配制了300多个杂交组合。其中,围绕“沧麦系列”的加工品质分析结果,增加了以“沧麦系列”为核心的聚合杂交组合。同时,还配制了50个适宜我市运东7县(市)、耐盐碱能力强的组合。另一边,工人们正忙着将一个个穗头连同部分小麦茎秆剪下,捆扎成一小束,并做好标记,便是在单独收获杂交种子。
这些种子,明年会被种到田间,收获F1代种子。转过年来,还要经过一代种植,称为F2代。到了F2代,即便是来自于同一个“父亲”“母亲”,杂交组合小麦的株高、穗头等也大不一样,称为表现大幅度分离。育种团队会对这些小麦植株和穗部性状及抗病性、抗逆性等进行系统评价,挑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等生”。
此时,试验站的另一片科研田里,育种团队成员和工人们就在忙着收获F2代麦穗。早在麦收前,育种团队成员就每两三人为一组,在F2代麦田里进行了多轮筛选,并标记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秀植株。
另一边,科研田的地上还码放着一束束整株收割的小麦。记者看到,虽然这一排麦子面积不大,却涵盖了不少品种,其中,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捷麦19”。
“这样整株割下的,是在进行耐盐碱试验。我们不仅在这块旱地种了这些小麦,还在盐池里种下了同样品种的小麦,就是为了比较他们的耐盐碱性。除了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比较,还以‘捷麦19’这样的耐盐碱品种进行参考对照。”邹景伟说道。
科研田里的种质资源和试验项目众多,育种团队没办法在同一时间进行大规模收获,这段时间,他们片刻不敢放松,每天从早忙到晚。其实,在紧张忙碌的麦收前,育种团队就已在田间调查了不少试验材料的株高、分蘖数等。麦收后,他们还要在实验室里悉心处理收回的麦穗,进行脱粒后,观察籽粒颜色,测量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等,收集各项精确数据,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