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28 14:23:00 来源:戏说三国

说到传国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传说中是秦始皇登基称帝后,令丞相李斯参与制作(负责书写)的玉玺。本来是一块有纪念意义的玉玺,却在后世被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此后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玺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渴望得到的“神器”。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东晋皇帝没有“传国玺”在手,就被北方的人嘲讽为“白版天子”,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传国玺的在历史上的记载,既有传说,也有真实,笔者就来抽丝剥茧,把传国玺故事还原出最真实的面目。

传国玺最早的记载与诞生

如果按成书年代先后看,“传国玺”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是在哪里?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入咸阳时,秦王子婴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在此文中,子婴封存的皇帝玉玺中就包括了“传国玺”。但是这块玉玺在当时还不叫做“传国玺”,“传国玺”的名字正式出现,应该是在东汉班固著的《汉书·元后传》中: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在“传国玺”在子婴口中是称为“始皇玺”,到了刘邦称帝后,才改称为“汉传国玺”了。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另外在《后汉书》中,唐章怀太子李贤做注时,引了一段卫宏的注文。

卫宏乃是东汉初人,著《汉旧仪》四卷,李贤在引卫宏的这段话时,偏偏漏掉了书名,十分奇怪,而且注文的后半段还写了汉末人物孙坚、袁术、曹操的故事。

卫宏曰: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汉高祖定三秦,子婴献之,高祖即位乃佩之。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时,仍带玺绂,杜吴杀莽,不知取玺,公宾就斩莽首,并取玺。更始将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玺上赤眉。建武三年(27年),盆子奉以上光武。【孙坚从桂阳入雒讨董卓,军于城南,见井中有五色光,军人莫敢汲,坚乃浚得玺。袁术有僭盗意,乃拘坚妻求之。术得玺,举以向肘。魏武谓之曰:“我在,不听汝乃至此。”时璆得而献之。】

——显然笔者加了括号中的这段文字不可能是卫宏的原文。

如果这“卫宏”二字无误的话,这段关于“传国玺”的记载应该早于班固著的《汉书》了。

在前文中卫宏的文字中,就写了传国玺是由蓝田玉制成,秦丞相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于上。

在《后汉书》中,李贤还注引了一段《玉玺谱》的内容(《玉玺谱》的作者是南朝齐人纪僧真),与卫宏的内容大致相同。

《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在《宋书·志礼五》中,南朝梁人沈约也写道:

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

这些记载可以互相作为印证补充,记录了传国玺最早的诞生情况。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

传国玺上写了哪八个字?

裴松之在《三国志》做注时,就发现《吴书》上关于传国玺上写的八个字与应劭、皇甫谧的记载最后两个字不同,他当场表示无法判断“且康”和“永昌”哪个是对的。

裴松之: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汉宫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永昌”,二字为错,未知两家何者为得。

其实,我认为是可以分析的,我先列一下目前关于传国玺上文字内容存世的四个版本。

《吴书》、《玉玺谱》、卫宏: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应劭,皇甫谧: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晋阳秋》载冉魏大将军蒋幹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徐广、《宋书·志礼五》: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我再按上述四个编号,改用年代顺序排列。

东汉卫宏1→汉末应劭2→魏晋1(吴书)→魏晋2(皇甫谧)→东晋3(晋阳秋)→东晋&南朝宋4(徐广)→南朝齐1(玉玺谱)→南朝齐&梁4(宋志)

开始正式分析:

第一,《吴书》是孙吴帝国官修史书,传国玺是被孙坚在洛阳井中找到,并交给妻子吴夫人代管,可以想象当时年幼的孙权是有机会见到这个宝物的;而应劭和皇甫谧,都没有见到传国玺的机会。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应劭是汉末泰山太守,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泰山郡,担心曹操报复自己,便弃官投奔了袁绍,他一直到死,都没去过许都见汉献帝刘协,更别说见到传国玺了。

皇甫谧是魏晋名士,一辈子都没有做官,他写的书都是坐在家里写的。他写的内容和应劭吻合,只能推测是他照着应劭的《汉官仪》抄了一遍。

第二,裴松之没有提到卫宏的记录,实属失误。卫宏作为东汉人,而且在光武帝刘秀身边工作,他的记载和《吴书》一致,能证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第一版本)是对的。

第三,第三版本和第四版本只有一字之差(昊、受),按“史料从众”及“不涉及政治等因素的情况下,野史不应与正史争审”两条规矩看,加上用字习惯(受比昊更多用),第四版本可信度高于第三版本。

说到这里,不知道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裴松之身处刘宋朝廷,他是有机会见到当朝的传国玺的,他为何没有以此来作证呢?

笔者推测:因为裴松之知道,宋文帝的传国玺上写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第四版本),他若是提了这个,他就是在作大死(只会揭露出南朝的传国玺已经不是秦汉时期的那一枚了),所以,他只能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所以,本节的结论是:

1.秦始皇时制的传国玺因为两晋时战乱而遗失,流传于南朝的传国玺则是另外一块,所以才产生了记载文字不同的情况。

2.“秦传国玺”上写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南朝传国玺”上写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另外,秦汉时印章用字是以篆书为主。

据宋人推测字体为虫鱼篆,辽人记作是鱼鸟篆。下图为后人仿的鸟篆。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二个问题。

传国玺是和氏璧制成的吗?

其实在前文中已经提过,最早的记载都是说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后世却偏偏冒出了个“传国玺是用和氏璧制成”的谣言来。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这个谣言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的崔浩,他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他是第一个写这个段子的人,此时距离“传国玺诞生”已经有五六百年了。

和氏璧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据说出自楚国,而蓝田是秦国的辖地,所以这两个宝物根本就不可能有交集。

只能说某些好事者(如崔浩)感觉“和氏璧”这件宝物也在历史中失去了下落,有些遗憾,便开脑洞说“和氏璧被制成了传国玺”。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崔浩的“历史发明”其实并不高明,只要查一下唐代还在流传的《玉玺谱》就明白了,但是这个“历史发明”仍然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唐代张守节著《史记正义》时也写道:卞和璧,始皇以为传国玺也。还有舒元舆也写出:秦丞相八字刻在荆玉而飞上天矣。(注:荆玉是和氏璧的代称)

在南宋时,才有李心传考证否定崔浩的谣言,写道:尝以礼制考之,璧五寸而有好,则不得复刻为玺,此说谬矣。

可是考证仍然抵不过谣言的传播。到了现代,现代史学家王利器(1912-1998年)在给《颜氏家训》做集解时也是取信谣言,实在是教人感到遗憾。

传国玺的品色为何?

宋代曹彦约(字简甫,谥文简)著有《玉玺本末》,就曾考证过传国玺的材质问题,他把秦汉魏晋各处记载罗列出来:

“和氏璧”当是据崔浩而言,崔浩《汉书音义》曰“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舒元舆云“秦丞相八字刻在荆玉而飞上天矣”,则其玺当为白玉;徐令言云“其玉出蓝田山”蔡京等云“其色绿如蓝”则其玺当为绿玉;《石虎别传》曰“武乡长城县韩强在长城西山岩石间得玄玉一方,四寸,与玺同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虎以为“瑞则又有玄玉者矣”。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曹彦约没有在书中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他很幽默地写道:我列出这么记载来,就是为了保存好证据,等后世的君子来做考证吧。

很巧,文简公也是笔者乡里(江西九江人),先贤有言在先,后生放手一试。

我在前文也强调了“秦传国玺”是取材于蓝田玉,并非是用“和氏璧所制”,那么我们只要去看看蓝田玉的品色嘛!百度百科提供的“蓝田玉”词条中列出,其品色有:白、米黄、黄绿、苹果绿、绿白等色。

至此,《石虎别传》说是“玄玉”(黑玉)可以排除了,剩下的颜色是白、绿、还是米黄呢?

《宋史·文苑列传》中记载一则故事,当时的传国玺已经消失,有人献给朝廷一块玉玺,李公麟等人参与鉴定,他说道: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注:这故事其实是一次高质量作伪,照着秦传国玺的线索而仿制。)

——由此可见,蓝田玉在古人印象中,是以绿色为正。

加以出土的蓝田玉制的文物来看,也是绿色居多。所以综而论之:传国玺的品色也应该是以绿色为主。

但我还是要说句题外话。秦汉时,皇帝还有六块专用玉玺,这六玺确定是由白玉制成。

卫宏《汉旧仪》: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

第三个问题。

传国玺到底摔破过吗?

在东汉卫宏的记载来看,他提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而在班固写《汉书·元后传》时,只说元后(王政君)赌气把传国玺丢地上了,没说摔坏的事;到了《吴书》的记载,说孙坚捡到的传国玺“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又与卫宏的记载吻合,所以,元后摔坏传国玺的事是真的。

我们看到原文都说,传国玺上有五条龙(螭),其中有一条龙的龙角摔断了。倒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描写“孙坚得玺”故事中写道: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

到底还是《演义》的影响力大,很多人看过《演义》后,纷纷以为是传国玺“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例如在电视剧《新三国》里,传国玺道具就是这么制作的。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今年新出的游戏《全战:三国》的孙氏预告片,也是照着演义记载设计出“黄金补角”的样式。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第四个问题。

魏文帝有没有加刻七字?

还有一个传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这个故事是出自《辽史》,很显然,这个段子出现时,距离传国玺诞生有一千五百多年了,可信度自然大打折扣。

关于历史上传国玺故事的真真假假

图中这段记载只能是对当时的传国玺传说做了一个总结,其中还是有不少细节问题。

前面做了这么多考证,最后可以对传国玺故事传承过程做一次简单的梳理,便于大家看真切。

传国玺的传承始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令人用蓝田玉制作出传国玺,方圜四寸。在唐宋之后,出现记载,说是玉工孙寿所制。

传国玺的品色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按照蓝田玉的主流为绿色,推测传国玺的品色主要是绿色。

传国玺的文面是由秦丞相李斯书写,内容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汉时印章用字是篆书为主,据宋人推测字体为虫鱼篆,辽人记作是鱼鸟篆。

传国玺的背面是五条螭龙盘绕。

在王莽称帝时,汉元后摔断了传国玺背面一处龙角,并未做任何修补。

中平六年(189),东汉雒阳发生政变,传国玺在战乱中遗失。几个月后,攻入雒阳的孙坚在井中捡到传国玺,此时记载在《吴书》,确认了传国玺的尺寸,文字,毁损情况。

传国玺几经辗转,重归许都汉廷。汉魏禅让后,为魏文帝曹丕所有。据一千多年后的辽人记载,曹丕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增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这段故事可信度存疑。

经历魏晋禅让、西晋灭亡,传国玺沦落前赵、后赵、冉魏,在冉魏败亡之际,转入东晋。

东晋禅让给刘宋后,传国玺上的文字发生改变,写的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所以推测“秦传国玺”已经遗失。南朝开始流传的传国玺是另一块,不妨称呼为“南朝传国玺”。至于前者,后人如李公麟也用“秦玺”称之,可见他也早发现这个问题。

在北魏时,崔浩杜撰了“传国玺是由和氏璧制成”的谣言。

南朝以降,历代皇帝掌握的是“南朝传国玺”,中间也多次发生因战乱而易手。

公元936年,石敬塘攻破洛阳,后唐李从珂抱着最后的传国玺登楼自焚,从此“传国玺”在历史上消失。

宋代皇帝为了再次得到传国玺,多次发生地方发现并贡献传国玺的事件,均被官方否定。

随着时间推移,元明清的皇帝对传国玺渐渐没有了执念。

在明代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传国玺损坏的部分被改成写“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实际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8 17:47:5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气数已尽”。秦始皇 传国玉玺材料由来相传绝世美玉和氏璧乃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发现的一块璞玉。卞和将其献给楚厉王,然而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武王
2023-05-22 12:10:00
真金太子是怎么死的
...国,以卞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后楚国向赵国求婚,将和氏璧作为聘礼送与赵国。秦昭王曾以十座城池为代价换取和氏璧,但遭赵国拒绝。至秦始皇灭六国使得之,使丞相李斯书写篆文“受命于天
2022-12-31 21:30:00
...来判断,九鼎的历史价值最高,其次是传国玉玺,最后是和氏璧。一、和氏璧和氏璧于春秋时期出自楚国的荆山,是被一个卞和的玉工发现的,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人鉴定为是一块普通
2024-07-16 16:14:00
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
...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因为是卞和所献,便取名“和氏璧”。后人遂用“楚玉、荆玉、卞玉、卞宝”等,泛指美玉或玉,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用“献玉、卞和三献、美
2023-03-07 20:59:00
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
2023-03-17 15:47:00
五粮液《国玺·金镶玉圣酒》遭疯抢?120年一遇“一瓶难求”!
自五粮液《国玺·金镶玉圣酒》发布以来,在酒品市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席卷网络。据记者现场反馈我们得知,一位五粮液的忠粉分享了他的亲身故事:《国玺·金镶玉圣酒》上市让他连续3日坚守在
2024-08-08 20:24:00
历史上传国玉玺曾出现在哪些朝代
...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传国玺”诞生,从此便成为了“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无数野心家将之视如一统天下的象征。公元前206年的10月,
2023-05-15 15:39:00
御玺与传国玉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个人专属专用,“传国玉玺”中的“玉”应该是表明“传国玺”的材质是“玉”。由此,我们再举一个比较现代一点儿的例子,比如一家单位既得有单位的印章,还得有法人代表的印章。单位的印章
2023-12-07 16:51:00
华夏三大神器下落之谜,两个可能在秦始皇陵
...楚文王命人找到了这块璞玉,果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为和氏璧。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始皇命李斯在和氏璧上刻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于是传国玉玺出现了,传国玺自问世后,
2023-03-05 16: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①|运河古城 赫赫“大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大运河河北段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5-10-24 08:17:00
涤尽尘心悟画禅 ——记巾帼画家柳咏絮
柳咏絮先生柳咏絮先生193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自幼受父亲柳子谷的熏染,矢志翰墨,深得其父绘画之三昧。她对中国画往圣先贤
2025-10-24 08:59:00
国际友人到访无棣古城 李之仪诗词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芳近日,来自俄罗斯、尼泊尔等国家的国际友人到访山东省无棣县,参观了闻名遐迩的无棣古城及其中的李之仪文化馆
2025-10-23 21:51:00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
2025-10-23 22:23:00
重走支前路 | “打完这一仗,我就回家” 她用一生守候丈夫这句话
大皖新闻讯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22.5米高的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纪念碑”鎏金大字在秋日厚重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2025-10-23 23:01:00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
重阳节是秋季除中秋节以外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在山西大多数地方称“过重阳节”,岢岚县等少数县称“游重阳节”。从旧志记载看,过重阳节时
2025-10-22 18:55:00
独上山城思寂寥,英雄千古恨难销。鸣蛙尚产居民灶,惊马空留义士桥。齐洞僧归云冉冉,汉宫人去雨潇潇。堪怜此地多离乱,莫向明时负酒瓢
2025-10-22 18:56:00
北宋皇陵“上新”,陵区高粱“走红”
大河网讯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巩义宋陵,再度走红。永泰陵、永裕陵陵区内的高粱,用渐浓的殷红色、低垂的穗子,与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2025-10-22 15:52:00
3600年城址不移:在郑州,与“最早的大邑商”深情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950年的秋天,考古学家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了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这不经意的俯首一拾,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
2025-10-22 16:23:00
武当太极文化研究添重磅新证 清代《张氏履历》现世!揭秘张三丰后裔踪迹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即将启幕,“太极祖庭”武当山再度聚焦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外披露
2025-10-22 08:58:00
一件华服见证庐山百年对外交流情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祺)10月17日晚,江西庐山牯岭镇卫斯理别墅灯火通明,一场温馨的移民融入活动在此举行。现场,庐山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陈晖收到了一份漂洋过海而来的特殊礼物——一件百年手工中式女装
2025-10-22 06:26:00