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包大人的“黑化”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00:10: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包大人的“黑化”史

南薰殿包拯画像

包拯是北宋名臣,其事迹被编成话本、戏曲,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和上演,包拯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包青天。

包青天到底长成啥样?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铁面”既指他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同时又是暗示他的脸够黑——毕竟铁是黑色的嘛,铁面不就是黑面吗?!

历史上的包拯,脸真的很黑吗?

能够担任外交官,可见其相貌当是仪表堂堂

古代选拔官吏注重外表,比如《新唐书》就记载了,唐代选官第一项就是看体貌。《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

长得帅有时候真可以当饭吃,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的进士科,有考生不服,控告主考官徇私舞弊乱点状元。宋太祖赵匡胤令状元宋准在殿前复试,看到宋准“形神伟茂,程试敏速”,狠狠地夸奖了一番,表示这个新科状元完全名副其实。宋准因为形象好,不久便受命出使契丹。无独有偶,在几十年后的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夏,包拯充任契丹正旦使,一直到次年春天才回来。

包拯能够担任外交官,可见其相貌当是仪表堂堂。流传后世的画像也印证了这点。

一是私家画像。清朝初年,吏部左侍郎熊文举曾在安徽包氏家族中亲眼见过家传的包拯画像,发现包拯长得“伟美”,和他小时候在村里看包公戏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二是官方画像。古代名臣的官方画像,有流传于后世的,清朝都是放在南薰殿。包氏家族祖传画像和南薰殿官方画像都表明,包大人被后世“黑”了。

到了清朝,包大人全身都黑了

包拯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口碑,让他成为后世的青天形象。青天形象在宋代还较为写实,越往后演绎色彩就越浓。

元杂剧包公戏现存 12 种,主要塑造了包大人刚猛严明、打击豪强的形象, 而对其面相描写极为简略。《小张屠焚儿救母》:那爷爷(包拯)睁双怪眼乌云黑,两鬓银丝雪练白。

到了明朝,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包大人开始变丑了。如《鱼篮记》第二十二出,写包公生得丑,父亲憎嫌母弃轻。《珍珠记》第二十一出《诉冤》,写包公自幼生得丑,爹娘兄弟苦欺凌。 亏得嫂嫂抚养,长大成人。

丑化的同时,也开始神话,如明朝成化年间的说唱词话《包待制出身传》反复强调包大人是文曲星下凡。

丑化兼神话的演绎,契合底层百姓的心理——“磻溪老钓叟,坐为周之师。屠狗与贩缯,突起定倾危。”比我出身更低、长得更丑、年龄更大的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我还是有希望的。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包大人的脸终于开始变黑了。成书与万历朝《百家公案》,在“断斩王御史之赃”一案中,讲述包拯的长相特征是“黑脸”“黑汉”。

因晚明雕刻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包大人在“黑化”的路上一路狂奔……

到了清朝,包大人全身都变黑了。清嘉庆年间成书的《三侠五义》,是包公经典形象的集大成之作。书中第二回写到被遗弃的幼年包拯,“一个黑漆漆、亮油油、赤条条的小儿。”民间吟唱文学《河西宝卷·杨金花夺印宝卷》称包大人为“黑炭头”,这或许是影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包大人外号的出处。

“黑化”体现了明清百姓

朴素的青天心理

丑化和神话是出于为了契合百姓的心理,那为什么会“黑化”呢?

这或许有三个因素。

一是对狱神皋陶的移植。

皋陶相传是远古舜帝时期的司法官,其执法公正,德主刑辅,使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先秦西汉典籍记载皋陶长得一张马嘴,脸色青绿。

皋陶是刑名之祖,其历史传说影响深远,沉淀成为华夏的集体无意识。明清的百姓在不经意间,或许就将皋陶的相貌和品质移植到包大人身上。

皋陶的脸毕竟是青绿色,所以还要继续优化。于是就有了第二点——五行理论。

秦始皇是第一位采用五行理论来论证王朝合法性的帝王,认为周是火德,秦代周,是为水德。

水主阴,阴刑杀,所以秦朝很讲究律法。五行、五方、五色等彼此相互对应的关系,在西汉逐步系统化。水德与刑法联系密切,这对后人将包大人面相“黑化”有启发。

明代万民英写《论性情相貌》:水属北方,名曰润下,五常主智,其色黑,其味咸,其性聪明,其情良善。认为人的性情(五常)与五行是对应的,水对应的是“智”。

包大人长得黑,说明除了铁面无私外,包大人还绝顶聪明,一眼看穿嫌犯的小伎俩。

三是龙图染黑。

明清小说戏曲作品常称包公为包龙图。龙图阁是北宋真宗时期建立的兼有档案馆和图书馆性质的机构,名字出自上古时期龙马负图出洛河的典故,包大人就是龙图阁大学士。

《梦溪笔谈·乌脚溪》载,与包拯同朝为官的龙图阁大学士梅挚,去漳州上任时,不小心跌进乌脚溪,全身变得像“昆仑奴”一样黑。梅龙图通体变黑后,百毒不侵。

这个故事被明清的艺人移到了包大人身上,一个百毒不侵的包大人,散发了浓浓的主角光环,自然是不怕宵小之徒的暗算。

“黑化”的包大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和明清百姓朴素的青天心理。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铲史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包拯身边的公孙策、展昭等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
...哪怕算无遗策的师爷公孙策也比王朝和马汉强啊?并且包大人每次都是先喊张龙赵虎,而不是歌词里的王朝马汉啊!现在长大了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歌词押韵和传唱的需要,王朝马汉唱起
2023-06-18 16:39:00
​包拯廉洁原因只有四个字,就是这四字葬送了两宋王朝
包拯清正廉明的形象一直被后人传颂,包大人不仅办案是一把好手,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但其实,换你做包大人那个职位,你也犯不着冒险去贪污。包大人的头衔很多,头顶着龙图阁大学士的帽子,在
2023-01-20 22:59:00
包拯为什么能成为开封府尹?
...包拯是一位一心为民的清正好官,因此他十分愿意跟着包大人一起为百姓做点实事。于是展昭来到宫廷,向宋仁宗展示了他那精妙绝伦的剑法,以及出神入化的袖箭,宋仁宗看后十分欣赏。便封他为
2023-08-28 20:44:00
揭秘史上真实的包拯:不仅不会断案,还感情用事还乱杀人?
...想。勤勉称职的包拯自然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眼看府尹大人都行动起来了,各有关部门更是不敢懈怠。包拯见现场烈火熊熊,大火已延及十多家房舍,很为焦虑,这时却有人跑来请示:“灭火是到
2023-07-05 12:25:00
宋朝的包青天包拯为什么可以穿龙袍
包青天,即包拯,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包拯祖籍庐州合肥,进士出身,素有孝名,在奉养父母天年之后,才入仕为官。包拯从一州的税官做起,一直做到了枢密副使之职,成为
2024-05-07 21:10:00
明明是一代贤臣包拯,为何最终以一个“青天判官”的形象留存民间
...夫、权御史中丞,但今天我们最熟知的仍是“开封府尹包大人”。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府经过隋唐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和积累,达到鼎盛,成为了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经济繁荣的大城市。纵观仁宗朝
2024-08-23 11:24:00
孝子、谏官与清官:包拯的道德形象与历史地位
提到包拯,人们对他的固有印象总是“黑炭脸”以及他额头上的弯月印记,当然,还有清正廉明、刚正无私的铁面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包拯的形象被高度刻画为破案能人,曾经审理过“狸猫换太子”案
2023-10-16 08:18:00
如果包拯重回开封府
...封府内民俗文化展演。 2.精彩演出吸引众多游客。3.“包大人”开衙迎宾。4.俯瞰开封府。公元1056年12月,合肥人包拯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相传由于公务繁忙,一
2024-05-10 06:16:00
老农的牛半夜被人割掉了舌头,包拯说:把牛杀了,小偷自会来自首
...冤得雪。他就是开封府府尹包拯。 当然,身为青天的包大人破案手段也不在少数,经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处理方式,比如有一位老农的牛被半夜割掉了舌头,包拯却说,回去把牛杀了,凶手自然
2024-02-27 23: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揭晓我省3种图书榜上有名河北日报讯(记者肖煜)近日,第35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评选活动在甘肃天水落下帷幕
2025-11-04 08:58:00
鲁网11月3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兖州。“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三年不归空断肠”。让我们一起来探访李白曾居住的地方
2025-11-03 17:44: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吉林这幅画里藏着古代的“雪天Vlog”
吉林的雪一落,朋友圈立马被刷屏。滑雪、围炉煮茶、啤酒炸鸡成了现代人的下雪标配,吉林省博物院藏的清袁瑛雪景山水图轴,早就把古人的雪中即景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5-11-03 18:12: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